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运会舞台上的成都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上梦想舞台

残运会舞台上的成都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上梦想舞台

00:00
09:22

“你眼中的温暖,是什么?”

“是我用手语帮助爸爸和别人建立起沟通桥梁的时候。”这是小小“手语翻译官”妞妞的答案。

8月28日上午,成都市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东部新区世园会未来剧场举行。在《温暖之城》篇章中,小小“手语翻译官”妞妞一家和屡获游泳冠军的成都残疾人运动员姜汶林,用情景演绎的方式讲述了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社会温暖相拥之景。

从温度这个维度看城市,可以观照当地的生活状态、文明风尚,也可看到一座城的胸怀与情怀。从妞妞到姜汶林,听障者与大学生同台,成都这座幸福之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上梦想舞台。

开幕式现场

她的温暖

是当爸爸的“手语翻译官”

“爸爸你是说,我长大了想做什么吗?我长大了想做医生,因为我想让更多听障者能听见说话。”

开幕式现场,妞妞十指上下灵活翻飞,边用手语和旁边的爸爸胡勇交流边说。

这一幕并非导演刻意为之,而是妞妞最真切的心愿。

两岁时,妞妞就学会了手语,爸爸教的,她很自豪,“一教我就会了。”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在父母无声的世界中充当“传声筒”。

妞妞和爸爸

去年4月,顾客无意间拍摄的视频,让这个为聋哑父母当翻译的小女孩感动了万千网友,也走进了大众视野。

在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人物被写了进去,也包括妞妞。过去一年多,他们一家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爱:去了许多没去过的地方,见到了许多不认识的爱心人士,不断有人来照顾他们的小店……在家里,还有许多爱心网友寄来礼物,爸爸的抖音账号粉丝量也从0涨到82万,记录妞妞的每条短视频,几乎都获得了上万点赞。无法言语的胡勇将右手握成拳头,伸出拇指关节弯曲两次,这是“感谢大家”的意思。

妞妞一家也在传递暖意。妞妞爸爸会在下雨天请他人进店躲雨、会帮助残障人士,与他们成为朋友。妞妞说,“爸爸说了,我们都是好朋友,就是要互帮互助。”

“很感谢网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给我们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妞妞说,在参加此次开幕式彩排时,她也认识了更多新朋友,“大家都在鼓励我们,也有听障朋友教会了我更多帮助爸爸沟通的技巧。”

妞妞和爸爸

妞妞现在已经上一年级了,她的成绩很好,在学校也很懂事。她说“长大了想做医生”,她指了指爸爸的喉咙,“我想给爸爸治好,他从来都没说过话。我梦到我到他的耳朵里、嘴巴里,把他治好了,一觉醒来,他终于可以说话了。”

治好之后,她最想听爸爸喊一声“女儿”,因为“他从没有喊过我‘女儿’,我想他能亲口对我说。”到那时,她要回应爸爸一个拥抱。

妞妞和爸爸

他的温暖

是一次次掌声和鼓励

“没关系,慢慢来,相信自己。”

开幕式现场,姜汶林与教练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字字句句都是日常,但充满力量,也为其他人带来了勇气与自信。他的温暖,是观众的掌声,是教练的鼓励,也是在泳池中每一次的进步和突破。

姜汶林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他的下肢无法正常发力,“10岁的时候,走路依然总摔跤。”这样的“不同”,让他更加“要强”,凡事都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和耐心。

16岁,为了增强体魄和自信,他加入了四川省残疾人游泳队。从“旱鸭子”到专业运动员,他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2015年,他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站”上冠军领奖台。

10年过去了,这个靠双臂激浪的少年已经26岁,从全国到省、市残疾人运动会,他共斩获游泳项目金牌5枚、银牌7枚。他说:“游泳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姜汶林

“他比别人爱思考。”这是四川省残疾人游泳队教练唐佳对姜汶林的评价。在唐佳看来,“悟性+努力”是游泳冠军们的共性,“为获得好成绩,姜汶林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他勤奋练习,每天‘泡’在水里的时间超过5小时。”而爱思考、悟性高、喜欢钻研每一个游泳技巧并付诸实践,这便是努力。

泳池之外,姜汶林喜欢画画和英语。“我经常在成都各地铁口练习英语,只要遇到问路的外籍友人,我都会主动帮助他们。”他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练习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外籍友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热情。”

3分23秒43,这是姜汶林在2021年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S2级比赛中取得金牌的成绩。“这次残运会,我将尽全力冲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姜汶林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历练和成长,“突破自我,挑战极限。这便是体育竞技的魅力。”

他们的温暖

是融合和共同进步

“温暖,是贯穿整个开幕式的关键词,而每个人感受到的温暖是不一样的。”开幕式执行导演赵耘曼说,成都是一座幸福、温暖的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就是温暖之城的最好表达。

一个个人的故事都在讲述城市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开幕式所有节目,不论是残疾人还是普通人,他们一起进行表演,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蕴含着“残健融合”的向上力量。

赵耘曼

赵耘曼口中“真正的融合”,在四川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部主任手语翻译李雯英这里,感受更为具体。

李雯英告诉记者,此次参加开幕式的艺术团成员是20个听障者,年龄在14岁到28岁之间,部分来自特殊学校。表演时,她和另外三位老师在台下,充当听障者的“节拍器”。他们和20个普通人一起,几乎参与了开幕式所有文艺表演节目。

“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她说,之前的表演大多是听障人士在中间,普通人分散在周围,或是换一个站位。“但这一次,他们做到了真正的融合,完全站在了一起。”

对于这样的安排,最初李雯英也有所担忧。“第一次彩排时有小孩对我说,他们很自卑,害怕跟不上,害怕拖后腿。”但排练完,她收到的反馈却是“很轻松,很快乐”。因为“同台的人不断给予他们鼓励,这让他们重建了信心”。

听障者的温暖,也延续到了普通人身上。

阎嘉玉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大四学生,是和听障者同台表演的20个普通人之一。几天相处下来,阎嘉玉已经和听障者们处成了朋友。“他们很细心,排练时会给我们倒水喝,还会教我们如何更快地学习理解手语。”

排练这几天,她也看到了更多榜样的力量,“他们非常厉害。”她指了指一旁的“闪光女孩”胡月,“想不到吧,她玩滑板非常厉害。”

胡月

残障者的毅力让她钦佩。她提到,同台表演中有段2分钟左右的舞蹈,这些舞蹈动作对于舞蹈专业的她并不困难,“跳三四遍就能学会”。但对于听障者来说,他们只能依赖于台下手语老师的提示和帮助,因此最开始往往会慢一拍。但练习几十遍后,也能完全同步。

对于普通表演者来说,学习手语是他们最困难的部分,“排练结束回到学校要反复练习才能记住,所以这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这段经历也让她明白,残障者虽然身体有残缺,但其实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在成都,“妞妞们”“姜汶林们”的故事仍将继续,这些故事是城市的群像,是成都的“蓉”光。

一束束“蓉”光形成涓涓细流,汇成小溪,变成奔腾的江河,共同构筑了成都这座幸福之城的内核。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王效 刘海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