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与李娟对谈引争议,过度解读“一坨”不是爱而是害

董宇辉与李娟对谈引争议,过度解读“一坨”不是爱而是害

00:00
04:04

近日,据红星新闻报道,主播董宇辉与作家李娟的对谈引发热议。直播中,董宇辉对李娟说:“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喜欢你过度思虑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对此,李娟停顿了一会儿说:“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

这则对话因为李娟使用的一个量词“一坨”上了热搜,李娟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出《一坨声明》称:“娟姨是四川人,口音大。‘坨是我常用的一个量词。”

l_cb20240822222655492084.jpeg

↑李娟和董宇辉直播视频截图

有段时间网络很流行一句话叫“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次直播中董宇辉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当时李娟回答“但我还是想挣扎一下”。这一问一答,仿佛精准地“预测”了访谈之后的波澜。

在事后回应中,李娟似有不爽但无可奈何地详细解释道:“对于互联网这两天一些断章取义的言论,则是感到咚大的一坨震惊——是不是还要让我解释‘咚大’是啥意思?定语,形容一个东西又大又沉,掉到地上‘咚’的一声。”

退一万步讲,就算“一坨赞美”是个不算高雅的玩笑,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大众印象中,作家一般会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不太受得了当面恭维。李娟尤其如此。社交对于李娟来说似乎确实要比写作更难,与董宇辉面对面交流时,李娟有些局促和紧张。访谈进行最初,她常常觉得自己说话不顺畅,会不好意思地捂住脸。

所以,当连串的夸奖当面袭来,第一反应是用自嘲来化解尴尬,完全能够理解。即便是普通人在和朋友的相处中,这种消解赞美以躲避夸奖的玩笑也很常见。

整个事情更需要在乎的是当事人的感受,即董宇辉有没有感觉到被冒犯。从直播画面来看,董宇辉尽管也对“坨”这个量词缩了缩脖子,像是感觉到陌生,但并没有提出抗议,更没有表示不适。董宇辉在不同场合都表达过对李娟的欣赏,李娟则称董是“印象美好的年轻人”,能明显感觉到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在和李娟的这次对话中,更是谈论分析了李娟的“社恐”,鼓励李娟更大胆、直接地表达。

谈话讲语境、讲情绪,一句话有没有恶意,不能脱离上下文,更不能忽略谈话双方的交情。作家陈忠实故去后,有朋友写文章回忆他是一个谨重的人、方正的人,然而并不失其幽默,和朋友聊天经常把“这货”挂嘴边。“关中东府都是这货,只顾闷头弄事”“你看这货”“你咋是这货”。“这货”是关中方言,当它指人的时候,含有喜欢、亲昵和调侃的意思。如果放在今天互联网“显微镜”下,恐怕也要解读出对同辈作家不够尊重、自拔身份的意思。殊不知,当着情意深厚朋友的面,语言才可能灵动,幽默才会发生。

李娟和董宇辉为大众熟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表达。前者是用精准的文字再现了生命粗粝温暖的质感,后者则是用精准的语言将直播间商品与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联系起来娓娓道来。尽管性格上或“i”或“e”,但从作品、从公开信息看,两人都不是刻薄狭促的人,除了这段小插曲,两人交往的基调也都是愉快的。如果因为一词之差、过度解读,使得二人徒生嫌隙,倒不是爱而是害了。

互联网的透视性,让作家、名人的一切言行,都在“显微镜”下被反复检视、反复咂摸。从营销的角度,或许对推动销量有些帮助。而从作家的生涯来看,与这种喧嚣贴得太近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让作家的口碑回归作品,不要搞“成也表达、败也表达那一套,读者才可能拥有更多的“李娟”,与更多优秀的作品相遇。


编审 | 郑宗敏 陈珂(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