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生僻字不标拼音,文物说明该如何与观众“对话”

正观快评:生僻字不标拼音,文物说明该如何与观众“对话”

00:00
03:36

碛、羟、釐、拏,这些都念啥?罍、觚、盨、斝,都是干什么的?“博物馆热”席卷京城,但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没有标注拼音,让观众傻了眼;一些展品说明太过简略或太过专业,也让人看不懂。有家长一提起带孩子逛博物馆就发怵:“进门就发现自己是文盲,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职责不仅在于展示藏品,更在于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而在某种程度上,博物馆的展品说明,就扮演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角色。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连接展品与观众的桥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在博物馆里,生僻字未标注拼音、展品未说明用途,成年人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孩子了。本应是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展品说明,成了横亘在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无形障碍,这不仅无助于观众了解历史文化,也会让他们减少探索历史的兴趣。

即便有些展品详细地标注了说明,观众也是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过于简略的说明,让人如坠云雾;而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则让人望而却步。因此,也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展品说明专业性的同时,又兼顾其可读性和普及性?

博物馆服务再细一点,参观效果便会更进一步。人性化服务并非多么遥不可及,而就蕴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其实,很多博物馆都在探索创新展陈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展览“活起来”,让更多观众能看懂。

比如,黑龙江省博物馆,一件名为“冰穿”的展品介绍上,不仅告知观众这是“冬季人们凿冰捕鱼使用的工具”,还介绍了冰穿凿冰捕鱼的使用方法;内蒙古博物院,一些说明牌被标注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和注释,即使是小学生也能通读甚至理解。

这些博物馆的创新展陈方式,值得全国各地的博物院借鉴。此外,博物馆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通过互动展览、语音导览等方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感受文化的魅力。

调整、改进服务不分大小,贵在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文化,有时只是在展品说明上标注拼音、解释用途,就能让更多人在愉快参观间感受到展览传达的善意,体会到城市的文明指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