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化解母子矛盾的秘诀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在给国学爱好者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问我小孩子教育问题,觉得自己的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办?记得在我办的《论语》公益夏令营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很叛逆,她和妈妈一起生活,母女双方基本持相反意见,一个喜欢东另一个就喜欢西,关系很紧张。后来班主任详细了解了双方的情况,找到了症结所在,在通过七天《论语》的学习,当母亲来接孩子的时候,两人抱头痛哭,各自都在不断说“对不起”。这对母女矛盾化解的秘诀是什么呢?《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解开了这个谜底,其实就一个字。我先读一遍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一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有本始,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已经掌握了这个母亲,就可以推知它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孩子,就又回去守持住母亲,一直到死都不会有危险。“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始”是本始、起始,天地万物的本始当然就是“道”。“始”这个字是女字旁,本义为“女之初”,就是童女,我在第一章中解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时已经说过,“无”好比是童女,“有”好比是母亲。这里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一个本始,好比童女,它可以产生万物,好比母亲。童女和母亲是一个人,就是“道”,一个人分两个阶段,就是“道”的从无到有,从孕育万物到生成万物的两个阶段。老子用“母”和“子”作比喻,“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用母和子关系比喻道和万物的关系,形象生动。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是已经的意思。对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母亲;对“道”来说,万物是“道”的孩子。如果了解了母亲,就可以推知它的孩子。母与子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投射的,孩子身上有父母的遗传基因,因此从母亲身上可以认识孩子,从孩子身上也可以认识母亲。这是告诉我们“道”虽然玄妙而不可捉摸,但可以从纷繁的万物中追根求源,从而认识“道”,认识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从“道”中又可反推到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一旦回归于母体,我们就安全了,就不会有危险了。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已经认识这个孩子了,就可以回去守住这个母亲,就是说我们一切都要返璞归真,复归于大道,就终身没有危险。孩子可以有很多,但是母亲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孝顺母亲、守护母亲。只有守住了母亲,守住了这个根本大道,才可以至死也不会有危险,在母亲的怀抱里,才是最安全的。按照《周易》的说法,乾坤二卦是父母卦,是万物的根本,守住了乾坤根本,做任何事情就会顺利,当然也不会有危险。
回到开头我讲的那个故事,那一对母女为什么关系紧张?要说起来母女连心,女儿是母亲的投射,有其母必有其女,有其女必知其母。为什么矛盾那么深呢?显然是没有很好沟通,彼此不知对方心思。后来矛盾为什么能够化解?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就是“知”。“知”是双向的,母亲要了解孩子,孩子要了解母亲。“知”更是双方的,一是了解对方,要“知人”;二是了解自己,要“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双向、双方都“知”了,矛盾就化解了。
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就是要塞住孔窍,关上门户,终身都不会有病。打开孔窍,助长欲望之事,终身都不可救药。“塞其兑”的“兑”就是嘴,《周易》兑卦表示口,这里泛指孔窍、五官七窍。“塞其兑,闭其门”,也就是要关闭感官的出口、欲望的大门。后面第五十六章也说了这两句。这样做,终身都不会有病。“终身不勤”的“勤”通“瘽(qín)”,指病痛。如果反过来“开其兑,济其事,”打开了感官的出口、欲望的大门,“济”是助长的意思,助长欲望之事,那么就“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了。这里主要是说要去除私欲杂念,心灵纯净即可得“道”。后来道教、中医在此基础上,发明一种“闭关”的修炼方法与“辟谷”的养生方法,对人体的修养、健康都是极有好处的。郭店楚简本有这两句,写的是:“塞其穴,闭其门,终身不侮。启其门,济其事,终身不逨(lái)。”“侮”,侮辱、欺侮。“逨”同“来”,到来。塞住孔穴,关上门户,终身都不会受欺辱。打开门户,助长欲望之事,终身都不可挽救。
第三部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能察见微小叫做“明”,能守住柔弱叫做“强”。运用光辉,重新回归到内在的光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叫做沿袭恒常的道。“见小”“守柔”:察见微小,守住柔弱,这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保持柔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明智与坚强。关于柔弱的论述,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重点讲讲“小”。第三十二章老子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是说“道”是淳朴的虽然微小,但天下却没有人能让它臣服。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可名于小”“可名为大”,说明大道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小”的同义词是“细”,第六十三章老子说“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在强调要从细小处做起,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老子特别注重细节,告诉我们要观察细小的东西,不要等它已经长大了才去关注它,那就不叫“明”了,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发现它。“明”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一种大智慧。佛家把众生烦恼、痛苦的第一因归结为“无明”。老子把不知“道”叫作“不明”,把知“道”、悟“道”、得“道”叫作“明”。老子说“知常曰明”(第十六章、第五十五章)、“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第二十二章)、“不见而明”(第四十七章),这里又说“见小曰明”。“见小”与“不自见”、“不见”并不矛盾,“不自见”是不自我表现,“不见”是不亲见,不用眼睛去见,这里的“见小”当然也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微小的东西,因为人的眼睛观察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要用我们清净的心灵去照见微小的东西,要内见、内视、内观。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光”是指理智之光,这个光要内收,不可外显,要“和其光”(第五十六章、第四章)、“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将理智之光反照于内,才是真正的“明”。可见“明”是人人本具的大智慧,只是外显太甚了,内在反而黑暗了,大智慧被泯灭了,只好去显示小聪明,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老子反复强调回归内心的真正光明,找回内心的大智慧,这样就不会给身体带来灾祸,这就叫“袭常”,沿袭常规、因顺常道。“常”就是恒常之道。
那么怎么才能走大道不走邪路呢?请听下一讲。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通过万物可以认识道,从道可以生万物,万物与道本无二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