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这场活动上专家支招

四川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这场活动上专家支招

00:00
08:15

新型能源体系,已经成为能源领域近年来的关键词,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新型电力系统。

“截至目前,四川省电力总装机超过1.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87%。”8月9日上午,“兴隆湖能源电力高峰对话——四川新型能源体系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举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四川省能源局局长邓超在会上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显示出四川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深厚“家底”。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四川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决定了“靠天吃饭”的结构性问题,还需加强调节能力建设,提升电力系统灵活互动水平。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四川如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怎样进行长期创新规划?多位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现状:有“躺赢”的资源优势

也存在硬件等方面的不足

要理解“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概念,应当抓住几个关键词: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一个玩笑的说法:四川可以‘躺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表示,四川是水电大省,同时风力、光伏等资源也较为丰富,开发潜力大,因此相比其他省份能源转型的难度要低很多。

鲁宗相

四川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副院长曾鉴表示,四川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条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如成都-眉山-乐山千亿晶硅光伏产业链、遂宁宜宾等地的锂电产业链,具备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良好基础。

曾鉴

但鲁宗相也认为,四川的短板依然存在,比如硬件上不够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相比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省份,风电和光伏开发的量还不够大;电源点主要在川西,而电力负荷主要在成都平原等地区,电力输送、消纳等方面存在一定堵点和矛盾等。

“四川省用电负荷的最大峰谷差已超2000万千瓦,超过最大用电负荷的30%。”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嘉龙介绍,四川省目前依然面临发电和用电实时平衡的困难,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突出,将进一步增大电源“靠天吃饭”的特性。他表示,四川已经从电力“送出大省”转为“送受并存”,需要以调节性电源为支撑,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支撑能力,更好服务能源电力保供和转型。

徐嘉龙

努力:建设一流电网、推进六大工程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模式将成为重点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民生保障的基础。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开展9项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对四川而言,电力的“血液”作用尤为明显。邓超在会上表示,2023年,四川省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跃居全国第五,能源和电力保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强化。“随着四川省水电开发进入尾声,我们也迎来了风光氢能源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他介绍,四川水能资源丰富,且80%左右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这些地区又有着丰富的风、光发电资源,真正能实现水、风、光互补。

立足自身电力资源禀赋,四川已经在行动。曾鉴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枢纽载体,需要建设现代一流电网。结合本地特色和发展需求,四川正在致力于建设“坚强电网、立体枢纽、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一流电网,推进特高压攻坚、攀西电网优化等六大工程。

曾鉴进一步介绍,四川正向西推进川西清洁能源汇集站延伸、向东拓展负荷中心特高压交流站布局,实施川渝、攀西、阿坝等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推动建设陇电、疆电、藏电等外电入川通道,进一步提升系统资源配置水平。同时他表示,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的核心,是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四川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以“三江”流域为代表的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研究工作,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正式印发《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未来,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模式将成为四川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模式。

未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应用

打造数字智能配电网

今年6月底,我国首套电网侧构网型SVG在四川成都500千伏广都站、玉堤站完成工程建设和系统调试后正式投运。据测算,有了它,在变电站安装新设备,不需要新建电力通道,就可以提升送电能力1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不到半年时间新建了一座100万千瓦的发电厂。

曾鉴表示,随着四川当前不断发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样的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同时他也认为,2030年以后,四川的水电将基本开发完成,新增电源以新能源为主,电源发展模式、电网结构形态、安全稳定特性、运行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需要技术、机制、思路等各方面的创新。

如何进行创新?曾鉴提出了几点思路,首先是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他认为,清洁能源基地是四川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基础,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四川纯新能源基地、新能源+储能、新能源+光热、新能源+制氢等开发模式,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同时持续推进大型库容式水电建设,开展大规模水风光蓄储协同开发及协调优化运行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配送方面,曾鉴认为需要探索更加先进高效的输电方式,例如积极研究远离负荷中心地区纯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模式,探索省内柔性直流、小型直流工程等新型技术路线,研究甘孜北部、阿坝北部等地区至省内负荷中心的输电技术。打造支撑更多电源开发、更高用电需求的能源资源枢纽配置平台。

此外曾鉴认为,可加强电源、电网与产业协同布局,加强源荷特性匹配,打造电力+算力、电力+氢储能、绿色产业园区等系列示范场景,提升新能源就地高效消纳水平,降低系统输送通道压力,实现全社会节能降碳。同时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打造数字智能配电网。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图据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