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过半: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暑期档过半: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00:00
13:39

电影院展出的暑期档上映电影海报。图/cfp

文 | @连城易脆

*本文系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暑期档过半,电影的夏天还热吗?》议题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修改。

拍电影切忌揣摩观众口味

这个暑期档的电影市场需要信心,哪怕确实存在某些困境,但是在表达的时候还是要有更加积极的心态,跟金融市场类似,叫自我预言的实现,如果自己都没信心,一直唱衰中国电影市场,自然而然它就会越来越差。

我们为什么要做点映?这就涉及到口碑,可以理解为试吃,当第一波观众的反应和口碑出来之后,作为决策者,能不能迅速地捕捉到真实的口碑?它是不是能真实地代表市场的反应,有一些是我们盲目相信了某些夸赞,可能是营销做出来的。另外就是,我们可能低估了市场的发酵潜力。

这个非常考验决策者对市场的把握和水准。一方面要更广泛地看待平台的数据,而不是基于某一个单一平台,或者因为某个可能看着很扎眼的影评人评论,就影响到自己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另外也是要有非常清晰的量化认知,要相信数据、相信模型,但又不能盲从。

观众口味的变化太快,非常频繁。电影产品有滞后性。当一个 idea 萌生后,写文学策划、写大纲,提交备案,开始正式拍摄,最终上映快的也要半年,慢的甚至要好几年。

很多顶级大导演都谈过这个问题,电影拍摄非常忌讳跟风,一跟风,等到电影上映,这股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不用刻意迎合或者寻找观众审美,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去挖掘一些好题材,做一些好电影给观众。

比如前几年,是主旋律电影最好的时候,基本上你只要是以商业片的体量和这个规格去制作的主旋律电影,票房都不会太差,经常能创造很高的票房成绩,比如30多亿的《红海行动》,票房冠军《长津湖》。

电影院展出的《长津湖》海报。图/新华社

但这两年,主旋律票房天花板迅速下来,《万里归途》制作水平并不差,前两年上映可能就会更高一点,就像刚才说的,电影非常强调新鲜感,当同一类型电影扎堆,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像早前会有大量爱情电影、小妞电影,后来就慢慢地被观众抛弃掉了。现在,喜剧电影和悬疑犯罪电影,成了当下的一个香饽饽,成了刚需。

从《英雄》以来,有古装大片的潮流,大家都爱看,拍得超级多,后面又出现了票房折戟,个人观察,每三年观众口味就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要容忍强碱低质搞笑片

任何一个发达的电影市场,低质电影一定是很多,只有泥沙俱下了,有足够多的分母,分子上才能有更多的精致电影。不能指望说拍个10部电影就会有5部精品,一定是拍了1000部,可能才有5部。这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陆川导演说抓娃娃是低质强碱搞笑片,能理解,但也不妥当。你可以尖锐地批评,但最好把理由附上,只有判断本身,就变成极端情绪的输出、互相辱骂和攻击,并不能回到理性的有价值的讨论中去,非常遗憾。

我感觉近期确实有一些低质强碱的电影要上映了,电影需要新鲜感,但会发现大量同质化电影的存在,就好像套公式一样,选择了一个题材,将喜剧演员组合在一起,写一个故事段子。你会发现特别老套,很多梗都是网络梗,观众还是希望看到更多原创的、新鲜的甚至是比较犀利的,带有讽刺效果的段子来作为喜剧的灵魂。

另外一个就是犯罪题材电影,在血腥、刺激、暴力的视觉感官外表下,内核应该要更加高级,有社会性、公共性,最终传递的还是真善美,不能用刻板的、教条的、说教的,让人抵触的方式去传递。

现在你会发现,大量的高成本的,比如科幻的、战争、奇幻大型特效电影一年总归有一两部会上,但是跟美国动辄1亿甚至2亿美元成本的电影比起来,数量只有零头。现在大家投资风险意识非常大,任何一个电影的联合出品方能有20、30个的,说明不敢投,要分散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多鼓励一些大片。

口碑与票房的关系,很反常识

至于口碑跟票房的关系,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存在,特别反常识。很多的电影评分很低,但它的票房很高,我有一个认识的导演朋友,他安慰另一个评分比较低的导演,说不用担心你的评分,评分低一分,票房就高一亿,很讽刺。

后来我们发现,要分很多种类型去单独看二者的关系。有一些电影,比如艺术电影、文艺电影,资深影迷更喜欢的,票房跟口碑是强相关的。这部分观众特别看重评分、平台的各种评价,看重意见领袖的态度,有好的口碑,就能有好的票房。

回到商业电影,它也要分类型看,要高票房,口碑很重要,至少要保一个底线,质量不能不及格,只要能达到基准线,那就看好不好看,吸不吸引眼球,有没有话题性,不会再强调特别细致的评论了,这一类的要追求高票房的电影,主要是避免口碑崩塌。

另外有些小电影票房可能也就小几亿,甚至只有几千万,目标受众是大量下沉市场,或者说基本上不关心电影的KOL,不关心电影评分的观众,口碑可以说是无所谓,评分低到3分4分,但是票房依然可以有2亿3亿。

中国电影工业,比不了美国,比得了其它国

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要求挺高,每一个细分垂类都要跟领域第一名比,动画电影要跟日本比,特效大片要跟美国比,艺术电影要跟法国比,中国电影的压力其实挺大的。某一样东西不是第一就不太行。

但中国电影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很多电影也只有中国拍得出来,其他国家根本就不具备拍摄的条件。回到真人漫改电影,包括其他的一些动画电影,中国还是分母太少。真人漫改电影,除了异人之下,最近的能想到第二部吗?

