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治理形式主义学生作业,家校沟通机制当发挥更大作用

封面评论 | 治理形式主义学生作业,家校沟通机制当发挥更大作用

00:00
03:31

□蒋璟璟

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克服中小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中小学作业依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造成负担。不少学生时常要完成拍照、拍视频等留痕类作业,以及各种网络课程打卡任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困扰学生多年的手抄报类作业任务量仍较多,以致“代做手抄报”在电商平台竟成热门生意,有的店铺销量高达20万单。

“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的现象由来已久,被各方诟病久矣。尽管有主管部门多次发文纠偏,但从最近反馈的情况看,其并未获得彻底杜绝。媒体调查发现,各形式主义“学生作业”,依旧层出不穷。压力层层转嫁,最终还是家长们扛下所有。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家长们面对花样百出的“形式主义作业”,重压之下往往只能诉诸市场,通过“花钱购买服务”应付了事。长此以往,此类作业又进一步“形式化”“空转化”“消耗化”,烦不胜烦而意义寥寥。

之所以将之称作“形式主义学生作业”,显然是因为其“徒有其形”,形式与实质脱钩、价值空心化。现实中,学校在布置此类作业时,总是冠冕堂皇,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比如说,宣传“家校共育”“增进亲子关系”“推进社情教育”“培养多元素质”等等。但很显然,这些往往属于单方面的自说自话,其并没有确定性、实证性的逻辑支持。换而言之,学生做了这些作业,真能达致这些效果吗?想必谁也无法保证!

此类形式主义的学生作业,大多数都属于是学校的自选动作、自由发挥。其并非源于课程大纲的主线任务,而是衍生于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的支线任务。也恰是由于这种“非标准化”乃至“随意化”,使得学校很少能够客观审视其科学性、合理性,更不要说进行严谨的“效果测度”了。在实际语境下,这类“形式主义作业”,基本都属于学校“强加于人”,学生和家长“被动接受”。久而久之,颇有习惯成自然之势。

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和家长们基于自身感受和经验所形成的“意见”,并没有很好反向传导到学校一方——于是乎,形成了虽然怨声载道但还是默默忍受的局面。时至今日,作为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家长,没能和校方直接对话、开诚布公地陈情,反倒是在借道社交平台和媒体采访时大倒苦水。这客观上说明,一些学校现有的家校沟通机制,不够坦诚、不够有效,其并未能够对校方的做法真正直言不讳、裨补阙漏。

对校方有所提醒、让校方有所顾忌,如此才能少些“形式主义学生作业”的荒诞。在反思和清理现有的“形式主义作业”之外,如何建构起对校方“自主权”的常态化约束机制,这同样是应该思考的课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