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竟是摆拍营销,必须清除这些害人的“伪科普”!

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竟是摆拍营销,必须清除这些害人的“伪科普”!

00:00
04:41

据极目新闻报道,当下在互联网上有不少医疗自媒体账号,一些专业医生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做科普、讲解健康知识,有些已被打造成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

但是,中青报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发现,这些账号背后有着一条运作链条:由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再由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而在一些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让有些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dbce4cc3c962b8d49a261ca20a4bd7a3_153b88da4680498a9323b9adab81cc62.jpeg

此前多名“网红医生”被曝光用同样的文案,疑为摆拍造假

医学科普类内容现在是“互联网+”的重要赛道,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为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而一些表达能力出众,善于将医疗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专业人士,凭借短小精悍、立体生动、深入浅出的知识输出,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信赖。但是,热潮之下,也有乱象暗流,部分“网红医生”实则是精心包装之后摆拍念稿的“工具人”,种种不规范,不专业的操作导致“伪科普”“伪知识”泛滥,种种乱象误导了公众,传播了谬误,对医疗科普的公信力也造成严重侵蚀。

这些所谓的“网红医生”往往身着白大褂,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给人一种特别专业,知识渊博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却鲜少提及真正靠谱有用的医学知识。相反,他们更擅长利用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以煽动性的言语,错漏百出的观点,夸张惊悚的标题,缝制热点的故事,去制造恐慌、贩卖焦虑,吸引受众的关注。每一个“医生”IP的背后,是一条精心铺设的利益链条,从包装策划到内容制作,再到流量变现,目的就是掏空受众的钱包。

55e736d12f2eb938eedbbdee7049f23be5dd6f36[1].jpg

cb8065380cd7912385279cbb091f2e8cb0b780f7[1].jpg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炮制“网红医生”的攻略(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为知识付费当然是理所当然,但是靠“伪科普”大肆敛财,不仅无法为大家带来真正的健康知识,反而会误导那些对网络内容深信不疑,被困于信息茧房的人。很多网友因为看了太多“伪科普”视频,形成了对疾病和养生的错误认知,对科学正规的医疗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或是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购买“网红医生”推荐的课程和保健品,反而延误了正规治疗,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可见,虚假的“网红医生”不但骗钱还可能害命,危害不容小觑。长远来看,这种违背医德,唯利是图的伪科普,因为会博眼球,会搞营销而充斥互联网,会让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难以触达公众,劣币驱逐良币,形成恶性循环。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中,就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可以说,这一整治行动是十分必要的,也必须落到实处,雷厉风行。只有加强对网络医疗科普内容的监管与审核,扫除有害的“伪科普”,对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才能净化网络环境,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科普行动的规范性和公益性。

微信图片_20240826121100.png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通过集中整治,也能进一步提醒广大网民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健康知识素养,审慎的辨别和筛选网络信息,避免被虚假科普误导,更要小心别踏入“诈骗”陷阱。网络平台更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严格把关医生专业身份认证和医疗健康科普发布门槛,并通过人工审核联系,避免一些账号“挂羊头卖狗肉”或“挂靠医生”浑水摸鱼,提高判断识别科普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曝光机会。

抵制伪科普,杜绝假科普,需要更多真实、真诚的科普助力!医疗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鼓励有知识有医德的医生加入健康科普队伍,建立一些尊重规律、传播真知的良心科普账号,用严谨科学的内容,活泼通俗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普通人关注,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让互联网为健康知识传播提供积极助力,也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编审 | 郑宗敏 陈珂(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