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台记者在河北石家庄调查发现,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竟在有机肥中掺入劣质原材料,甚至使用危险废物污泥来制作有机肥,严重威胁生态和粮食安全。报道播出后,石家庄市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重金属铬超标的危废皮革污泥,掺点好土,再放点腐殖酸、糠醛渣调和加工一下,就摇身一变成了“达标”的有机肥,这样混乱无序、丧失底线的一面,令人触目惊心。
按照相关规定,无论是何种污泥,都不被允许用作有机肥原料;而含铬皮革污泥,还被列入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不得擅自处置,更不要说制成肥料,用于农业种植。毁坏庄稼、坑害农民、破坏环境,看似是经过了“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实际却是带毒的“生态炸弹”,贻害无穷。
这些不法商家,自然知道把危废污泥制成有机肥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否则也不会上下游企业沆瀣一气,趁着夜色生产、摸黑运输、找有资质的中间商操作。但“利”字当头,不惜铤而走险。对于此类乱象,监管需重拳出击,全面摸排整顿、斩断利益链、依法严惩涉事企业。同时,以儆效尤,让阴暗再无滋生的空间。
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商家之所以肆无忌惮,背后暴露出相关监督执法的疏漏。理论上,如果终端市场监测是严格的,那么中间环节就不敢偷奸耍滑。可事实上,商家“虚开五联单”就能瞒天过海,让“相当一部分污泥从监管部门视线里消失”;并且,在多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后,当地违规处置危废污泥的行为仍然存在。一旦情况核实,那么不可否认,地方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亦是助长企业违法获利嚣张气焰的“无形推手”。
危废污泥变身有机肥,究竟谁该负责?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以次充好,该追究涉事企业的责任;监管不力,该追究地方有关部门的责任。启动问责程序,明确问责对象,是应有之义。而真正难的是,能否反思和自省?如何整顿和改善?无论如何,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不容突破,任何逾越红线的个人、经营者和企业,必须付出代价。
希望能以此事为契机,重新审视安全监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人守、守得住。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