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原文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传习录·陈九川录》
课程文稿
在阳明的《传习录》当中学养心的功夫,我们再来看下面第二十三条,听讲不难,体味不易,陈九川录第十一节。阳明那一次主动的问了,“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你有什么体验了?当然是陈九川要下过功夫才行,陈九川回答了,“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听了阳明讲解致知之说,就让良知到达这种功夫,以往也是做过努力的,总得不到一个恰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我现在用功和先前用功已经不同了,自己的体会不一样,自己觉得不同了,这个不同呢,他总得说一说哪里不同了?当初在用功的时候,总觉得并没有到个恰好处,现在总觉得是恰好处。阳明非常赞同了,可知,“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我最初跟你讲的时候,“知尔”知道你只是忽易,“未有滋味”没尝到滋味呢,就觉得说来是这样,容易的。
我们一起讲论阳明心学,讲着讲着,大家就觉得容易了吧,很容易了。事情来了,第一件事,念头起来,不要随念而走;处境变化了,不要在此境中停留,要知道。比方说禅宗讲的离二相,对了,明白了。明白是明白了,只是最初的了解,“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你见到这样的一个真功夫了,你就会知道,以后,以后的千百世也会有圣人的,过去有圣人,将来百世中必也有圣人。你让他来,未来的圣人,在这件事情上也不惑了,也都同意,以往的圣人和未来百世后出现的圣人,在这一点上一样。这里强调了什么呢?讲论学问固然是重要,只是第一步,日常的下养心的功夫,日积月累的,不要中断,那就是日见不同,这叫尝到个中滋味了。尝到各中滋味呢,也说不出来,我说了,你听了也没用,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毛主席说的,是吧。你说梨子好吃,怎么说?那个听你说的人没吃过,也不知道好在哪里,只有亲口去尝一尝,也就亲自去下功夫,下了功夫便自然知道。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问一个老太太,这老太太是基督徒,那我这个朋友当年就到教堂里,怀着好奇心,看他们礼拜日做礼拜嘛,星期天做礼拜嘛。遇到老太太,就问老太太,你怎么会相信上帝的?中国人喜欢问上帝在哪里呢,你怎么会信的呢?他以为老太太要跟他解释《圣经》的教义了,老太太一句话都没这么讲,就跟他说,我们都听说黄岩那个地方的桔子好是吧,黄岩出蜜桔,这桔子很好吃,好吃成怎样?你只有吃了才知道。我信仰上帝对我的好处,我没办法跟你讲,只有你自己信了才能知道,就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很少有真正的宗教信仰,比方说信仰基督教,我也没有基督教信仰,但是我至少能够领会到一点,有信仰和没信仰的区分。有真信仰的人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他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也会面对疾病痛苦,人生不能忍受的处境,也面对死亡,有信仰的人就是坦然,泰然处之;我们做不到,我们遇到突然来的困难,挫折,打击,我们张惶失措,是吧,这是真的嘛。平时没事的时候觉得很好everything is ok,然后突然那个灾祸来了,有信仰的和没信仰的区别,一眼而望就知道了,他那种镇定和从容谁给他的?信仰给他的。
人生总会遭遇种种的,多一点少一点,早一点晚一点,对吗?有信仰和没信仰的差别就来了。所以那老太太说的对的,你别问我怎么会信仰上帝的,我也讲不清楚,黄岩那个地方的桔子好吃,我怎么跟你讲都没用,你去亲口吃就是了嘛。这话对,口上说,耳朵听,讲来讲去,终究跟自己体会不一样,是吧,就这层意思。听讲不难,体味不易。但我们没有宗教,我们在哲学中,以本心立信仰,以良知立信仰。中国人自己的信仰,你得修,要养心,养心在事情中养,那叫下功夫,下了功夫叫尝了滋味,便能坚定,好就到这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