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溪堂:以砚为溪,笔歌墨舞

砚溪堂:以砚为溪,笔歌墨舞

00:00
23:18

引言: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宋华平先生的《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将于9月1日上午10时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持续至9月8日。

宋华平承书法之正脉,沿书法之正道,扬时代之正气,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守正;既不执古绳今,亦不执今律古,与古为徒,借古开今,执于一途,别开新面。

他“心醮着墨”,一笔一划写翰墨人生;以砚为溪,一纸一砚书黑白世界。无问寒暑,笔探字里千秋;不惧流年,墨悟书道妙谛。

砚溪堂隐遁于郑东新区某写字楼群,走进去是会客厅,一组沙发迎四方客,一方茶台慰风尘人。靠墙立着一排书架,各种书法字帖、艺术专著、文史哲学整齐排列,等待着主人的“轮番宠幸”。

再往里,一个四四方方的空间,足有60平方,正中间一个超大的“写字台”——不是老板坐的那种,这是名副其实的“写字台”——书法家写字的大班台。刚写好的几幅妙翰墨尚未干,整个工作室都氤氲着“一得阁”的墨香;各种型号的毛笔、各种尺寸的宣纸、各种款式的印章,把“写字台”堆得满满当当;对面墙上毛毡上钉着新创作的“黄河主题”联句:“中岳南悬气壮五龙楼阁,大河东泻乳孳千古英雄。王自成撰联,癸卯宋华平书”。

从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任上退下之后,宋华平每天吃过早饭步行到工作室,工作三四个小时,到了饭点,回家午餐;午饭后稍作休息,下午再步行到工作室喝茶、会友、读书、思考、创作。

日复一日,规律生活。虽届古稀,仍不“逾矩”。

书人:半缘修道半缘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宋华平为人谦和,文质彬彬,脸上挂着微笑,笃定藏在心里。

自1984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之后,一干就是30多年,“择一业而至退休”,从未“三心二意”,也未“左顾右盼”,更未“得陇望蜀”。

一切兴趣,源于热爱;唯有热爱,不可辜负。

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有能力的时候还要报恩。

宋华平要感恩的人很多,在艺术之路上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有三个。他印象颇深。

谢瑞阶《题黄河》248cm×91cm

第一个是把他引上书法之路的孟庆福老师。

宋华平从小就在河南确山县城长大,小学三年级开始上书法大字课,那时教书法的是一位数学老师,叫孟庆福。

孟老师是宋华平书法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因为书法写得好,满纸画满红圈圈,并贴到墙上全班展示,宋华平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油然的自豪。

1966年“文革”开始,宋华平正好小学六年级毕业,学校全部停课,他就跟着母亲到确山县人民医院“一起上下班”。因为字写得好,就跟着大人抄大字报,巨大的“工作量”打下了坚实的书法“童子功”。

1971年,宋华平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下放到确山县一个农场当知青。因为能写会画,就成了农场里的文化人、“香饽饽”,写材料、画漫画、出板报“一专多能”。艺术之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坚定;对书法的兴趣也从喜爱到热爱,从热爱到挚爱,从挚爱到“一生所爱”。

第二个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自己“把脉定航”的陈文云校长。

命运有时很会开玩笑,不大不小。1975年,“文革”接近尾声,痴迷书法的宋华平却阴差阳错被推荐至汝南师范学校体育班,正好与美术班邻居。在学校板报评比中,由宋华平“领衔主演”的体育班风头竟然盖过美术班,算是偶露峥嵘。陈文云校长“知人善任”,伯乐相马,觉得宋华平“孺子可教”,就把他从体育班调到了美术班,敦促助力其走上真正的专业书法创作道路。

师范两年,虽然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但“文革”刚结束,各种“四旧”早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古代碑帖更是“稀罕物也”。那时候,能临摹到的就是刘炳森、周慧珺的字帖;直到后来才开始陆续接触到各种法帖、碑版,才开始系统地临摹《张迁碑》、《多宝塔》等书法经典。

惠风和畅 52cm×30cm

第三个要感恩的人是把自己调到省书协并把自己带上“星光大道”的张海主席。

《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总结道:“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首先,你自己得行;第二,还得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那个人也得行;第四,你的身体也得行”。

幸好,这四点,宋华平皆具矣。

1984年,是宋华平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郑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全市青少年书法大赛,他以实力摘取一等奖桂冠,引起了时任省书协副秘书长张海的注意,被抽调到省书协协助工作。

这一年,河南书法代表团访问贵州,他有幸担纲随团秘书,干练的办事能力和贴心的周到服务受到随团人员一致好评。回郑后,张海找他谈话,一个多月后即把他调到省书协。他一直牢记着张海的话:在协会工作,要以大局为重,要与人为善;首先干好自己的事,自己的水平要不断提高。这个“水平”,既包括在书协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的“职业水平”,也包括自身书法创作的“专业水平”。

