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也曾经鸡过娃
如果我跟你说,小米粥小时候曾“离家出走”,差点成为一个问题女孩,那时的我还不叫“吉劭居”,每天焦头烂额奔波在鸡娃的路上,焦虑、暴躁、迷茫、无力,一样没少,你也许不信,但这是事实,我必须摊牌。
小米粥的离家出走
小米粥两年级时,默写生词实在是件头大的事:“一泻千里”和“水泄不通”的“xie”永远分不清,“武”的斜弯钩上经常会多出一撇,“微”应该是世界上最难的字了,写了擦、擦了写,五分钟还只看见一个双人旁。每天晚上耐着性子给她默写,完了再要花上个把小时订正。关键是,跟班里其他妈妈聊起时,人家一脸疑惑:“应该不难吧,我家闺女默生词都是一遍过啊。”
记得那天傍晚她带回来一张学校里默生词的卷子,前一晚我帮她默过错过也订正过了的,卷子照样错得一模一样,我当场奔溃,“班里12个全对,24个90分以上,你给我来个不及格,到底有没有在认真记啊,你看看你,旅客又是写的族客!” 小米粥强忍着眼泪,我越说越来气,把卷子啪一声扔在桌上,哭什么哭,还不抓紧时间订正,还哭个没完了?别写了别写了,磨什么洋工!我恨恨地出了书房去做晚饭,留下越哭越厉害的小米粥自己去反省。后来,没几秒钟,只听得外面大门“砰”的一声——八岁的小米粥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了。
后来好在及时找回,但着实把我吓得不轻。前段时间搬家整理东西,翻到她小时候的生词默写本,黄皮蓝皮的练习簿,内页多处晕开又风干的点点泪渍,背后是那无数个让我和她都暴躁而无力的夜晚。
“鸡娃”速通小提琴十级
十多年前,虽然还没有“鸡娃”这个说法,但家长们早就不乏实践,语数英奥科技书法乐器,还有各类棋牌球拳,只要想得到的,都有班给你培训,报名稍晚一点就没了名额,紧张点的班都得托关系才进得去。双休日寒暑假,少年宫偌大的广场上接送的家长水泄不通。我们上过舞蹈、毛笔、素描,都是浅尝辄止,只有小提琴一直持续到四年级,先是集体课,后来在老师家里一对一。
学琴的初心当然是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可眼看身边琴童都忙着考级,老师每次上课张口闭口也都是谁考级快、谁考级好,考级便成了学琴天经地义的终极目的。
几位对教育颇有研究的家长都跟我说,考级要尽早,一上初中学习压力重,到时候再搞考级就会影响学校课业。所以当老师说小米粥努努力可以在四年级考完十级,我非常高兴,想着非但不会影响初中,甚至能赶在小升初的关键期之前完成考级,真是最科学最速效的进度与规划。于是进入了严峻的倒计时。
非考级曲目一律不听、不学、不练,考级是唯一的标尺!细微的变化是从去琴课的路上就开始耷拉着脸,到了老师家门口,每次总是这个那个的磨蹭好一会,才在我的反复催促中下了车。琴课出来更是憋着个脸,好几次都是一上车就哇的哭起来。
这一年,如愿以偿拿到了业余最高的十级证书。这一年,对小提琴的兴趣也丧失殆尽。
现在的小米粥是一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自学能力好,耐得住性子,坚持又自律;现在的吉劭居在你眼中可能也是个淡定从容、开明智慧的老母亲形象,这真让人惶恐又恍惚,回想来路,我的教育理念、小米粥的学习状态、我们的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润物无声,转变,或许就是从和小米粥一起翻开古文的那刻开始的。
圣贤面前,我们都是谦卑的小学生
之前给小米粥辅导作业、默生词,我采取的是居高临下的视角却不自知。表面上耐着性子鼓励、夸奖孩子,心底里总有个不耐烦的声音在嘀咕:“微”有那么难写吗?!两位数加减法而已,有那么难么?!这种不耐烦稍不留神就会化作一丝失望的眼神、一声无奈的叹息、一句焦躁的抱怨,被小米粥敏锐地捕捉到,引发她的反感和抵触。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系列典籍的自学。刚开始,所谓的“以身作则”一起学习,我就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基本是个陪伴加监督的意思。但是越学发现自己不懂的越多,从大学到中庸到诗经,那么多的生僻字我不认识,和孩子一样要去查去学。我读南怀瑾、读王蒙、读杨伯峻,以为朦朦胧胧摸到一点头绪了,小米粥随口一个问题又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必须吭哧吭哧再去找资料琢磨。圣贤面前,我们都是谦卑的小学生。
正如地球之于宇宙,只是尘埃般的一个暗淡蓝点。越接触古圣先贤的智慧,越觉得自己比女儿年长的三十岁实在太微不足道。我的居高临下被打得稀碎,再也摆不起家长的谱。
