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四川南充顺庆区一个名叫夏家坝的地方,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收割。穿过齐腰高的稻田,一名黝黑的汉子坐在收割机驾驶座上,望着稻田内金黄的稻谷,满脸笑容。
任杨,38岁,顺庆区新复乡同仁社区人,回乡务农13年,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服务上万亩农田农地,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植保无人机飞手、农机大王、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再像父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很原始地耕种土地,而要用新技术、新机械在广阔农村拓荒逐梦。”
租了70亩土地
25岁那年带着妻子回乡务农
任杨家住同仁场镇上,祖祖辈辈务农。初中毕业后,他先后去了江苏南京金陵船厂和成都某航空公司上班。
2011年9月底,25岁的任杨,带着仅有的10万元积蓄回到老家同仁乡下。父母一个劲儿地反对——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怎么又回来了!庄稼地能刨个“金娃娃”?可任杨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就喜欢家乡的风土人情,看到农村大量土地荒废,心里着实难受,就想着将撂荒地用起来。
回到村里,任杨最初只租了70亩地试试手,积蓄很快花光了,当年春节都没有钱置办年货。任杨回忆,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点点积累,产业才越做越大。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稻田里已有40℃高温,任杨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里穿梭。“100-200元一亩,送到家到户,很划算。”81岁的张朝德老人站在树荫下,不住地赞叹,“要不是任杨帮我们,谷子成熟了,哪收得回来嘛!”
拓荒逐梦田野
两代人不同的耕种农具
任杨的家中还保留有诸如连枷、犁、耙、拌桶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这是父母的“传家宝”。
“拌桶是父辈们收稻谷时用到的农具。”任杨介绍,以前是先用镰刀割断水稻,如果是割的稻穗,就直接背回家用连枷打,如果稻穗和稻草一起割,就甩开膀子在拌桶里摔打。那种土办法既耗费时间,又耗费力气。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很多田地,大型机械进出很不方便,一家一户没有村道时,谷子收好,还得靠人一担一担挑回家。
“那个时候,每到水稻收获季,左邻右舍就相互帮忙,要持续整整一个月才能将田里的水稻收完。”任杨继续说道,稻谷收完,还得反反复复晾晒、扬壳,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收回家的稻谷往往会生霉、长芽,基本是看天吃饭。
后来,任杨成立了顺风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第一辆大型拖拉机。现在,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耕整机、农用汽车、烘干机等价值500多万元的专业农业机械设备。哪个种植大户需要农机作业,都会请他帮助。
任杨创办的专业合作社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集体,他本人获评“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任杨,机器怎么不动了,你快来看看。”烘干机突然不工作了,任洋的妻子李燕急得直喊他,任杨拿起一把螺丝刀就开始修了起来,不一会儿,机器又运转了。“他心灵手巧,收割机、挖掘机、无人机、电焊、切割机等用久了容易坏,收割机下水田也很损耗零部件,他对照说明书自己修。”
李燕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英语成绩不错,“任杨学无人机的时候,大多英语词汇,他完全不懂,我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教他。”李燕现在是同仁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带两个娃娃,工作之余,帮助任杨管理工人。
全程全域机械化
服务上万亩土地的“农机大王”
任杨喜欢看央视的“致富经”节目,当他看到东北等地将无人机用在植保上,他心里也痒痒了,想拥有自己的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喷洒农药是传统人工的60-80倍!”经过学习,任杨成了一名土专家,四乡八镇的机手都来向他请教。
每一种农业机械,任杨都能熟练操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机大王”。自己学会技术后,他还培训很多农机手操作农业机械。CCTV-17《田间示范秀》节目用将近17分钟时间,讲述任杨帮助他人练飞无人机、解决水稻植保问题的故事。
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报道任杨
“丘陵地区电线多、电杆多、树多,这对无人机飞行有很多的挑战,”任杨手把手教会一个个飞手,“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而且比人工喷洒更均匀,重喷、漏喷都很少,农药利用率也高。”
“现在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全程使用机械。”旋耕机将水田深耕、耙平,再操控无人机飞播、喷洒农药,驾驶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最后将稻谷放进烘干设备,收完当天就能吃到新米。
任杨用农机插秧
油菜、小麦、玉米、水稻,任杨种的还是传统农作物,用的是新机械,带动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每年大春水稻产量260吨,玉米300吨。小春油菜50吨,小麦200吨。”任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对外服务,采访时,不时有巴中、广元的种植大户,预约任杨的团队去帮他们收割。
据了解,南充顺庆区已经实施“全域全程农机化三年行动”,预计2026年可全面实现。
谁来种地?
当地正在培训更多的“任杨”
“村里基本上都是60岁、70岁、80岁的老人,我这‘85后’显得很年轻。”采访中,村子里一个个白发老人叫人心生感叹,任杨之后,谁来种地?2012年7月,农业部就曾对此作出回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
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文件也明确指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日益凸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较为普遍,的确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等问题。
新复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全乡有一半的撂荒是任杨开荒出来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了,老人小孩在家无力耕种,全乡一度有许多撂荒地。”任杨的农机派上用场,大量的撂荒地开荒后,建成高标准农田,更加适宜大型机械耕种、播种和收割。
新复全乡已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培育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余家;建立返乡流动党员联席制度,鼓励返乡创业,现已招引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19名、农村致富带头人16名。
李勇表示,新复乡正在探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成立“强村公司”,采取“公司+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撂荒土地入股+村集体代耕代种”合作模式,由村里在外聘请专业种植机构来种植。培养更多的“任杨”,让他们返乡创业,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机械筑梦乡村,改变乡村。
任杨的视频号名称是“天高云淡任飞杨”。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在广袤的大地,驾驶现代化的农机逐梦田野,让机械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