这一年,河南省博物馆和日本王铎书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王铎书法展”,王铎书法的使转、映带、连绵使他深度着迷,不能自拔,并开始了数十年“转次转远、迂回包抄、万变不离其宗”从临摹到创作的“铎体”书写生涯。

书路:王侯笔力能扛鼎

王铎的书法艺术概括起来不外乎“苍、郁、雄、奇”四字——

苍:苍老,用以概括“笔性老辣”的用笔;

郁:表达王铎草书用笔、结构、章法、墨法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雄:表现了王铎草书“气度雄浑”、“魄力沉雄,邱壑峻伟”等审美特征;

奇:概括了王铎草书结构欹侧、字间连接奇特、“涨墨淋漓”等风格特征。

清代秦祖永《桐荫论画》中写到:“王觉斯铎,魄力沉雄,邱壑峻伟,笔墨外别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殆力胜于韵者,观其所为书,用锋险劲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

吴昌硕亦有诗赞曰:“眼前突兀山险峨,文安健笔蟠蛟螭。波磔一一见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

宋华平自从看过“王铎书法展”之后,好似冥冥之中有种“暗物质”指引着他临池日课,牵引着他陶醉其中,吸引着他隔空对话。

清代刘熙载《艺概》论书有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苏轼也曾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一个人写出什么样的字,关乎其所学、所闻、所见、所悟。

通过多年的临摹与创作、思索与实践,宋华平在书法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大气雄强奠其基,雅俗共赏建其表,中原质朴铸其魂”的自家面貌,可谓“宋华平风格”。

因其长期生活于“天地之中”,随口应声就是“中”,不会拒人也是“中”。一个“中”字,如影随形。

“中和”审美是儒家所宗,代表着中正和谐、平衡之道。项穆《书法雅言》中专门论到“中和”一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亦谓:“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鲁庙之器”指的就是鲁庙著名的祭器攲,故事尝见于《韩诗外传·卷三》。一个“攲”字,反应了朴素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宋华平的书法尚“中和”之道,呈“中和”之味,显“中和”之美,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其用笔也以“中锋”为要,“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恰如董其昌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极目开襟联 268cm×45cm×2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海就撰写了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他认为代表作首先要自己满意,其次是圈内人士也认为好,第三得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张善孖的虎,就像画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一样,每位书家也都应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吴昌硕的篆书、林散之的草书、启功的楷书、刘炳森的隶书等等,当代书家也要确立自己的“符号”,或曰“风格”,并上升到“意义”。

宋华平的行书无疑就是他的“最风格”,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的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北京会议中心创作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为北戴河中央直属疗养院创作的王维诗《山居秋暝》、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创作的对联“大鹏出海翎犹湿,骏马辞天气正豪”、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等,莫不是他“代表作”的精心佳构、潜心妙造。

中岳大河联 333cm×50cm×2

书事:擂响中原战鼓风

1988年年初,宋华平被省文联选派去日本学习考察书画装裱技术,并为两国书法家交流搭桥铺路。

因在郑州大学夜大毕业后自学了两年日语,终于派上了用场。这使日方特意聘用的翻译一天之内便被辞掉了。

留日一年,宋华平不仅在口语上能够日常对话,在写作上也突飞猛进。他还尝试着翻译了《追求孤高的境界——小板奇石的书法艺术》一文,在书法圈引起“小幅震荡”。

小板奇石是日本当代书法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线之行者”,其作品既有强劲的力度又有宽博的气度,通过线条的变化、空间的分割、墨色的枯润以及在不均衡中产生的均衡而构成美妙书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书风对中国书法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有言:“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已故的河南省书协首任主席谢瑞阶先生曾提出立志、立品、立学,张海主席曾提出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

对待这些“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华平以之为范,认真“临摹”;并不断“学思践悟”,更上一层楼。

宋华平为人阔利,办事麻利,处道爽利。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从“利他”出发,故能随处春风,花开见佛。

2015年,河南省书协评选“德艺双馨艺术家”,张海主席提名报他,他却主动让给一个比他年长的基层书法家。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宋华平曾这样总结自已:“智商一般,特点专一,干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自2007年执掌河南省书协近十年,宋华平赓续张海主席领衔的“中原书风”劲吹全国的喜人势头,积极参与,主动推动,躬身实践,全力推广,其间亦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

2015年12月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宋华平当选为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

“这个新职务,让我有了新的责任,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必须有新的担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做推动河南文化发展的事,弘扬书法独特的艺术价值,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宋华平并未受宠若惊。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67cm×144cm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宋华平本想着可以闲下来了,但其依然“忙个不停”,不断参加各种会议研讨、展览活动、主题创作等。