乌尔善尝试的角度来说是失败了。但我们还是应该抱有更积极的鼓励态度,不是去诋毁、去谩骂、去嘲笑、讽刺,这样一个心态肯定不健康,现阶段处于起步阶段,有大量的东西需要去探索,像漫威如此成功的漫改系列,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你亏损过了足够多的电影,你才可能拍出赚钱的电影,这是行业积累。只能说现在异人之下成了一个积累的代价。

西方电影产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院线制电影市场改革是从1994年才开始,真正进入到市场经济的电影,也才30年的历史,如何去跟百年的发展积累比。

英文依然是当下全球强势语言,从范围覆盖区域讲,中文依然不如英文,迪士尼、奈飞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进入到其他电影市场门槛会低很多,因此,我们市场回收的资金、渠道资源就远不如人家。我们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太单一,基本上就是靠票房回收,迪士尼还有周边,它的收入是可以超过电影票房收入,这是多么可怕的产业实力。它还有主题乐园,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成功的主题乐园。

中国电影工业的强与弱,是个相对的概念,跟美国比,当然弱,但如果把美国放在一边,自信心会瞬间上了。前两年我们总说韩国电影高歌猛进,工业化强,但是你看这两年韩国电影的新闻是什么?全年可能只有4部电影票房回本。韩国电影大量的人都在抱怨,我们都在给好莱坞打工,我们在给奈飞打工,我们都快活不下去了。他们只有5000万人的市场,我们有14亿人的市场,仅凭单一市场就足以发展电影工业了。像《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系列,这样级别的作品只有中美可以拍,其他国家根本就不具备拍摄的条件。

2023年1月15日,上海黄浦区,《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图/cfp

90% 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可以谈电影工业的,它就没有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它只是好莱坞电影的倾销地,它们的本土产品全部是靠国家财政补贴才能拍得完。本国人也根本不看本土电影的。

另外,中国电影的管理水平、项目运作水平、 IP 孵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的电影定档总是只能提前一到两个月,说明我们整个项目不够工业化,漫威可以提前3年、5 年定档,这就是整个工业化实力,各套的产业链可以配合指定一个日期上映。中国电影暂时做不到,它处于一种随机波动的状态。

当然,中国电影也具备一个其它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全世界能实时查看票房的国家只有我们,其他任何一个主要的电影市场都做不到,我们可以随时地追票房,其他国家要么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影平台,要么就是它有相应的票房详细数据,它不做公开披露,需要花钱去买。费用是几万、几十万,意味着完全向 c 端关闭了,只有机构才买得起。

另外,中国的观众拥有全世界最多的IMAX,当然我们疆域也足够大,电影院软硬件设施远好于其他国家,舒适度是要比英国、法国、德国老牌发达国家要舒适得多,票价也便宜很多。

特效好故事差,说明对编剧工作不重视

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地面临其他文化产品的冲击,最典型的就是电视机。电视机诞生的时候,全球主要电影市场观众群体的平均观影人次断崖式下跌,从几十次暴跌到只有几次,就再也没有上去过。电影那时就已经面临生死存亡,至少活到了现在,在可预期的未来,电影不会那么快死去。

产品在不断地迭代过程中,一定是不断地去面临各种竞争。像卡梅隆、姜文、斯皮尔伯格这种最有智慧的导演,会为电影找到出路,不会因为其他的,比如流媒体的冲击使得电影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间,他们会不断地去开拓,比如当年靠阿凡达直接把 2D 带到了 3D,现在 3D 式微,是不是未来又会有裸眼3D,又会有其他的电影新形态呢?比如说李安探索了120帧,很遗憾它失败了,但又会不会有新的电影技术又带动电影的发展,使得流媒体无法代替电影院的观影感受呢?

著名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片场。图源网络。

未来对于电影的定义也许也会改变,一段信息流,一个故事,如何进入到大脑当中?不一定是通过银幕,它可能是通过某种神经,或其他的设备,也可以管它叫电影。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说,电影特效不错,但故事有点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对编剧工作重视度不够,我们很多电影海报上面,编剧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名位置非常偏。在好莱坞,出现这种情况,你是要赔钱的,要吃官司,有很严重的后果。

个人期待中国尽早能够诞生一个真正卖爆全球的电影作品,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票房可能只占到全球票房的10%、20%。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某一类顶级大片,因为中国的文化产品绝对值得成为整个世界的瑰宝,绝对值得全世界人民欣赏。另外,这类顶级大片我希望能引领电影的革命,可以是电影语言的革命,比如像法国的新浪潮,可以是电影技术的革命,比如像阿凡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