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为什么说养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刻意养生?

063:为什么说养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刻意养生?

00:00
14:59

63、为什么说养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刻意养生?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养生”是中国人永远的话题,近年来在年轻人中也掀起了一场“养生热”。要说起来年轻人要拼搏事业,要忙于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哪有时间养生?可是偏偏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群“朋克养生”族,有这么一首顺口溜:“朋克养生不服老,破洞裤里贴暖宝。保温杯里泡枸杞,带着护膝跳蹦迪。”“一三五吃燕窝、二四六炖雪蛤,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黑的夜”,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健胃消食片;一边吃火锅,一边再来顿冰淇淋降温;一边吃辣条,一边喝金银花水降火;一边熬着最黑的夜,一边吃着最贵的营养品。这种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朋克养生”法真的管用吗?早在2500前的老子就给出了答案。请听《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去。人出现在世上为生,进入坟墓为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但成语的意思是指离开生路,走向死路,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这与老子的本义并不相同,老子这句话,是为后面的三个“十有三”——十分之三作铺垫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描述。每一个人都是从生中来到死中去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王弼解释“出生地,入死地”,吴澄解释“出则生,入则死”,其实都是这个意思。河上公对“出生”和“入死”的原因做了解释:“出生谓情欲出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任何一个人无论活得多么轰轰烈烈还是多么默默无闻,都是一个过客,正如李白所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好比一个旅馆,我们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起点就是出生,终点就是死亡。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可是离开这个世界时有的人笑着走的,有的人却哭着走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哭着来,笑着走。


老子对来到这个世上的所有人作了分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长生一类人,有十分之三;短命一类人,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却过早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老子说的三个“十有三”,是指三类人各占十分之三。第一类是“生之徒”,“徒”在这里不是徒弟的意思,而是“类”的意思,“生之徒”就是长生、长寿一类人;第二类是“死之徒”,是指夭折、短命一类人;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本来可以长生的,但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过早死亡。前面两类人都是由于自然缘故而长寿或夭折的,后一类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人为的缘故而导致短命。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养生养得太过分了。人为导致短命的原因就是“生生之厚”,第一个“生”是动词,是动词,使……生,养生、求生的意思;第二个“生”是名词,生命。马王堆帛书本是“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其生生”,就是因为要使得生命长生,为了延长生命采用各种手段。通行本“生生之厚”的“厚”本义是厚重,这里指太过度了。为追求长生,欲望太盛,而奉养太厚了,过分地讲究养生,过分地享受,酒食宴乐,声色犬马,结果违背了自然之道,伤害了身体,走向死亡。老子不愧是超出常人的大智者。一般人总是认为要长寿就得讲究养生,老子看出养生的本质并不是保养,不是刻意地去养生,太讲究养生,反而导致早死。这其实回答了现在“朋克养生”的问题,朋克养生其实就是这一类人,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而采用刻意养生的方法,结果往往“动之于死地”,导致身体的早衰,甚至早亡。这是多么可惜啊!


那么还有十分之一的人是什么人呢?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子说的这三类人各占十分之三,加起来是十分之九,那么还有十分之一的人是什么呢?是善于养生的人、真正懂养生的人,叫“善生者”。“摄生”就是养生,“摄”就是养,有一个词就叫“摄养”。“养生”这个词是老子之后的庄子第一次提出来的,《庄子》内七篇的第三篇叫“养生主”,首次提出“养生”概念。之前叫“摄生”。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句话意思是,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作战不会受兵器伤害。“兕”就是犀牛,兕的形状似牛,全身长着黑色的毛,头上只长着一只角。“不被甲兵”的“被”是动词,遭遇、遭受;“甲兵”是指铠甲和兵器,在军队中作战的时候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


为什么呢?因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在善于养生的人来面前,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也就是说犀牛对他不伸头角,猛虎对他不伸爪牙,兵器对他不放锋芒。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地。犀牛、猛虎为什么不会去伤害善于养生的人?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根本就不会进入犀牛、猛虎的领地。兵器为什么用不上开刃?因为根本就不会有战争。


老子并不是反对养生,而是反对违背自然去养生,比如那些“生生之厚”的人就是违背自然天然去养生的人。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这里没有明说,只是说,善于养生者的好处,是不会受到兕、虎等猛兽和兵器的伤害。这里的犀牛、老虎、兵器都是比喻,比喻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危险。为什么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不遭遇各种危险,得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呢?其实最后一句“以其无死地”,不仅说明了的根本原因,而且说出了养生的根本方法。那就是一种不要进入死地的“无为”方法。


这养生方法被庄子做了解释和发挥,《庄子》有一篇叫《刻意》,就说到那些成天练习呼吸吐纳、成天做运动锻炼,一心只追求长寿,这并不是高明的养生。这些好比是老子说的“生生之厚”的人,最多不过是初级的“有为”法。高级的养生方法应该是“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简称为“无为”法。只有“虚无恬淡”才符合“天德”,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我在喜马拉雅讲《黄帝内经》课程中,专门讲了《上古天真论》中的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淡泊平和、物我两忘,真气运行畅通,精和神都内守无漏,那就不会得病。这正是老子、庄子所倡导的“无为”养生法。这才是最高明养生方法,当然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毕竟是太少了,只有十分之一。结合老子在《道德经》其他章节所说的观点,总结一下,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不是刻意去养生,也不会过度去养生,而是自然无为,虚极静笃,涤除玄览,抟气致柔,见素抱朴,就像婴儿一样纯静、柔弱,按照这种养生方法去做的人怎么可能进入死地呢?


其实养生的方法就是遵循道德的方法,那么怎么才能尊道贵德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燕_zhao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一洵之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朋克养生还是太向外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