前年,有效利用“疫情”空挡,宋华平偕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山西书法院院长韩少辉共同主编了一套《中国书法常用大字典》,涵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五卷,所收范字皆来自历代书家墨迹、碑版法帖,每字六迹,皆出名手;采用字典式检索方法,并辅以拼音检索;为更方便读者查阅、欣赏、临习、创作,并设总字表和总部首;为符合传统书法艺术欣赏习惯,字头兼采简体、繁体、异体等多种字体。

公允地讲,这套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应是广大书法家、书法研究者、书法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套书法实用工具书。

书道:自喜年来笔墨真

1861年5月,赵之谦在温州瑞安写信给好友江湜,信中提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述北碑时,特别看重“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宋华平的书法“十美备矣”,兼具“神秀”,故找上门来征稿、求字、题词、题签者络绎不绝。2019年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广智出版《豫东豫东》一书,书名即由他题签;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为景氏家族修订家谱,家谱名也是他题写的;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医院”“人民公园”“天成珠宝”等牌匾,也都出自他的手笔。

去年,河南省美学研究会以册页形式还为他出版了《全国重要场馆藏品选登·宋华平书法作品选》,遴选了他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会议中心、北戴河中央直属疗养院、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人民会堂、河南省政协、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南阳一高、新郑国际机场贵宾厅等21幅作品,涵盖对联、条屏、横幅等各种形制。作品多为其拿手的行草书,也有一幅去年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写的杜甫《旅夜书怀》一首,其以少见的隶书写就,大汉雄风,高古苍茫,脉接《张迁》,不让前贤。

一不小心,侧漏了他“还有一手”。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庚子疫情期间,他以八尺竖幅创作了这幅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并以少见颜楷书就,每一个字都比拳头还大,内力充盈,真气弥漫,得颜之筋、柳之骨也。

廉颇不老,尚能饭也;综合功力,可见一斑。

相传智永习书勤奋,曾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赠江东诸寺。其退笔头装满容量一石的五个大竹箱,后埋成冢,号称“退笔冢”。

“醉僧”怀素家贫无纸,曾种芭蕉万株,以蕉叶代纸,名其居曰“绿天庵”。蕉叶不够,则做漆盘,日课临习,盘板写穿。怀素把弃笔埋于山下号“笔塚”。

苏东坡论书亦有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宋华平虽然没有“退笔成冢”,但早已“墨染成池”,其“以砚为溪”,涓涓成河。

疫情期间,暂停了应酬,顿歇了叨扰,宋华平创作了一大批以“黄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落款也以“黄河颂”为注脚。其庚子秋月创作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丈二四条屏李白《将进酒》,落款即为“砚溪堂宋华平于黄河南”。

前段我专门到其工作室瞻仰一批新作,笔歌墨舞,内力丰沛,积学养真,一气呵成,“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无更无人”。有六尺条龙门对“过门不入诞子不亲终使洪流归大海,善言是拜寸阴是惜留将遗范育斯民”——“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异趣旧作,迥出前表。

目前,他正在全力筹备主题创作大展“黄河颂”,这也是他个展《根在中原》十年之后的全新创作展。

家住黄河南,喝着黄河水,听者黄河谣,写着黄河颂。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5周年,宋华平觉得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思忖再三,还是拿起手中的笔,“毕其功于一役”,“大写”黄河新篇章,“特写”黄河新故事,“抒发”黄河新精神,“放歌”黄河新时代。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归纳了习书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光未然《黄河颂》

宋华平的书法近作“平正中暗藏险绝,险绝中蕴涵平正”,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互为表里。观其“黄河主题”新作丈二四条屏行书光未然《黄河颂》,愈见老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题跋云:“辛丑秋月,新冠疫情又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发扬伟大的黄河精神,必将战胜疫情。光未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一生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写日记,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并著有《骈体语译文心雕龙》。辛丑冬月砚溪堂主宋华平于古商城。”

董其昌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宋华平书法创作以“法”为则,书写追求法度,布局讲究章法,心正笔正,胸中气象,韵致相连,通篇惯畅。其行书,布局指挥若定,分白计黑;结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时而字字独立,“北海若象”;掩卧起伏,顾盼生姿,时而一任连带,“右军如龙”;用墨也是枯润相生,浓淡相宜,犹如按下黑白琴键,满纸生韵,砚溪皆响。“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

书道合于人道,技巧、人品、学养合一,相应相契,顺天应人。

书道一如人道,人呈正派正直,书显正大气象。宋华平承书法之正脉,沿书法之正道,扬时代之正气,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守正;既不执古绳今,亦不执今律古,与古为徒,借古开今,执于一途,别开新面。

中年时期,宋华平曾写过一首短诗:“黑白迷离的梦/心醮着墨/在雪地里塑造新的生命/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用手/而是用心”。

他“心醮着墨”,一笔一墨写翰墨人生;以砚为溪,一纸一砚书黑白世界。无问寒暑,笔探字里千秋;不惧流年,墨悟书道妙谛。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