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感觉到饥饿时,其体内的某种东西开始活跃起来,欲将整个人都“控制”起来。此时,妈妈准备喂养时发出的声音,对宝宝来说,是一个信号,表明时机已到,终于可以把对食物的渴求变成美好的现实了。你可以看到宝宝在流口水(小宝宝不会吞咽口水)。他们用流口水来告诉世界,他们对能用嘴巴咬住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这说明宝宝变得兴奋了,尤其是嘴巴变得兴奋了。他的小手也会乱抓,帮助嘴巴寻求满足。若是此时妈妈能及时喂奶,那正好可以满足他对食物的巨大渴望。宝宝的小嘴已经准备就绪,肉肉的嘴唇此时也变得非常敏感,有助于宝宝尽享口舌之欢,而这种愉悦感宝宝长大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妈妈总是能积极适应宝宝的需求,她也愿意这样做。出于母爱,妈妈在照顾宝宝时总能及时做出微妙的调整。对此,外人或不以为然,或根本察觉不到。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宝宝的小嘴都会非常活跃,让奶水或奶粉水自动流进嘴里。
人们普遍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和人工喂养的婴儿有所不同。母乳喂养的宝宝用嘴含住乳头,用牙龈咀嚼。这对妈妈来说可能非常痛苦,但是,通过挤压,乳头里的乳汁就流到了宝宝嘴里,被宝宝咽到肚里。然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则不得不采用别的技巧,主要是吸吮,而这对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情。
有些人工喂养的宝宝需要在奶嘴上开很大的一个孔,这样才能在他们学会吸吮之前轻松地将奶粉水喝下去。另一些宝宝则不然,要是孔开得太大,反而会呛着。
如果你在用奶瓶喂奶,就必须做好调整,因为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是完全不同的。母乳喂养的妈妈会很轻松。当她感到血液流向乳房时,奶水自然就来了。要是用奶瓶喂奶,就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时不时地把奶瓶从宝宝嘴里拿出来,让瓶中进些空气。否则,瓶中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真空,阻止液体外流。妈妈还要将奶粉冷却到合适的温度,并将奶瓶贴到手臂上试一试。另外,还要在旁边放一小盆热水,必要时把奶瓶放进去,以免宝宝吃得太慢,奶粉水凉得太快。
接下来,我们看看奶水都去哪儿了。可以说,宝宝对奶水了如指掌,直到它流入胃里。奶水进入宝宝嘴里,给口腔带来一个明确的感觉和一种确切的味道,这无疑令宝宝非常满意。接着,奶水就被吞了下去。这在宝宝看来,几乎等同于失去了。在这方面,拳头和手指就要好得多,它们不会丢失,随时可以使用。当然,吞下去的食物并没有完全丢失,至少在胃里时是这样的。毕竟,食物还可以从胃里退回来嘛。婴儿似乎能够知道胃的状态。你可能知道,胃是一个小小的器官,像婴儿奶瓶在肋骨下方从左向右摇动着。胃是一个肌肉组织,构造复杂,具有做妈妈对婴儿所做事情的奇妙能力,那就是,它能及时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情况。除非受到兴奋、恐惧、焦虑等情绪的干扰,否则,它会自动完成调整,这一点和做妈妈一样。所有妈妈天生都是好妈妈,除非过度紧张和担忧。胃就像是体内的“迷你好妈妈”,当宝宝感到放松(成年人所说的自在)时,胃这个肌肉容器就能正常工作。也就是说,它在保持适当张力的同时,还能保持其形状和位置。
所以,奶水就在胃里,并在那里开始一系列消化过程。胃里总有一些液体,它们是消化液,而在胃的顶端则总有一些空气,这些空气对妈妈和宝宝来说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宝宝吞下奶水后,胃里的液体就会增加。如果此时妈妈和宝宝都比较平静,那么,胃壁就会自行调整,变得松弛一些,胃也就变大了一些。不过,宝宝一般都有点儿兴奋,因此,胃需要一点儿时间来适应。胃部暂时增加的压力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让宝宝打嗝排气。正因如此,在给宝宝喂完奶,甚至在喂到一半的时候,妈妈就会发现,帮宝宝打嗝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要是能把宝宝竖着抱直,排气就会容易一些,不至于在打嗝的同时吐奶。所以,你能看到,许多妈妈把宝宝放到肩膀上,轻轻拍打后背,因为这能刺激胃部肌肉,让宝宝更容易把嗝打出来。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的胃很快适应了喂食,也容易接受奶水,根本不需要打嗝。可是,如果婴儿的母亲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有时候会这样),那么,宝宝也会紧张起来。这时,他的胃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增加的食物。如果妈妈对此有所了解,就能轻松应对排气问题。因此,当两次喂养之间出现很大差异,当两个宝宝在排气问题上有所不同,妈妈也不会感到困惑了。
