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全不同的历史观下不同的记录

3.完全不同的历史观下不同的记录

00:00
16:18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朋友们,这里是专辑:《您所不知道的文成公主》,我是金刚师红。


文成公主的远嫁和亲,为大唐的边疆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在正史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资料非常之少,《旧唐书》里的记载,也不过就是《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中的二百多字,《新唐书》的内容也差不多,略略有一些不同。

其中《列传》里关于吐蕃这一节,点明了文成公主是“宗女文成公主”,《通典·边防典西戎》这些书也是这样说,说明文成公主并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而是李唐皇室宗亲,因为是为了国家而远嫁,所以在贞观十五年正月,封为公主,赐号文成。关于这个“文成”,也很有一番讲究,这是后话;而且,说到他是“降于吐蕃赞普”。很显然,这个记载基本上是依照中国正史的传统,以中原为中心、其它少数民族为边地这样一个体例来写的,所以讲到出嫁吐蕃,是叫降,说明是下嫁。那后面这段文字介绍下去,就是和《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会要》《太平御览》这些史书一样,都认为这段婚姻促进了吐蕃向中原文化靠拢,因此主要记录松赞干布迎亲的礼仪,还有夷地“渐慕华风”,就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以及唐文化对藏地的教化。当然,其中也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文章中间特别写到了,我们上一讲中介绍的西藏地区赭面之风的改变。但是,这些史料中间,对文成公主本人,没有任何更具体的介绍了,无关乎他的相貌、名字、修养等等。所以很显然,这些正史重视的是和亲所带来的政治层面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利益。只能说,在当时,和亲政策是唐王朝治理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文成公主西嫁吐蕃,也是为民尽力,为国求和。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简单的字里行间,感受因为文成公主的远嫁而带来的历史性改变,比如两个民族的交流开始从武力式的表达进入到了亲好的相处。《吐蕃传》在介绍这桩婚姻以后,接着就记录了这样几件事:


(1)唐太宗出征辽东凯旋,松赞干布遣使者带了金鹅来祝贺;


(2) 唐朝有一个被史书忽视但是对大唐外交做出过传奇性贡献的人物,叫王玄策,他曾经几次出使天竺,现在佛教界流行的“方丈”一词,就是和他有关,他去朝礼维摩诘的禅室,用上朝的笏板丈量,方广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法苑珠林》卷二十九中)。他有一次出使天竺的时候,受到了中天竺的抢掠,逃到了吐蕃,松赞干布派精兵帮助他一起出击天竺,大败天竺,派遣使者来献捷(捷报的捷);


(3) 唐高宗刚刚继位的时候,封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上书表示:如有臣下对高宗不忠,他愿意出兵讨伐;


(4) 唐太宗驾崩以后,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前。


(5) 松赞干布向大唐请求蚕种和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得到同意。而唐朝也在唐太宗的昭陵雕了松赞干布的石像。


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到文成公主,但是,实际上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在松赞干布的身后站立着文成公主,她凝望东方,透过千山万山……


这位美丽的公主一生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从此“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张籍《送和藩公主》)他的远离亲人,带来了对历史深远的影响:


《唐书》中记录后来的金城公主和亲进入吐蕃前后,在唐、蕃双方往来文书中,中宗颁布过一份《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里面写到了文成公主,说到太宗皇帝爱重百姓,偃兵息甲,因此与吐蕃通婚姻之好,“数十年间,一方清净。自文成公主化往,其国因多变革”;


在开元十七年(729年)唐蕃议和的时候,吐蕃赞普所上表中说:“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表示因为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这样的和亲,所以很明白彼此之间的甥舅尊卑。


