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有用的财富:杨震拒金的故事
前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经过昌邑县(在今天山东省巨野县一带),县令王密恰巧是受过杨震提拔的晚辈。王密自然要趁这个机会前去拜访恩公。在杨震那里坐到太阳下山后,王密忽然拿出十斤黄金,要赠送给杨震,以回报杨震的提携之恩。杨震说,我向朝廷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的学问、品行,但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言下之意是说,我举荐你难道是为了贪图你的回报吗?王密对杨震的品行当然是非常了解的,但他还是很想报答这位帮助他成长的恩人,所以就对杨震说,现在天已经黑了,这里也没有外人,您就收下我的这点心意吧,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王密羞愧地退了出去。这就是“杨震拒金”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杨震是一个廉洁,看重清白名声的官员。
关于“杨震拒金”,一般讲到王密惭愧地退出,故事就可以结束了。《资治通鉴》却并未就此打住,继续说道,杨震因品性廉洁,虽身居要职,却家境贫困,子孙平时以蔬食为主,出门甚至没有车,只能靠步行。很多老部下都看不下去了,劝杨震多积蓄些家财,以留传子孙。杨震却说,与其留财产,不如留给他们一个清白名声,让后人都知道他们是清白廉吏的子孙,那不是更好的财富吗?在杨震的观念中,把“清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家族的传承,不在于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清白”二字,也就是良好的名誉。若子孙不肖,家财万贯反而成为他们放纵、违法的资本。注重教育,家世清白,不怕子孙出不了头。这个传家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杨震不选择积累财富,而是选择了积累“清白”,对家族命运又有何影响呢?事实证明,不重视财富积累的杨震,不仅没让他的子孙冻馁饥寒,反而创造了一个延绵将近五个世纪的家族神话。杨震留给子孙的不仅仅是清白,还有他的学识和胸怀。杨震的好学、廉洁给子孙留下了榜样。言传身教,家风所及,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都成为东汉一代卓有成就的人物,父子、祖孙相继,先后担任过朝廷的“三公”职位。东汉的“三公”通常指太尉、司徒、司空,是官僚系统中最具荣誉和权威性的职位,类似于后代所说的宰相;而“三公”当中又以太尉居首,地位最高,类似于后人所说的首相。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人都做过太尉,也就是首相。东汉灭亡后,经历魏晋两朝,杨氏家族仍在政坛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杨震故乡华阴县,在东汉时属于弘农郡,所以被称作弘农杨氏。与杨震相隔四百多年的隋文帝杨坚,是结束南北朝分裂、重新完成中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人物,他对外宣称说自己就是杨震的后代。其实隋文帝杨坚并不是杨震的后代,但他希望自己有一位有名望、有德行的祖先,来给自己的事业加分。贵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杨坚没有认其他祖先,还是以杨震的后人自居,并以此为荣,杨震和他的家族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历经几个世纪,承受了若干个王朝的考验,这样伟大的家族声誉,难道不正是根基于杨震开创的轻财富、重德行的家风吗?
人们总是容易被眼前的东西蒙蔽。而最能蒙蔽人眼的,莫过于以物质形式体现出来的财富。一部《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叙述了近一千四百年的中国历史,其中有多少家族仅仅因为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财富,而能世代延绵、持续保持历史影响力的呢?把《资治通鉴》读完之后,你可能会非常失望,这样的家族一个都没有。相反,因贪婪物欲而加速败亡的家族,却比比皆是。
当人们都在追逐一样东西的时候,你首先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看透它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杨震对财富积累与名誉积累孰轻孰重的观点,体现了一位远见卓识者面对浮躁社会风气的认真思考。人的时间、精力、智慧总是有限,若人们过于注重对财富本身的追求,往往会失去很多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这正是杨氏家族注重文化传承,坚守德行,不追逐钱财权势,却能立足长久的奥秘。当一个个唯钱财、权势是重的家族纷纷倒下的时候,弘农杨氏,依然门庭鼎盛。
我们把这一讲的内容和上一讲梁冀的故事放在一起,作个对比,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杨震和梁冀都是东汉时代的历史人物,杨震出身贫寒,梁冀是大贵族。看上去,梁冀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赢了杨震一大截。但真实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出身贫寒的杨震严于律己、一心向学,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出来当官。但他不仅自己做到了首相,还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家风传承,让自己的儿子、孙子、曾孙都做到了首相。成长条件得天独厚的梁冀,不仅自己身死名灭,整个家族也因为他而遭受灭顶之灾。从这个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和命运的,并不是外在条件有多优越,而是这个人是否愿意砥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这种自我砥砺的精神,才是人生道路上真正的财富。
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