共读典籍,我和小米粥成了真正平等的同学。对小米粥的夸奖,不再是为了鼓励而鼓励,而是真心诚意地佩服和赞叹,学得比我快,思维比我开阔;向小米粥提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我来考考你”,而是我真的心有所惑,想听听她的看法。当我不再有一种“身为家长我比你懂”、“我是妈妈你得听我”的优越感和控制欲,亲子间的沟通也就越来越顺畅,一切开始良性循环。
千年前的声音让我们的脚步从容笃定
自从小米粥进入小学,无论家长会还是班级群,或者家长们的私下交流,都充斥着“落后一步就完蛋”的焦虑:一年级是起跑线,二年级最关键,三年级分水岭,四年级转折点......语文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学好奥数先人一步......课内成绩分分必争,琴棋书画熏陶气质……焦虑在家长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中弥漫、回响。家长深陷其中,并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双方都在过度的压力里难以喘气。
如果说焦虑是这个时代铺天盖地的回声,古文,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跨越时空的窗。
读老子庄子孟子,我们与两千年前的文字接触,像是触摸一块上古的石头,在它岁月的沟壑里,触碰到了另一套价值体系。
我们读到陶渊明《责子》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文豪此刻就是一个慈祥的老爸,调侃自己五个儿子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我们读论语《先进》篇,孔子赞同学生曾皙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wǔ yú,咏而归”,一副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伟大的人总是纯洁、善良、仁爱,返璞归真,淡泊宁静。《中庸》曰:“大德者必受命”,心中有比当下更重要的远方,自然不会计较眼前一时一地之得失。
我们在典籍日复一日的浸润中,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的成就,生活的美好,在当下的焦虑漩涡中增加了坚定自己脚步的底气。
深深扎根积蓄力量抵抗洪流
现在想来,“鸡娃”四年级考完小提琴十级,纯粹是出于无谓的焦虑与急功近利。花出去了那么多时间金钱,我需要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证书作为及时的反馈和回报,所以被考级的洪流卷着跑。
而这个时代的“洪流”太多。名师补习、语言考试、数学竞赛,信息太多太繁杂,焦虑的家长们太过害怕掉出队伍,以致无暇细想这队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孩子,洪流裹挟下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晕头转向。
竹发于林,五年扎根,半年成材,然后厉寒冬之洗礼,方成钢筋铁骨。持续每天早上诵读国学经典,并没有让小米粥在课内成绩上有立即的进步。小学时,她的作文得分总是不高不低。国学的浸润虽时有流露,比如作文中渐渐出现的“孟之反的马”、“彭祖“、“太山”,但老师不以为然,要拿高分须得用“好词好句”,ABAC式的成语或拟人句、比喻句。
进了初中,多年来国学的学习才终于看出一点作用。语文开始学文言文,其他同学背得要死要活的“而”的一字多义,小米粥用直觉就能答对。与此同时,她的作文逐渐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次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文学常识诸如“《庄子》的别称是什么”这类题,她觉得很简单,从考场出来才知道大多数同学都没答出来。
后来进入剑桥学习哲学,读到笛卡尔、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家的一些理论隐隐似曾相识,原来是小时候一知半解的“庄周梦蝶”、“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与西哲遥遥呼应。而国学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终身影响,恐怕还要等日后逐渐显露。
