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最近,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公开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我所负责三门课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说明》的文章,引起教育界内外的关注和争议。此文提到,因其所负责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三门课程的卷面不合格率都在30%以上,被要求就此问题作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蔡渊迪对此回应称,“第一句,这么多的卷面不合格,肯定是我教得不好,水平有限,实在抱歉。第二句,也就是顺此逻辑给出的整改方案就是:另请高明。”
蔡渊迪。浙大城市学院官网 图
对此,有人表示,应该降低大学考试的难度,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升学或就业。但是,蔡渊迪的态度也很明确:“我当然可以降低考试难度,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课时量减少学习的分量。那学生对于一门课的基本知识要求怎么办?当一个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考研试卷时,他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不过关,影响到升学率、就业率了,怎么办?如果有司认为这些不用考虑了,那我接下来的试卷立即可以让学生默写李白《静夜思》。”
虽然这听起来很像气话,但从一些网友和高校老师的回复来看,不少人也认为,如果学生连一门课要求达到的“基本功”都不能掌握,那么就不该在考试里过关。很多高校老师都对蔡渊迪表示支持,毕竟“严师出高徒”,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如果为了帮助学生拿高分,老师故意用简单、低级的题目来糊弄学生,这才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教育工作的亵渎。
说到底,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在高校毕业生合格率的背景下出现的矛盾,大学教育到底应该“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基本上都能顺利毕业,最难的还是高考那一关,这就是“严进宽出”。但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有些学子一旦进入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沉迷玩乐,自己不好好学习,甚至会对那些要求严格的老师有意见,这就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然而,“宽进严出”又不符合国内高等教育的现实,如果让“入场”变得很轻松却难以毕业,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让人接受。
其实,到底是“宽”还是“严”,在现实中往往不是极端的二元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宽严相济,适度而为,才是最佳选择。
比如,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的任课老师,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以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色的人才,也配得上名校的“金字招牌”。而生源资质一般的高校,基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命题,在考试的难易度上适度向现实情况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措施都是可以灵活调节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严”或者“宽”,难度都是相对而言。
当然,即便降低考试难度,也应该是有底线的,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就不能责怪老师要求严格。
就像蔡渊迪提到的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和谁?这道题的错误率在50%以上”,如此基础的问题不应该出错。如果真的认真看过古代文学史,起码应该会记得《孔雀东南飞》的男主焦仲卿与女主刘兰芝。如果不知道,只能说明学生根本就没认真学这门课。对此,如果有人觉得任课教师的要求太高了,不妨多想想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真精神。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