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碳要闻: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碳报第109期)

一周碳要闻: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碳报第109期)

00:00
22:34

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8月2日,《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公布,方案指出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零碳解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下达

8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布《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牵头责任,按照消纳责任权重积极推动本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开展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制定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实施方案,切实将权重落实到承担消纳责任的主体。

零碳解读: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一头关系着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另一头关系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以权责的形式明确发展任务有利于推动全国各地的具体工作,各电网企业要切实承担组织责任,密切配合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按照消纳责任权重组织调度、运行和交易等部门,认真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消纳、跨省跨区输送和市场交易。

3.我国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公布关于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的通知,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方向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零碳解读: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坚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通过有序安排各类电源投产,同步加强送受端网架,提升送端功率调节能力,有效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

B、行业动态

4.《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公布

8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发布《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方案指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零碳解读: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

5.河钢集团张宣科技与亿华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日前,河钢集团张宣科技与亿华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成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加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完善绿氢供应体系、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助力宣钢顺利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

零碳解读:此次双方强强联手,将发挥在氢能应用场景及绿氢生产和氢能装备领域的优势,以绿氢供应为起点,拓展绿氢多元化应用示范。以张宣科技“柴改氢”绿色物流链等燃料电池汽车场景的示范应用,助推张家口氢能产业建设。

C、地方实践

6.山西太原气候投融资储备项目达186个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杨继生表示,2024年太原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截至6月底,气候投融资储备项目达186个,其中52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总额422.47亿元,贷款总额177.82亿元;太原市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政银企对接平台启动内测,为促进产融高效对接奠定了基础。

零碳解读:自2022年8月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太原市立足能源重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依托区位优势突出、试点示范协同、创新实践丰富、财政保障有力等比较优势,促进绿色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7.国务院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8月7日,国务院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深化中新两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打造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附加值细分产业为重点、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特征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新天津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到2035年使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零碳解读: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这座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于2008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在中新双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从“生态城市”向“活力城市”、“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花园城市”向“四宜城市”的转变,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正徐徐铺开。

D、国际看点

8.生态环境部与意大利环境和能源安全部签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

7月28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强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共同见证下,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在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与意大利环境和能源安全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

零碳解读:生态建设需要全球合作,惠及全球人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9.高盛:欧洲碳市场将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能源通胀消退将推升碳价

高盛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自然资源研究主管Michele Della Vigna表示,在欧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将与天然气价格脱钩,这标志着两个市场之间的动态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他表示,这一发展反映了影响碳市场的动态变化,包括降低碳排放上限、工业取代电力生产商成为碳排放许可的最大买家,以及“天然气市场的彻底变化”。到2028年,这一发展有可能将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的碳配额价格推高至每吨130欧元。而数据显示,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的碳配额价格在今年的平均水平为每吨66欧元。

零碳解读:欧盟设定了到2030年减排至少55%的目标,并正在逐步减少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的配额供应,这是欧盟迫使关键行业脱碳的既定战略的一部分。欧盟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启动以来,该系统覆盖的企业的排放量下降了41%,这使得整个欧盟的总排放量下降了28%。

二、专题碳讨

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怎么看,怎么办

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覆盖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约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至此,全球规模最大的强制性碳市场在我国建成。

经过3年发展,到了第二个履约期我国已经有2257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其中,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扩大碳市场的绿色引导价值,推动重点行业、排放大户持续减排的时机逐渐成熟,社会各界对于碳市场扩容的呼声渐起。

7月21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武汉召开,多位行业专家再议全国碳市场扩容。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国辉表示,相关部门正积极进行推进碳市场扩容和后续履约周期里行业配额方案等工作,碳市场扩容及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为什么要扩容,扩容能带来什么,如何去扩?

