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彭德怀军事生涯的顶点。但这样的辉煌,却是一系列阴差阳错的结果。
因为毛主席最初的带兵人选,并不是彭德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朝鲜邻国的新中国就开始高度关注,并做了一系列准备,特别是组建东北边防军,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状况。
和毛主席预测得一样,在朝鲜疏于防范成就了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战的辉煌后,朝鲜战场局势瞬间逆转,随后麦克阿瑟不顾新中国的强烈警告,越过三八线悍然北上,新中国陷入空前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海峡阻挠我国统一大业,更让毛主席认识到出兵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必要性。
随后,在经过长达两周的激烈讨论后,毛主席终于力排众议通过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随后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
当时的13兵团6个军,大部分都是四野麾下的百战精锐,他们在和朝鲜地理环境接近的白山黑水战斗了数年,而且和朝鲜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入朝作战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但带兵将领却让毛主席犯了难,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得力的领导,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而且具体到入朝部队基本为四野老部队以及和联合国军大兵团作战的特点,决定了带兵出征的将领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擅长大兵团作战;
二是在部队尤其是四野部队中有崇高威望。
尴尬的是,能同时满足这两项条件的,根据网络由来已久的说法,是唯有三人而已。但这三人中又有两人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所以留给毛主席最后的选择,有且只有一个。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并要求准备解放宝岛的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根据粟裕晚年的说法,朝鲜战争爆发后,因为解放宝岛短期内已经失去可能,所以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将长期镇守东南沿海的粟裕调到东北边防军,以准备在朝鲜局势恶化后出兵朝鲜。
所以,粟裕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挂帅的第一人选。
这样的做法固然有理,但却不是那么无懈可击。因为粟裕作为三野的实际指挥者,不仅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拥有紧追世界潮流的先进思想,更在军中有崇高的威望。
但问题是东北边防军的主力是四野,粟裕的威望能不能让四野的骄兵悍将们心悦诚服,似乎是个未知数。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为粟裕没能成为元帅而打抱不平,事实上除了粟裕两让重职,其不够深厚的资历也是最大的短板。
所以从毛主席的角度考虑,粟裕并不是挂帅出征的第一人选。粟裕因脑内遗留弹片导致长期被头痛头晕困扰的身体状况,固然是粟裕上阵的最大拦路虎,但却不是粟裕被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毕竟,从当时的战况来看,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东北边防军并未面临改编为志愿军并入朝参战的紧迫感。所以东北边防军的配置,至少表面上是一种国内部队的正常调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不代表默认其为后来的志愿军司令员。
所以,事实上毛主席真正考虑的,只有两个人选。而在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进京前,毛主席考虑的唯一人选,就是林彪。
但林彪的表现却令毛主席大失所望。按照毛主席的设想,首先组成13兵团的四野部队是林彪的老部下,指挥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且林彪长期在东北战斗,和苏联、朝鲜方面都有过密切交流,能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再者,从东北边防军组建到正式出兵朝鲜的一系列过程,林彪都是全程参与并发挥巨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林彪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军中早就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有其半”的说法。而且其刁狠的指挥方式,必将成为联合国军的噩梦。
所以毛主席认为,林彪挂帅出征再合适不过。
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才在下定了出兵朝鲜的决心后,在10月2号的政治局会议上将出兵朝鲜问题进行讨论。
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毛主席的意料,因为林彪首先就不同意。
林彪认为:
在各方面尚未就绪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兵,在美国强大的火力下,无论成败,都必然会引火上身,将战火引向国内,其后果不堪设想;
过去我们打国民党军队还可以,现在能不能打败美军,实在是没有把握。如果美军丢几个原子弹,那同样很要命;
而且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打烂一个5亿多人口的大国实在划不来。