英语的学习也是与国学同样的理念:每天坚持,默默扎根。我们偶然间找到了《小屁孩日记》这套英语原版书,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漫画、与主人公同龄人的共鸣,一下子让四年级的小米粥有了兴趣,配套的优秀原版有声书则无异于是我们最专业最顶尖的外教。我和小米粥搭班做同学,跟着有声书一句话一句话地反复跟读。
我才初中高中六年的英语的底子,离开学校后也全都扔掉了,基本是从零开始的,四年级的小米粥词汇量也极其有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进度很慢,一句要读上几十遍才跟得上。这期间,没有学校成绩的显著提升,没有老师的夸奖和反馈,只有我们母女这一对同学,每晚跟读,从没间断。一年时间,终于啃完了小屁孩日记第一册。
就像是竹子在土壤中深深扎根,积蓄了足够的养分和力量,持续的跟读让小米粥整个初中一直到高中,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基本没花力气,更没有特地“背”过单词。一则词汇量在原版跟读中潜移默化地快速提升,二则语感一好,单词语法阅读听力写作,一切迎刃而解。
高一下学期从体制内转到国际学校,想着雅思培训费太贵了,就没去补课(可能是全校唯一没补雅思的),结果首考拿了8分,超过了剑桥大学所有专业的英语成绩要求,以至于后来的两年高中,小米粥获准免修英语课,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课程,还自学了学校没有开设的哲学学科。
至于“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十强,英文辩论赛全国优秀辩手,乃至后来录取剑桥本科,这一切的源头或许都来自于当时深深扎下的根。从小屁孩日记培养起的英文原版书阅读的习惯,乃至对文学、写作的喜爱,也一直影响着小米粥。
抵御当下时代的浮躁
这是一个小视频盛行的时代,人们追求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三句话掌握英语学习秘诀,所有花的工夫都要有当下及时的回报,没有信心和耐心去扎根。我和小米粥一路走,一路学,一路享受着扎根的过程也收获了扎根的成果,并试图从自身出发,传递亲子共读、厚积薄发、终身学习的理念。
2016年,我第一次接触喜马拉雅音频平台,尝试着把之前陪小米粥一起读书的资料和成果录制成音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从第一个专辑《诗词歌赋朗读与解读》开始,一直做做做,不知不觉竟然完成了红楼梦、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千家诗、千字文、孟子等十多部典籍的朗读与讲解,除千家诗解读应喜马拉雅要求做了唯一的收费专辑外,近千小时的音频节目全部作为公益性免费发布,截止目前,《红楼梦原著朗读与讲解》播放量超4亿,常年列人文国学榜第一,仅喜马拉雅平台订阅量超80万。
我还不自量力地发愿,沿着《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内容,继续一路朗读解读下去,或许还要十年二十年,如果能给到更多的人以帮助,我乐此不疲。
小米粥高三忙完大学申请,也启动了她的栏目:分享这一路走来自己受益无穷的英语原版书和英语学习方法。在她微信公众号【米粥时间】,发布数百篇原创文章分享学习、生活和思考。大二这年,她繁忙的课业之余录制了360集小屁孩日记第一册语音课,为大家剖析文本、讲解语音,领读音频,逐句反复跟读原版有声书,手把手带着大家重走她自己当年的英语学习之路。
这一年来,小米粥每天发布一课,学员们每天打卡一课,双方都风雨无阻。和她隔着八小时的时差视频通话,常常喜滋滋地告诉我,“了了然”妈妈说孩子现在打卡劲头十足,“韵致”今天的/th/读得特别漂亮,“Old friend”回复我的点评好认真好谦虚,真的好感动。我们还经常感慨亲子共学的神效,玉灵、静静、范鹏展、Tara- JZ、芊芊、风华,家长的跟读学习,成功带动了孩子跟进参与,家庭学习氛围的引导下,他们学得越来越自信。
小米粥公众号【米粥时间】里分享了她这些年撰写的数百条文章,有学习生活的记录,也有她的所思所想,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关注,也可以参加她的小屁孩日记跟读体验营。
这是个一切追求“快”的时代,快餐、快递、快时尚。鼓励大家去读千百年前的国学经典,或用一年时间一句一句跟读一本英文原版书,显然不是最受欢迎的事情。这些年来,我和小米粥一直在做的、并想继续做下去的,就是建立一个平台,让你我在“扎根”这个沉默的过程中,给彼此一些陪伴、一些信心、一些勇气,一起抵御当下时代的浮躁。
这篇文章有点长,谢谢你看到这里。
感谢分享!
嘻嘻 看来天赋还没我小时候高呢 我学习这些轻轻松松哦 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