3年探路 全国碳市场已具备再次扩容的条件

7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进展:

一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国务院印发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规则,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

二是建成了“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一网”是指建成“全国碳市场信息网”,集中发布全国碳市场权威信息资讯。“两机构”是指成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对配额登记、发放、清缴、交易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三平台”是指建成并稳定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管理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对企业排放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智能预警,消除数据问题隐患。创新建立履约风险动态监管机制,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目前企业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增长19%和89%,且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近50%。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至7月26日收盘价91.6元/吨,上涨了90.8%。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进一步指出,第二个履约周期交易规模逐步扩大,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 和125.26%;交易价格稳中有升,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收盘价上涨46.48%;交易主体更加积极,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1.79%。

碳市场规则的建立,碳减排文化的普及,碳市场运行的稳定都给碳市场扩容提供了条件。

现实考量 扩容可以带来4个好处,但面临3个困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当前国家各种“双碳”政策文件中,都反复提到要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国际上来看,COP26批准建立全球碳市场的框架规则,这意味着各国在未来全球碳市场机制这个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必将受到全球的关注。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丽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表示:“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节能降碳的体制机制创新,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来帮助实现我们的减排目标。”

周丽指出,要用好碳市场这个政策工具,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就必须适时积极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基本原则是“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同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主要有四方面好处。

首先,有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很多高排放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把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能使行业内部优质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能更好地扩大碳市场的减碳效果。在不考虑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2030年化石电力能效提高的降碳潜力仅1.4亿吨二氧化碳,而工业节能减碳则可能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覆盖更多行业,配额总量可能从目前45亿吨扩大到70亿-80亿吨。

第三,能够有效提高减碳的成本收益,提升市场效率。纳入更大范围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增加碳市场参与企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提高市场流动性,覆盖更多低成本减碳机会。

第四,有助于促进并引导产业绿色低碳投融资。碳价信号有助于推动现有公共和私人的金融资产直接或间接地投向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满足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提高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动力。

同时,周丽认为全国碳市场扩容可能有三大难点。

第一点是关于公平性和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怎么保证方法在各个行业之间是可比的,或者是公平的?这就要求不能出现一个行业纯是买家,一个行业纯是卖家这种情况。

第二点是关于数据报告质量,还有管理这方面的挑战。在电力市场纳入之后,出现了关于数据质量担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主管部门最担忧的一个点。

第三点是企业对碳价可能有些负面影响的担忧。很多企业将碳市场等同于碳税,会觉得如果被纳进来,是不是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因此,要扩围就必须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关系。国际国内的关系,成本和效率的关系,质量和难度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去寻求一个平衡。

由简入繁 把握“双碳”节奏,推动全国低碳发展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建议,扩容顺序宜按照先扩大行业,再扩大参与主体,第三步加入衍生产品,逐步有序推进的步骤进行。

张中祥认为,应优先考虑那些碳排放量大、数据容易核查核实、碳配额也容易分配的行业。同时,外部环境也是确定优先顺序的考虑因素,从减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角度,可把欧盟CBAM覆盖的行业作为优先考虑的部门。结合这三点考虑,张中祥指出,“十四五”期间应优先考虑把氧化铝、水泥、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氧化铝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5%,水泥约占10%—12%,钢铁约占13%—15%,这三个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再加上电力行业约占的45%,这样“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总量约75%就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张中祥表示力争在“十五五”结束前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能耗行业。

此外,在如何活跃碳市场方面,张中祥强调,在全国碳交易体系扩容包含了3—4个行业后,考虑引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入市进行交易,然后逐步增加交易品种,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助力提升市场流动性。

周丽表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需要考虑其必要性和难点,研究行业纳入的优先序,预计到2030年可分批纳入剩下的6大高排放行业。她认为纳入行业的优先序至少应该考虑5个方面。

一是减排责任,应该抓大放小。

二是政府管理成本相对低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

三是数据质量,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四是配额分配难度小、基础好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

五是国际政策影响,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应该优先被纳入碳市场当中。

周丽表示,从2013年开始,我国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六大工业行业及其下属的十多项子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报送体系,有了比较好的数据基础。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在排放体量、企业类型、数据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权重体系综合分析行业纳入的优先顺序。从目前的分析结果看,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有大概这样一个行业优先序,排名第一是水泥,第二是电解铝,其次分别是炼钢、合成氨、炼油、甲醇、乙烯、电石、铜冶炼、玻璃、造纸和钢加工。所以到2030年,大概可以把这些行业分成5批纳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