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杰:演话剧《父亲》,就像是看一幅父亲的画像

金士杰:演话剧《父亲》,就像是看一幅父亲的画像

00:00
05:36

8月15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蒋维国执导,金士杰、田水主演话剧《父亲》将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启幕,亮相2024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在北京·看世界”板块。8月14日下午,话剧《父亲》的导演蒋维国与主演金士杰、田水共同接受了媒体群访,分享了这部“强共情”佳作台前幕后的花絮。

话剧《父亲》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断陷入记忆与现实交错的时空漩涡。通过交替展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视角与患者家属的视角,制造出具有悬疑效果的混乱感,随着不合理的情节逐步推进,不禁令人猜想这一切是不是什么人做了什么样的预谋。编剧弗洛里安·泽勒巧妙地利用了“眼见为实”,从无法辨别现实和妄想的人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新颖的叙事方式为其斩获无数殊荣。

《父亲》是一部残忍的作品。它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当一个人堕入阿尔茨海默症后,时间与记忆的流逝仿佛成为了他的死亡倒计时。剧中父亲一角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饰演,分享会上,金士杰表示,有观众说,看完这个戏离开剧院后,在马路上走了一个巷弄,便在十字路口那里停下来走不下去了,好像这出戏的高潮不是在剧场里发生,而是在这个红绿灯路口才发生。“对我来说,演这部戏的感受,就是在看一幅父亲的画像,我不知道它属于什么画派,但知道它出自一个大师之手,我在慢慢努力把这张脸勾勒出来,这一场是鼻子,那一场是眼睛,下一场是耳朵,慢慢地让面孔逐渐清楚,最后让我蛮喜欢扮演他。排演至今,我心中充满了看这幅画作的乐趣。”

在金士杰看来,《父亲》和天底下所有的剧本一样,它从一个点出发,到另外一个点,中间是一个旅程,是一条线。“我在建立一个角色的情感关系时,是感受状态,而不是思考状态。就像人生了病,每个病程都有不一样的表现,我跟着温度表走就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有一对父女相依为命,他们又互相拉扯充满张力,接着一个更大的人生困惑被提出来了。我的责任是让大家看到这幅‘父亲画像’的五官,而那些关于生命该何去何从、该有怎样的思考境界,以及看完这部戏是回家拥抱父母,还是走到下一个红绿灯路口就停住,就全部交由观众了。”

比起痛哭流涕,这部作品让更多人平静地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与安德烈一起脱离真实,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力。同时又同情脚踏实地、充满烦恼的女儿安娜的困境,她试图照顾一个无法自理的亲人,她试图在对父亲做“正确”的事与过自己的生活之间左右为难。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水在分享会上表示,“我跟安娜有相似的经历,我的母亲就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过于相似的经历会在表演上给我很大的助力,但也会让人非常煎熬,我不得不在排演时一遍遍翻出那些记忆,并适当控制情绪,我其实很少有这种过程。我是第一次跟金老师合作。金老师在每次的创作过程中,会找到一些非常有特点的,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进入排练厅起,金老师就基本上都在琢磨人物的关系,他会不断去揣摩,找到更合适更合理的方式。”

在《父亲》演出的125分钟里,叙事逻辑是混乱的但又是真实的,用不断逆转的视角让观众站在安德烈的视角。话剧《父亲》导演蒋维国认为,整部剧的线索看起来好像颠三倒四,实际上是由不同场景里的时间顺序一点点拼凑起来。这是一部结构非常特殊的戏,得动动脑筋才会知道真假。整部剧的舞台呈现就如同安德烈的那句台词:我的叶子一片一片掉光了。视觉形象是跟随人物而变的,并且推动加强着演员的表演。弗洛里安·泽勒既是《父亲》的原作,也是改编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导演,他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天马行空的创作启发。“这是一部会让观众们感觉到‘被欺骗’的悲喜剧,聪明精巧的剧本结构层层推进,演员有趣的演绎和悲伤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让人带着好奇心去探究哪些是主人公幻想中的场景,哪些是真实发生的,界限的模糊反而让人不自觉地陷了进去。”

据悉,8月15日至18日,话剧《父亲》将在国家大剧院为广大戏迷带来三场残酷与温情同在的戏剧体验,在走向预设结局的尾声时,去努力找寻一生记忆的拼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