要是妈妈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当邻居告诉你“喂完奶后一定记得让宝宝打嗝”时,不明真相的妈妈无法争辩,只好把宝宝放在肩头,用力拍打背部,非要把嗝给拍出来不可,这样做未免太教条了。如此一来,妈妈就把自己的(或邻居的)意愿强加给宝宝,妨碍了宝宝自然的排气过程。
这个小小的肌肉容器将奶水保留一段时间,直到消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发生。奶水首先发生的变化之一是凝固,这是自然消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乳酥的制作就是在模仿胃里发生的事情。所以,如果宝宝吐出一些奶块,请不要惊慌,因为消化本来就是如此,况且,宝宝通常也很容易生病。
在这期间,也就是说,在胃进行自然消化的过程中,如果宝宝能保持安静,那将是再好不过了。无论是喂奶后把宝宝放到婴儿床里,还是轻轻地抱着他走一会儿,完全取决于妈妈,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妈妈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宝宝是一样的。最简单的做法是让宝宝静静地躺着,仿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部世界。此时,宝宝内心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因为血液会流向身体活跃的器官,在宝宝的肚子里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消化过程的早期阶段,任何干扰、分神和兴奋都能轻易招致宝宝不满,导致宝宝哭泣和呕吐,或者在食物经历完整消化过程之前早早地从胃里流走。我想,现在你应该清楚,哺乳时不要有外人在场是多么重要。这不仅适用于喂奶的那段时间,实际上,完整的哺乳时间一直持续到食物从宝宝胃里离开的那一刻。这就好比一场隆重的活动正进行到关键环节,突然,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那可真是大煞风景!哺乳这个隆重的过程应该持续到宝宝进食之后的那段时间,直到食物被完全吸收为止。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这段特别敏感的时间就要结束了。你开始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这意味着,奶水在胃里的消化工作基本完成。接下来,胃会自动把一波又一波经过部分消化的奶水通过一个阀门喷入我们称之为肠道的地方。
此时,你不必过多地了解肠道里发生的事情。奶水的持续消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消化过的奶水最终会被血液渐渐吸收,之后养分将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有趣的是,奶水一旦离开胃部,就会被注入胆汁。胆汁是肝脏在适当的时候分泌出来的。正是出于胆汁的原因,肠道中的物质才有了特殊的颜色。如果你患过卡他性黄疸病,就会知道,当胆管发炎肿胀无法将胆汁从肝脏输送到肠道时,是有多可怕。发病时,胆汁没有进入肠道,而是进入血液,使你全身发黄。但是,当胆汁在合适的时候流向合适的地方,也就是从肝脏流入肠道时,宝宝就会感觉良好。
只要你查阅相关的生理学书籍,就能找到奶水在后续消化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变化。但是,如果你是一位妈妈,其中的细节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阵咕噜咕噜的响声表明,孩子的敏感期已经到头了,食物已经真正进入体内了。从婴儿的角度来看,这个全新的阶段简直就是神秘莫测,因为生理学远在婴儿的理解能力之外。然而,我们知道,肠道中的食物会以各种方式被身体吸收,然后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且,最终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一直在生长的组织的各个部分。宝宝体内的这些组织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需要定期反复喂养。
