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成生物未来世界。”8月21日,在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科学馆内,绚烂的裸眼3D技术展示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生物世界,光影之下孩子们的惊叹声不绝于耳。
这是“探秘顶尖科企,共筑强国科技梦”新京报小记者燃夏研学之旅的活动现场。当日,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华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学馆内,通过地球模型、VR体验,光影触摸等方式,感受细胞工厂的神奇力量,与未来跨时空对话。
科学馆带孩子们步入合成生物学的“世界”
合成生物是什么?细胞如何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合成生物所生产的相应物质在未来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带着这些问题,小记者们走进合成生物科学馆,从生物的起源到人类的诞生,结合当下人类生存的现状逐步深入了解什么是“合成生物”。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合成生物科学馆从人类的整体进化流程出发,引出现在遇到的环境等生存问题,从问题出发逐渐阐释出如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即合成生物学可以从中解决怎样的问题。
“希望大家不只是知道‘合成生物学’这个词语,而是了解什么是合成生物学,它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应用并解决问题的。”探访过科学馆后,华熙生物研发人员赵春华博士给孩子们带来一堂关于合成生物学的精彩课程。赵春华首先通过展示显微镜观察下的细胞、微生物出发,为大家讲述生命诞生的奇迹,并引出DNA、RNA、碳水化合物等概念,小记者们立刻想到了他们在展区看到了DNA螺旋上升状的模型。
赵春华告诉孩子们,合成生物学的定义是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结合工程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论,采用高通量筛选、基因合成等新技术来书写新的生命体,或改变已有的生命体。看到小记者们有些懵懂,他又用具体的研发案例介绍合成生物学在“衣、食、住、行、医、用”方面的研究,比如新型纤维、生物尼龙可以做衣服,人造蛋白、代糖可以做食物,生物洗涤剂、可降解塑料、生物造纸可以使用等。”赵博士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带领孩子们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合成生物,大家发现,连牛仔裤的磨白技术都与合成生物学相关。
深入了解合成生物学,新京报小记者“灵魂发问”
“人类会不会被合成生物取代?”“既然有人造肉了,那我们养牛养羊有什么用?”“人造肉、人造奶和现在吃的肉和奶有什么口区别?”在交流互动环节,小记者们“脑洞”大开,接连发问。赵春华一一解答。他告诉小记者们,人造肉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培养动物细胞,另一方面可以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产生和肉一样的成分。紧接着,小记者追问“个性化的营养定制是什么意思?”赵春华回答,人的体质不一样,需要的营养不一样,“我们理想化的情况是,未来可以针对个人开发一个工程化的细胞工厂,生产这个人所需要的东西”。
“合成生物学能合成牛羊肉,是否也可以合成人类,从而取代人类?”小记者邓云睿问道。“这是一个好问题!”赵春华在回答中提到了“伦理”,他神情严肃地表示,“科学界是禁止对人类进行改造的。如果取你的细胞合成了另一个人,那他和你的关系呢?是你的弟弟还是你的儿子?”他转而补充表示,合成人不行,但再造肝脏等器官是可以的,合成生物学可以应用在医学上。“复制了器官是不是可以得到永生?我对返老还童很感兴趣。”小记者任羽恒认真地对新京报记者说。
“孩子们的问题是很基本的问题,越是基本的问题越能把我问倒,因为这回到了问题的本质,我只能给出我的观点。”活动结束后,赵春华笑着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现在的科学问题还没有完全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够自己回答曾提出的问题。赵春华表示,我国在大力发展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就是支撑绿色生物制造的底层技术,华熙生物希望通过这个科学馆让大家对合成生物学有一定的了解,对孩子们将来的兴趣选择或择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启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