所以林彪不赞成出兵,如果一定出兵则坚持“出而不战”的方针,能不打就不打。
林彪的观点以及弥漫的消极情绪,令毛主席颇为不悦。而尴尬的是,林彪的观点,却也是大部分与会同志的观点。事实上当时除了毛主席,剩下的大部分同志都不赞成出兵。
毕竟,情况是显而易见的,苏联不出兵让我们这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冲在前面,什么用心实在是不得而知。
但毛主席早已高瞻远瞩地看到了战争的可能走向,因为他早已跳出了朝鲜半岛的小范围着眼于全球,所以他才能“未卜先知”地明白为什么这场战争早打比晚打好,国外打比国内打好。毕竟,美国的野心从来就不只是小小的朝鲜半岛,如果美国兵临鸭绿江,东北极有可能再度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日俄战争的悲剧也将再度上演。
所以即便荆棘丛生,毛主席依然坚持出兵,并最终促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而即便如此,林彪依然在后来的政治局会议上坚持不出兵的观点,这让孤独的毛主席不得不“另请高明”。
毕竟,一个不赞成出兵的统帅。即便服从命令挂帅出征走向战场,也注定难有更大作为。
时至今日,很多人将林彪身体抱恙作为其难以出征的理由,毕竟从1938年受了枪伤后,林彪就有了怕风怕光怕声的毛病,这种战争创伤和粟裕似乎同病相怜。
但问题是当时的中央曾组织了一支由傅连暲将军带队的医疗队,对林彪进行全面的体检,结论是林彪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而且事实上林彪也在彭德怀挂帅后,跟随周总理到苏联谈判,这些都说明了林彪和粟裕的情况不同,身体问题不是未能挂帅出征的根本因素。
但毛主席需要这样一个理由,彭德怀和广大志愿军将士更需要这样一个理由。
1950年10月4日,一架专机从西安将彭德怀接到了北京。当时的彭德怀,正在为大西北的经济恢复和建设问题焦头烂额。此去北京,彭德怀也认为和经济建设有关,所以带上了文职秘书张养吾。
但到了北京,彭德怀才发现问题太不简单。听取了下午的政治局会议后,彭德怀一夜未眠。
10月5日,毛主席单独找彭德怀谈话,征求他对抗美援朝的意见。毕竟当时的毛主席虽然下定了决心,可还是孤军奋战,对于彭老总,毛主席始终充满着期待。
而彭老总,自然也知道毛主席此番交谈,必然要委以重任,所以他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美国占领朝鲜威胁东北;又控制宝岛威胁我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终归要吃人的,何时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既然它要侵略,我们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争个输赢,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极其困难的......为本国建设前途着想,应该出兵。”
而这样的想法,和毛主席的意见一拍即合,坚定了毛主席要将大任交给彭德怀的决心。
不过,彭德怀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那就是:
“如果苏联袖手旁观,以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武器装备,战争的结局难以预料”。
面对这样的疑问,毛主席表示:
“如果苏联的装备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们的装备改善得好一些,这场战争是不是能打?”
得知苏联会援助,彭德怀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而后毛主席问彭德怀:“你觉得谁挂帅合适?”
彭德怀明白,这是个明知故问的问题,因为如果林彪同意出征,那么毛主席也不会匆忙将他接来。现在毛主席要的不是观点,而是态度,是决心。所以他反问道:
“中央不是早已决定由林彪同志挂帅吗?”
毛主席叹道:
“前些天我同几位同志商量过,决定由林彪同志挂帅出征。毕竟林彪原是四野司令员,对东北也熟悉。但林彪同志说他有病,我问了傅连暲同志,说他病是有一点,但问题不大……所以我和恩来、朱老总商量,觉得这副重担还是你来挑,不知道你身体状况怎样?有没有困难呐?”
面对这样的情况,彭德怀当即表示:
“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是了解的,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于是,彭德怀成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最后人选。
对毛主席而言,彭德怀不仅符合两项硬性指标,更有着高山仰止的政治站位,毕竟任何战争打的都是政治仗,这一点是彭德怀比林彪高明得多的地方。
在随后的政治局会议上,尽管已经确定抗美援朝,但反对的声音依然甚嚣尘上。关键时刻,彭德怀拍案而起:
“我支持出兵朝鲜的主张,跟美国打,打烂了,大不了美国打进来,最多也就等于我们晚解放几年就是了!但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有借口。”
彭德怀的坚定表态,无疑是对林彪观点的最好回击。本质上说,一切不支持出兵的理由,都是怕美国,更怕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不仅自身声誉受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也将蒙上阴影,是不可承受的历史责任。因为他们不敢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所以孤独的毛主席才如此伟大。
有了彭德怀的坚定支持,毛主席更坚定了出兵朝鲜的决心:“”
随后,周总理一行前往苏联请求援助,志愿军则准备渡江作战。不过因为10月8日美国轰炸机轰炸苏联远东机场的“干河”事件爆发,斯大林临阵退缩,不再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
于是在联合国军疯狂地向鸭绿江边进犯时,毛主席在10月19日下定决心出兵朝鲜,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序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