8月19日下午,来自内蒙古四子王旗的87个孩子,在北京天文馆的南丹铁陨石前合影。其中一个孩子小晶探出手,飞速摸了一下这颗“长相奇怪的大石头”,“烫乎乎的”,她说。
在这个夏天,孩子们带着对北京的憧憬,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下,走出内蒙古四子王旗,在首站北京天文馆开启了为期5天的公益研学之旅。
新京报记者获悉,由人口基金会发起、伊利集团资助的“益”起看星空 ——“童梦同宇”天文科普公益项目于8月19日正式开营。此次活动得到了多位院士、天文科学家及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希望通过科学教育,帮助不均衡地区的儿童青少年普及天文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
自1987年成立至今,人口基金会始终秉持“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的宗旨,携手爱心企业积极推动各类优质公益项目的开展。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口基金会越发注重天文科普教育和传播,尤其是困境儿童的科普教育,以促进乡村科学教育公平,推动我国天文事业发展,为促进人口素养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益”起看星空——“童梦同宇”天文科普公益项目的成功启航,不仅激发了乡村困境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为人口基金会探索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与科普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链接当地政府、学校、家长、企业等各方资源,共同发力,让公益赋能研学,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受益。
研学过程中,“资深”天文迷小博,被天文观测基地一架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吸引。那晚他在天文观测基地看到了月球上的深坑和环形山,遗憾的是没有看见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海王星大黑斑,“不过没关系,将来我也会成为宇航员,亲自去海王星上看那些大黑斑。”小博说。
梦想
四子王旗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这里有知名的航天着陆场,被誉为是离宇宙最近的地方。此次活动中的87个孩子,就是从天文氛围浓厚四子王旗第五小学选拔出来的。
“今年4月,我们启动项目,为学校捐赠了天文资料。在暑期到来时,我们综合测试成绩、学生日常表现、家庭情况等,定位到爱好天文学的困境儿童后,组成研学队伍。”人口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
自项目启动以来,人口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为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儿童青少年提供2000套“天文探索盒”物资捐赠,同时也鼓励草原的儿童青少年、在职教师能够利用暑假期间走出家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走进大城市参加天文公益研学活动。
6月20日,各个学校收到了此次研学活动的考题大纲。7月初,天文知识的相关试卷下发到各个学校,孩子们现场完成考试后交卷。在考试中得分高的孩子有更大几率获得参与这次研学活动的机会。
“我考了9分,满分是10分,是第1名。”12岁的小博颇为自豪。
他是一个小 “天文迷”,内向腼腆,但聊到天文时,话匣子一下被打开。说到激动之处,会情不自禁用两只小手比划起来,眼睛亮晶晶的。小博背包里有一本厚厚的天文知识科普书,这是人口福利基金会发放的天文资料包中的,他已经读了三个月。“马上就要读完了。”他说。
小博最崇拜伽利略,他正在研究中子星,梦想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在这次研学活动中,他制作的月球车还安装了两只小巧的“机械臂”用于取样。机械臂不能动,用黏土做成。他希望这个月球车能去往他喜欢的海王星,采集海王星上的冰岩,然后把采集回来的岩石放进北京天文馆里。
关于采集海王星岩石的梦想,源于小博在北京天文馆看到的那颗晶莹剔透的月岩。那颗月岩只有黄豆大小,仅0.5克。
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载人宇宙飞船的宇航员从月球澄海东南着陆区将一块高钛月海玄武岩采集回地球。1978年,美国政府向中国赠送了重量仅为1克的月岩样品,其中的0.5克用于科学研究,另外0.5克放于北京天文馆用于展览。2024年8月19日,小博在北京天文馆看到这颗“像水晶一样漂亮”的月岩,也生出了想要去海王星采集“冰岩”的想法。
5天的研学行程里,小博最喜欢的是第4天晚上去天文观测基地用望远镜看星星。他对那个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印象尤为深刻,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用那么大的望远镜看火星的卫星光环、木星的红斑、土星的行星环。
梯子
对于这87个孩子来说,这5天的公益研学之旅,让孩子们看到四子王旗之外的广阔世界,切切实实触摸到之前只能在教科书中看到的事物。
“这些孩子的家庭大部分特别困难,包括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小孩等。有的孩子都没有去过呼和浩特,来过北京的更是寥寥无几。”四子王旗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邬鹏翔说,“非常感激人口基金会的这次活动,它就像一把梯子,让孩子们可以走出来看看。”
即将读初二的小烨在上学期的地理课本中大致了解了地球、月球、太阳等相关知识。这一次,她在北京天文馆里看到了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太阳的另一副模样。“居然有蓝绿色的太阳。原来是因为太阳的光本来就有7种颜色,不同的波长条件下,太阳就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小烨文静内向,她说自己享受沉浸地动手做一件事,比如这次研学过程中的做月球灯、画宇宙画卷。她的月球灯是蓝色的——大概是来自内蒙古的孩子对大海的某种向往。小烨专注地把自己的月球灯涂上她喜欢的蓝色,“我不用再想其他的事,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在这5天的研学中,邬鹏翔逐渐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在密云时即便被蚊子叮得满身包也要坚持在草坪上看星星;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更加自信;勇敢尝试射箭和飞盘、享受这些运动。“那是孩子们的自我和天性在释放,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关注到困境儿童,给这些孩子们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邬鹏翔说。
对于小烨来说,过往有些遥远、陌生的星星在这一次旅程后也变得亲切起来,星星并非永恒的,它们像人一样也有生命,从星云中诞生、发展、壮大,然后死亡,“我感觉它们有温度,有生命,每一次我看它们,它们也会一闪一闪地眨眼回复。”
“以前太阳对我来说只是太阳而已,后来我了解到太阳原来也会缩小、爆炸,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50亿年后太阳也会死掉。原来太阳也不会永远都是现在这样的太阳。所以我画太阳时,就会尽量选择温暖的颜色。我会想要多了解一些天文相关的知识。”
续志强是负责本次活动初中组的带队老师之一,也是四子王旗天和学校的校长。初中组的大部分孩子是他看着长大的学生,从出发前到出发后,他发现孩子们开始变得独立,有了一些他意料之外的进步和成长。
“这些天真的很高兴,好多事情都是孩子们自己决定、自己完成,感觉他们一下子就长大了。”他说,“现在很多事情其实可以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决定。”
未来小烨想要做一名老师。她说自己很向往老师这样的职业,如果做了老师,之后她也想带自己的学生去北京看星星,“我觉得天文真的很神奇,很多都是地球以外的知识,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却也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领域。”
和小烨同在初中组的小凤今年15岁。研学活动的第四天,小凤也用天文望远镜看了月亮。天文望远镜里的月亮表面有大大小小的月海,像被砸出的坑洞,肉眼看是浅银色的。过去小凤总是好奇,地球外有没有外星人呢?说不准月球上也有生命存在。
她喜欢新事物,在这次研学活动之后,一颗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未来,她想要去探索地球之外新的生物和地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