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而不争,是一种境界
原创:千初
诵读:长安静子
《道德经》有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到中年,越发明白守得清静,为而不争,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静,是一种力量。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静,是人生一大境界,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困扰,内心难以保持平静。
然而,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坚定。
这种静,不是无动于衷,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清醒认知,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静是人生的一大力量。
诸葛亮淡泊名利,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
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德成就鼎立大业。
反观急躁者则往往走向失败。
揠苗助长的故事耳熟能详: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面对世界的喧嚣,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冷静思考。
不争,是一种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是“不争”。
不争,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脱于纷扰世界的宁静与智慧。它并非退缩,而是一种成熟的心态,一种对世间纷争的淡泊与释然。
当我们懂得不争,我们就能够跳出纷争的泥潭,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更广的胸怀包容他人。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他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道家学派,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不争的典范。
清朝的康熙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但他始终坚守不争之道,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方势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懂得不争,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智慧。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纷争和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不争,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就能够化解矛盾,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不争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当我们不争名夺利,就能够心态平和地面对生活的起伏,从而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超越。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以不争的心态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境界的人。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断地纠结在名利欲望的漩涡中,挣扎于得失的泥潭里,从而错失生命的美好。
人生最好的修行,就是静而不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