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人种6亩地,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这个例子是如何实现的?

74岁老人种6亩地,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这个例子是如何实现的?

00:00
13:18

“一位74岁的老太太,家里有6亩地,所有环节都是请人帮着种,搞托管服务,一年下来,托管比出租一亩地多赚200块钱,6亩地多赚1000多块钱。”前不久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分享了他在河北调研时的一个故事,他表示,小农户也能跟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对接,一位74岁的老太太,都可以在现代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下请人种地。

何谓托管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又是怎样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新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从业者,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探访现代农业和小农户对接的现状。

托管5000亩,立秋时节的农忙

8月9日,黑龙江哈尔滨一处农场中,管理人员刚刚用无人机喷了一遍药,玉米正在灌浆,需要叶面追肥,同时防治病虫害。今年当地的雨水不错,丰收已经在望。

农场种植着15000多亩土地,其中有10000亩左右是流转土地,5000亩左右为农民托管。农场负责人苗士宏介绍,今年农场新建了烘干塔和面粉加工生产线,两个新的项目建设,耗费了许多精力,因此托管的面积不大,正常情况下,农场托管的面积会达到30000亩左右。

托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之一,即小农户将土地托管给种植大户、合作社、农场等,由农场全程负责耕种管收,农户只需要付出一定的托管费即可等待收获。苗士宏介绍,他负责的农场,对土地实行一站式托管,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都由农场购买,耕种管收的生产全过程也全部由农场负责,最后收获的粮食,由农场送到农户家里,而农民则为每亩地付出托管费380元,“托管的农民,就只用付380元的托管费,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在家等着收粮食就成,我们还可以代卖粮食,这样的话,只要最后收钱就可以。”

刚过立秋,苗士宏的农场里,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无人机喷施。2024年,农场新买了3台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10000多亩耕地,3台无人机全天候作业,几天时间就能喷洒一遍。现代科技造就的新农具,在广袤的平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上万亩土地,几个人就可以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提供便利

何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介绍,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络,可以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举例来说,一个小农户,有两三亩地,他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自己买一台拖拉机是不现实的。那么,有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商业组织,买了农机,帮助小农户进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小农户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了这样的服务,这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

每年夏收季节,中国大地上都会上演一场从南到北的收割机大迁徙,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机手们,从长江以南出发,随着小麦成熟的节奏,一路往北渐次收割,一直到内蒙古为止。

这场夏季的农机大迁徙,即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南到北的农民,付出每亩50元左右的收割费用,就可以请收割机收割自家的小麦,而不需要全家上阵,挥着镰刀、顶着烈日抢收抢种。

但社会化服务远不止于此,朱启臻介绍,“广义的社会化服务,其实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就出现了,比如乡镇里销售化肥、种子等农资的经营者,他们其实也是在从事社会化服务,而且在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的同时,他们也会推广一些新的品种和技术,比如要卖一种新的种子,他们自然需要告诉农户新品种有哪些好处、应该怎么种等。”

狭义的社会化服务,即为小农户提供各种现代化的农机作业,包括耕种管收全程的机械化,从耕地开始,到播种、打药、收割,乃至烘干。朱启臻介绍,“社会化服务是小农国家普遍的做法,如日本、韩国等,也都有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能形态各有特点,但本质上都是通过社会经济组织,如各种农机服务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乃至农机手等,帮助小农实现现代农业中的机械化作业,把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朱启臻说,“尤其在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不再回乡种地的情况下,这种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的稳定非常重要,也是70多岁的老人还能种粮的根本原因。”

小农机械化,背后的社会力量

今年34岁的吴瑞瑞,是一位资深的农机手,从中学毕业开始,他跟着父亲开收割机,每年都要经历一场从南到北的千里麦收之路,近20年中,拖拉机开坏了许多台,2021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如今已经换了四代。

一台无人机,从早到晚喷药,可以喷上千亩地,这是人力劳作时代无法想象的。除了自用之外,吴瑞瑞也会给周边的农户服务,每亩地5块钱,只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喷药,比人工的效果更好。

立秋前后,吴瑞瑞所在的安徽亳州,连日高温,白天无法喷药,每天下午天气开始转凉时,他才会开车出门,带着无人机,为预约的客户喷药。当地的玉米刚刚抽穗开花,却遇到连日高温,这可能影响玉米授粉,因此要喷施叶面肥,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他几乎每天都要干到很晚。

在我国,像吴瑞瑞这样的农业无人机飞手,还有数十万人。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20万架,年作业面积超过10亿亩,覆盖全国多数产粮大区,成为虫口夺粮的重要力量。

替代人力劳动的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机保有量达2亿台套,总动力11亿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全程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90%和86%,其中小麦接近全部机械化。

谁在使用这些机械?除了部分主要自用的农场外,大部分农机拥有者都或多或少地提供着社会化服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

模式在变迁,提供的不仅是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愈加普遍,而匮乏且年老的农业劳动者,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为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实也在不断变化。从迁徙的收割机大军,到“打零工”一样的临时机械化服务,到全面负责的托管模式,更多的小农户,在不断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网络之中。

“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小农户摆脱农业劳动,实现机械化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经营,还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和落地。”朱启臻说。

苗士宏告诉记者,他所托管的土地上,实行统一的生产模式,他们会选择更加优质的新品种,在农场的土地和托管的土地上统一种植,同时会学习和引进新技术,就在前几年,他所在的农场购买了多台条耕机。采取条耕模式,是一种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涵养黑土地。这样的做法,在小农户的状态下,是很难实现的。

“无论是优质的新品种,还是更新更好的农业技术,在推广和落地上,针对适度经营的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广,明显要比在小农户中推广的效果更好。”朱启臻说,“道理其实很简单,一家10亩地,就算亩产能提高100斤,也就是1000斤,相当于收入提高了1000多块,对小农户来说,吸引力并不大,而且还要为此承担尝试新事物的风险。但在适度规模经营的状态下,哪怕是亩产几斤的提升都很可观。比如有10000亩地,1亩地增产5斤,就能增产5万斤。所以,适度规模经营下,经营者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更高,学习和引进的动力也更强。”

农业现代化,不只有社会化服务

社会化服务是否是小农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它的发展又有哪些困难?

事实上,以农业机械化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大多集中在适宜机械化的区域和领域,尤其是粮食主产区。但在南方丘陵山地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的地区,在瓜果蔬菜等农业机械化应用还较少的领域,社会化服务仍有广阔空间。

朱启臻介绍,“解决南方丘陵山地,碎片化土地生产现代化的难题,需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助力。比如植保无人机打药和播种,在一些丘陵山地上已经投入应用,但收割还比较困难,相应的农机还比较少。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鼓励和支持适应南方丘陵山地的农机研发,就是为了加快这些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但这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7亿农业经营户,其中小农户数量占到98.1%。我国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如何让小农户实现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问题。朱启臻说,“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无疑是小农户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是帮助小农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之一。”

2024年夏收中,一则老人三天找不到收割机,最终一位好心的农机手免费帮助老人收割消息,曾引发普遍关注。事实上,作为商业化的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在解决小农户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部分小地块农户找收割机难的现象,托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小农户的难题,但并不是所有小农户都能够得到托管服务。朱启臻说,“家庭农场的模式,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可以帮助小农户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这个规模化,可以是数量上的适度规模,也可以是经营内容上的,比如农文旅产业的打造,新技术引进和应用,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小农场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同时也不可能小而全,这些领域也都需要社会化服务,所以,未来的社会化服务,可能是多样化的,不只是耕种管收的机械化服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