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企布局、本土品牌壮大,日料赛道竞争“升温”?

日本餐企布局、本土品牌壮大,日料赛道竞争“升温”?

00:00
06:50

2023年6月,“藏寿司”的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今年1月,与“食其家”同集团的“滨寿司”在北京首店开业,4月日式拉面连锁品牌“寸屋拉面”也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近一年来,多家日本餐饮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8月19日,新京报记者获悉,继在广州、深圳、成都、天津等地开设门店后,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的北京首店将于8月21日正式开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日料赛道在中国市场的“升温”,并非只来自于日本品牌。多年来,包括“争鲜回转寿司”“村上一屋”等中国日料餐饮品牌也日益壮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日料的熟悉和认知加深,对日料这一品类的新鲜感也在降低。加上国内日料品牌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更为精准的把握和高性价比,日料品类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寿司郎”北京首店首次启用“数字回转”

公开资料显示,“寿司郎”是在1984年始创于日本大阪的回转寿司品牌。目前,“寿司郎”已于亚洲开设800多家直营店。2021年,“寿司郎”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现已在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天津等多个城市开设门店超过40家。

“寿司郎”董事总经理松田一诚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寿司郎”严格挑选食材,发挥冷链运输技术优势,管控食材的新鲜度,同时坚持店内烹饪。“寿司郎”还基于多年经验并融合数字创意,在北京首店使用了独创的“Digiro数字回转寿司系统”,来提升店铺运营效率,改善顾客用餐体验。新京报记者看到,区别于以往传统的实物回转系统,“寿司郎”北京首店的每个餐桌配备的电子屏幕,实现了“数字回转”:将屏幕化作虚拟传送带,各类菜品以接近实物图的形式在屏幕中传输。顾客轻触菜品图片即可点餐。菜品下单、制作完成后,就会通过传送链条送至顾客餐桌。

对于未来在北京及中国内地的门店布局,松田一诚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具体的目标,未来的门店拓展将基于包括北京首店在内的顾客反响以及营业的业绩确定。

多个日本餐饮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6月,“藏寿司”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并计划在2033年前将中国大陆店铺数增至100家。今年1月,“滨寿司”开启北京首店。同时,曾经退出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也纷纷开始“返场”。其中,“和民居酒屋”于2020年宣布退出中国大陆。今年5月,其以“三代目鸟美罗”的新店形式重返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门店,并将计划进入上海。乌冬面连锁品牌“丸龟制面”曾于2022年8月关停了中国门店,同年12月对外宣布将再次进驻中国市场,并计划于2028年3月前在中国开设数百家门店。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海外日本餐馆数量约为18.7万家,比2021年增加了约20%。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显示,日本大型餐饮企业的海外店铺占比在2023年首次超过4成。其中,中国约有7.8万家,数量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的美国。

业内人士认为,自2022年10月后,赴日旅签放开,再叠加上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而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本人同样数量巨大,这些都成为日本餐饮选择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日本餐饮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日料品牌是否会打响“价格战”?

除了涌入中国开店的日本餐饮企业,中国本土日料品牌也在近年来迅速崛起。《中国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2》显示,门店最多的是中国本土寿司品牌“N多寿司”。从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8月15日的数据来看,“N多寿司”目前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033家。此外,包括“池田寿司”“村上一屋”“禾绿寿司”“上井”等多个国产日料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也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并以高性价比的优势逐渐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一直以来,日料品类都带有高端属性,而目前消费者对于价格极其敏感。在今年的餐饮品牌“价格战”背景下,很多日料品牌也不得不顺应这个趋势。例如“村上一屋”人均消费约在80元左右。“池田寿司”“N多寿司”的人均消费均不超过50元,这样的客单价甚至低于很多中餐品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价格方面,“寿司郎”位于西单大悦城店的北京首店提供超过200款菜品,包括了蓝鳍金枪鱼、三文鱼、甜虾、软壳蟹,以及拉面、天妇罗、茶碗蒸等熟食料理。定价每盘10元起,最高不超过28元。松田一诚说,“寿司郎”将发挥全亚洲800多家直营门店的优势,通过以更低价格采购更好食材等途径,控制成本,给消费者更合理的价格。同时,“寿司郎”每个月还将上线价格或将低至8元的“限定”款。但松田一诚也强调,“寿司郎”不会以价格作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将同时发挥其在用餐环境以及服务方面的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本土的日料品牌除了产品的性价比较高,其对中国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也更加敏锐而精准。不过,目前很多中国本土日料品牌尚在区域发展阶段,与日本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首选一线城市拓展门店相比,本土区域品牌要全国突围依然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