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怎样才能像孩子那样天真快乐?

062:怎样才能像孩子那样天真快乐?

00:00
14:19

62、怎样才能像孩子那样天真快乐?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在喜马拉雅讲《易传》这门课程中,专门讲到《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意思:变易、不易、简易。所谓变易,就是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所谓不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是不变的;所谓简易,就是宇宙万物的真相都是简单的,没有复杂的本质。学《易》的目的就是找到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我们生命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儒家说的本心、本性,道家说的元性、元神,佛家说的佛性、自性,还有我们现在说的初心、良心,这些都是本自具足的,是不变的,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可能你会问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有坏人、恶人?那是因为后天的欲望、邪念将它遮盖了,所以我们要“时时轻拂拭,莫使惹尘埃”,最后回归到清净、简单的本来面目。

作为一个统治者永远不变的心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先看第一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心。“心”指意念、意愿、意志。“圣人无常心”,马王堆帛书乙本写作“圣人无恒心”,“常”就是“恒”,永恒的意思,圣人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意志。老子说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统治者,要做一个“圣人”,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我执”“执念”。老子规劝统治者,做任何决定、制定任何政策都要从民意出发,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按照“三易”的说法,统治者的自我意愿是可变的,是“变易”;老百姓的意愿是不可变的,是“不易”。同样统治者评判是非、决定好恶,也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更不能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来决定自己的意志。因为百姓的意志代表了人类的共同意志,这就叫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这样,自我意志与百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距离才能消除,从而达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如果按照“三易”的说法,统治者的“心”是可变的,百姓之心是不变的。为什么?因为统治者的“心”是自我意志,应该要改变;百姓之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本心,应该保持永恒不变。

就每一个人来说,自己的“有心”“执念”是应该变化的,自己的清净的本心应该保持不变。然而当今社会却很难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困惑、痛苦,往往都是“有心”和“执念”造成的。往往是执著于一个观念和意志,当这个观念和意志与自己亲近的人或与大家不相同时,就觉得别人错了,自己是对的,可是别人并不改变他的观念意志,也不接受自己的观念意志,于是就产生矛盾,不可解脱,这样就产生了困惑、不开心、郁闷、痛苦。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意志,你就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来他们想的才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这样就不会有矛盾,又何来郁闷、痛苦?

接着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的人品德才是真正的善良。“善者”的“善”是形容词,善良的意思;“善之”的“善”是动词,善良地对待。对待“善者”和“不善者”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善对善,以不善对不善,也就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是有差别的态度。另一种是无论是善还是不善,都以善对待他,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是慈悲、慈爱的表现。这是一种“德善”。这两种态度的结果是不同的,对统治者来说前者属于法治、刑治,但往往会带来反抗、不满、报复,所以在“德”上往往难以提升。老子主张要用后者,后者属于德治、道治,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人民,包括宽容那些不善者,从而化解矛盾,消除对立,这样一来,就“德善”了,天下人人都向善了。

这是老子对待善良的人和不善良人的态度,那么对待诚信的人和不诚信的人又是什么态度呢?老子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同样,对待“信者”与“不信者”的态度也有两种,老子采用的是无差别的诚信态度,以此去感化不信者,从而改变不信者的价值观,使天下人的品德都归于诚信。这是一种“德信”:天下人都诚信了。

老子说的“德善”“德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德治,是人性化的治理。这一点和孔子相近,孔子也主张德治,孔子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用德治、礼治,人民才不去犯罪而且有羞耻感,也就是品德会升华。但在“德”的内涵上,老子和孔子是不同的,孔子说的“德”是仁义礼智之“德”,是伦理之“德”。老子所说的“德”是清静无欲、包容一切的“德”,是本性之“德”,这个“德”是“道”的外在表现,所以从本质上说,老子的“德治”其实是“道治”。

最后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的心灵都变得混沌、纯朴,让老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要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我曾多次说过:老子说的“圣人”和孔子说的“圣人”意思是不同的,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之人,特指按“道”治国的君主、统治者,孔子说的“圣人”是具备最高仁义道德的人。老子说“圣人”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歙歙焉”。“歙”这个字,是一个“翕”字加一个“欠”字,表示吸气、缩鼻,引申为收缩、收敛,“歙歙焉”就是收敛、谨小慎微。“圣人”不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欲望,要回归无为的本性,当然需要收敛自己的意志。“为天下浑其心”,“浑其心”的“浑”是个使动词,使……浑沌、纯朴,“其心”指天下人心。使天下所有人的人心都回归纯朴、混沌。要老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而不要去管别人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不要去动用自己的聪明、机心,不要去算计别人,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因为老子看到了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欲望,去侵略别人,兼并他国,从而带来战争、带来人民的灾难痛苦。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百姓的人生态度,百姓的私欲随之扩大,相互之间动用心机,结果带来了各种纷争、矛盾,不仅自己不快乐,还导致别人不快乐。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圣人皆孩之”是老子的一种理想。“孩”是个使动词,意思是“让……变成孩童”。“圣人”——有道的统治者要让大家变成像小孩一样,要回归到孩童的状态。这就是第二十八章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变成孩童、回归婴儿,意思就是要复归孩童的天真,复归婴儿的本来样子。对一个国家而言,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像孩子那样的天真快乐?关键在国君、在最高统治者。所以老子这一章从头到尾都提到“圣人”,是对统治者的一种期待、一种要求。

那么我们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养生才天真快乐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洵之一

    德善与信是天道,无此是一种不普遍不完善,应予充阔,反之则逻辑不通,不能以无德为普遍,单以刑矫

  • 晓燕_zhao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