第六章 消化过程的终点在上一章里,我们探讨了奶水被吞咽、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奶水在宝宝的肠道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与妈妈关系不大,对宝宝来说也是一个谜。然而,渐渐地,宝宝在最后阶段(排泄阶段)又重新参与进来。此时,妈妈也参与进来了。如果她知道这个阶段都发生了什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事实上,宝宝吃下去的食物并没有全部被身体吸收。即使是最好的母乳也会留下一些残渣,对肠道产生磨损,所以,必须彻底清除。
各种各样的残留物被慢慢传送到肠道下端叫作肛门的开口处,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残留物是被一波又一波肌肉收缩沿着肠道推送下去的。顺便说一下,食物在成年人身上需要经过20英尺(约6米)长的窄管;在宝宝体内,窄管也有12英尺(约3.6米)长。
曾经有一位妈妈跟我说:“食物直接穿过了他的身体,大夫。”在这位妈妈看来,食物刚刚进入宝宝身体,就从另一端出来了。虽然看上去是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关键是,宝宝的肠道十分敏感,进食会引起肠道收缩,当收缩到达下端时,就会出现排便现象。肠道的最后那部分叫作直肠,通常是空的。如果肠道运送的东西很多,或者宝宝特别兴奋,又或者肠道发炎了,那么,收缩的频率就会增加。慢慢地,也只能是慢慢地,婴儿才能对排泄有一定的控制。接下来,我想谈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可以想象,由于大量的残留物等待排泄,直肠开始慢慢充盈。也许,对排便的实际刺激源自对上一次进食的消化过程。不过,无论如何,直肠迟早会被充满。当残留物还在肠道上端时,宝宝对此并不知晓,但是直肠的充盈会给宝宝带来一种十分明确、十分舒适的感觉,让他很想马上排便。一开始,不能指望宝宝把大便憋在直肠里。妈妈非常清楚,在婴儿护理的初期,换洗尿布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宝宝一定要穿衣服,那么,就要及时换洗尿布。否则,残留的大便长时间与皮肤接触会引起疼痛。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宝宝排便很快,且呈水样,此时,勤换勤洗尿布就变得尤为重要。仓促的培训并不是摆脱换洗尿布的办法,如果妈妈能继续把该做的做好,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事情自然会有变化。
你看,如果宝宝在最后阶段把大便憋在直肠里,大便就会变干,这是因为大便里的水分在存留期间会被吸收。接着,大便就会以固体形态排泄出来,同时给宝宝带来快感。事实上,排便时的快感能让宝宝激动得哭泣。现在,你明白了放手让宝宝自然排便的好处了吧(不过,在宝宝还不能完全自理的情况下,你的帮助还是必要的)?你给宝宝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从经验中发现,先积攒粪便,然后将其排出,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换句话说,让宝宝自己去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十分有趣。事实上,如果一切顺利,排便可以是一种令人满意的体验。宝宝在这些事情上形成的健康态度为其日后接受各种训练打下了唯一良好的基础。
也许,有人曾经告诉过你,从一开始,就要经常在喂奶后把一把宝宝,目的是趁早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你应该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免于换洗尿布的麻烦。这里面有很多名堂。不过,此时的宝宝还太小,远远没有达到接受训练的地步。然而,如果你不让宝宝在这些事情上有自己的发展,就阻碍了一个自然进程的开始,同时也会错过一些好事。如果你耐心一点儿,迟早就会发现,躺在小床里的宝宝会想办法让你知道他已经排便了。很快,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预感,知道宝宝什么时候要排便了。此时的你实际上是和宝宝开启了一段新的关系。虽然宝宝不能以普通成年人的方式与你交流,但是,他却找到了一种不用言语的沟通方式。他仿佛在说:“我觉得我要大便了。你有兴趣吗?”而你(虽然不是真的说了出来)会回答:“有啊。”你要让宝宝知道,你之所以感兴趣,既不是因为你怕他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也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应该教他保持清洁。你之所以感兴趣,仅仅是因为你是妈妈,你爱他,而且,对他重要的事情,对你同样重要。所以,即便你晚到了一步,也不用介意,因为关键不在于让他保持干净,而在于响应人类一员的呼唤。
此后,你和宝宝在这方面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丰富。有时,宝宝会对排便感到害怕;有时,宝宝又会觉得排便很有价值。由于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基于简单的母爱,因此,很快你就能分辨出来,什么时候是在帮助宝宝处理不好的事情,什么时候又是在接受他给你的珍贵礼物。