这些记载,虽然都是以吐蕃赞普作为事件的记录对象,但都可以视为文成公主和蕃所产生的效果。


这些基本就是我们可见的关于大唐的官史记录。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西藏千余年来,无论史籍或民间,都有大量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流传着诸多文成公主美好的传说与歌赞,对祂极尽个人的赞颂,并且在《布达拉宫》塑有文成公主的圣像,最重要的是,祂是西藏人民千百年来膜拜、感恩、祈祷的圣度母!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感恩与怀念,与西藏人民对佛菩萨的虔诚和感恩叠合在一起,无可分解,并且成为西藏历史因果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西藏的历史记录和中原不同,可以说就是佛教诠释学意义的历史观。藏文史籍《西藏王统记》开篇,把这个世界描述成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其间多种文明共存,当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三转法轮、南瞻部洲普沐佛光,雪域吐蕃却仍然处于蒙昧,而且没有人类,只有各类旁生(就是畜生)陷于恶趣轮回。观世音菩萨悲悯心起,为了调伏雪域众生,在大日如来面前立下誓愿,要摧毁无间地狱,派遣自己的弟子--一只灵异的猕猴到雪域深山修炼,与本地罗刹女结为夫妇,他们的后裔成为了吐蕃最早的人类。所以,在这个历史观中,吐蕃文明就是佛法度化的产物,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育之地”。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叙事框架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被尊崇为观世音菩萨和绿度母,他们垂降人间的历史使命,就是在雪域吐蕃弘扬佛法、利乐众生。


所以祂们是不一样的,是神圣的!因此,在西藏史籍《柱间史》《西藏王统记》《汉藏史集》《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等,都对“甲木萨”--汉族的仙女:文成公主有着神话般的记录,比如:


松赞干布之所以要求娶文成公主,是因为凭借神光已经提前看见;文成公主的相貌,有着度母的美好;一路行来,文成公主或造立佛像、或在岩壁上刻写佛经,或为藏民营造水磨、驯鹿垦田……于一切文史典籍无不通晓、精通五行卜算,对吐蕃的地势进行堪舆,发现吐蕃全境为仰卧的罗刹女形状,设定在多处修建寺庙予以镇压;四面进入拉萨,无论东南西北四方的众生都看见了文成公主的化身;祂为藏族人民带来各种文化、工艺、技术,带来绵长无垠的福祉,更重要的是,祂带来了珍贵的嫁妆--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亲自开光的、“等同于我”的佛像,并主持修建了小昭寺,将从汉地带来的 大圣圣像供奉于内。而后她与松赞干布的另一位王妃--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共同辅佐松赞干布,为佛法在雪域吐蕃的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在西藏历史观中构勒出的这个美好而生动的故事中,文成公主被尊崇,并非因为祂是唐朝的公主,更重要的是:祂是被人们所崇信的、代表慈悲与智慧的佛母--绿度母,祂正是来辅助圣观世音佛:赐予雪域文明、在雪域弘扬佛法的圣观世音佛松赞干布!所以唐蕃友好,带去的种种文明成果,在西藏历史的演绎中,这是佛陀对雪域的救度。


显然,佛教、佛法,这才是西藏人民对文成公主最为深刻的记忆,对祂至为真切的怀念、和诚挚感恩的源头!


那么,汉地真的从来没有关于文成公主与佛教相关的历史叙述吗?


下一讲我们继续,谢谢朋友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经课程助理

    时隔五年,再推新作,依旧精彩

  • 阿物_tx

    听到文成公主对传播慈悲、智慧的佛法、促进汉藏民族和谐和文化交流、稳定边疆做了那么多贡献,但正史竟然很少提及,心里有些难受,但历史和宇宙是不会忘记的,感恩长老分享,还原了历史真实,让我们知道唐朝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为众生谋福祉的公主,真是让人心生无限敬仰……

  • 明薇ye

    长老讲得非常有趣,非常真实,再现历史真实

  • 听友518065604

    没想到藏地是这样的历史观

  • 搬个小凳儿

    原来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做了那么多利于当地的事,原来仅以为嫁过去这个行为能帮助安定边疆就很伟大了,脑洞又打开了!

  • 1332507piwk

    🌹🌹🌹👍👍👍😊😊😊

  • 1391848fben

    梵音之历史!历史之梵音!!!妙音弘妙法!

  • 1896175fxfc

  • 心好命好2698780

    以前还以为文成公主是唐朝皇帝的亲生女儿,今天听了才知道不是呀。

  • 听友487678237

    这节课还提到我们现在熟悉的佛教中“方丈”一词跟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朝礼维摩诘的禅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