还有一点很实用,值得一提。当宝宝排便完成后,你可能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了。于是,你把宝宝重新裹好,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但是,宝宝可能会出现新的不适,或者马上把干净的尿布又弄脏了。这极有可能是先前刚刚排空的直肠立刻又被填满了。如果你没有急事,不妨稍微等一会儿。随着下一波肠道收缩,宝宝很有可能会把余便排出。这种事情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由于你没有急着离开,结果,让宝宝把肠子彻底排空了,这对于保持直肠的敏感性十分有利。几小时后,直肠又充满了。这时,宝宝就可以再次以自然的方式完成整个排泄过程。而那些一直匆匆忙忙的妈妈总也等不到宝宝把大便完全排出。结果是,残余的大便要么排出来后弄脏了尿布,要么留在直肠里,让直肠变得不再敏感,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下一段体验的开启。如果妈妈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从容容地照顾宝宝,自然能为他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对自己的排泄功能产生一种“秩序感”。如果妈妈总是匆匆忙忙,不能让宝宝有一个完整的体验,那么,宝宝一开始便陷入混乱。那些起步顺利的宝宝能在日后配合妈妈的节奏,而且,会逐渐放弃部分便意带来的巨大快感。宝宝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顺应妈妈“尽量少制造麻烦”的愿望,还是出于等待妈妈的意愿。这样,他就能满足妈妈照看孩子的愿望了。一段时间以后,宝宝将对自己的排泄控制自如。当他想要支配妈妈时,就会把屎尿搞得一团糟;当他想要取悦妈妈时,就会暂时憋住,等待恰当的时机。
可以说,很多宝宝从来没有机会在排便这件重要的事情上找到自我。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几乎从来不让自己的宝宝自然排便。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那就是,滞留在直肠中的大便会以某种方式毒害宝宝。这当然不是真的。对宝宝和小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憋上几天而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可是,这位妈妈却喜欢干预,总是用肥皂棒或灌肠剂帮宝宝排便,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她也根本不可能培育出既快快乐乐又热爱妈妈的孩子来。
这同样适用于另一种排泄形式,即排尿。
宝宝喝下去的水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多余的水分由宝宝的肾脏排出,并与溶于其中的废物一起进入膀胱。宝宝起初对此事全然不知,直到膀胱开始充盈,然后产生排尿的冲动,才有感觉。一开始,排尿基本上是自动的。但是,渐渐地,宝宝发现,稍微憋一下会有回报。那就是,憋一下再尿,会产生快感。这一小小的福利丰富了宝宝的生活,让生命有了意义,也让身体值得安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这一发现,即等待是有回报的,可以为妈妈所用,因为妈妈可以通过一些迹象得知可能将要发生什么,并且可以通过对此事的兴趣来丰富宝宝的体验。到时候,只要间隔时间不是太长,宝宝会愿意等待,为的是体验母婴亲密关系的全部。
现在,妈妈终于明白了,正如哺乳一样,在排泄这件事情上,宝宝同样需要妈妈的帮助。只有当妈妈觉得满足宝宝的点滴需求是值得的,才能让自身的兴奋体验变成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一部分。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尤其是当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所谓的培训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跟进了,因为妈妈已经赢得了权力,可以提出不超出婴儿能力的要求了。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健康的基础恰恰是在一个普通母亲对自己宝宝的普通关爱中奠定的。
棒棒哒!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尝试不同的风格,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