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活动开启,将持续至31日。除周二闭馆外,国家自然博物馆每天18时至21时开放夜场参观,将陆续推出非遗彩灯展、“藏品故事会”“夜宿博物馆”等活动。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博物馆之夜”的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世雯表示,每年暑期,游客对博物馆的需求很大,希望通过一个月的夜间开放,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更好地满足大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夜游博物馆”成为旅游新风尚。暑期以来,北京博物馆不断加大延时开放力度: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周五、六、日延时开放;北京天文馆每周一、周三、周四延时1.5小时;国家自然博物馆7月每周二至周日延长开放时间至18时,8月增加夜间场次,开展“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将原本的周六延时拓展到周五、周六延时开放。
事实上,博物馆延时开放在助力夜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陈镭认为,博物馆可以从夜间环境出发,策划主题活动、创新展陈形式、优化展览内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博物馆可以与社会力量等展开合作,举办夜间主题文化活动,缓解夜间开放的资金压力。同时,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之外,增加夜间的餐饮、文创、文化体验等收费项目。
“博物馆之夜”、夜宿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国家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活动一大亮点莫过于四川自贡的“非遗彩灯”,它们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广场上绚丽绽放。
与“博物馆之夜”同时开幕的还有“远古剑客——自贡侏罗纪恐龙”公益特展。特展展出太白华阳龙、四川巨棘龙、多棘沱江龙等60余件化石标本,其中,太白华阳龙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原始的完整剑龙类,它的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亚洲提供了化石佐证。配合该展览,“博物馆之夜”期间,还有专题讲座和展厅直播云观展、“剑龙拓印”等DIY科普活动。
主题讲解“寻迹四川”活动也在当天开启,8月每周一、周四19时至20时举办。该活动是国家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团队专门为配合“博物馆之夜”活动主题策划准备的,介绍国宝大熊猫、四川食虫植物、自贡恐龙中的“大明星”以及蜀地发现的古人类等内容,带领观众全面领略四川一地的自然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主题护照印章签到活动进行了全面设计、升级。”王世雯说,“今年的‘博物护照’以国家自然博物馆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主线,带领大家寻找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一次致敬。”
“夜宿活动”也在今年如约亮相。今年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夜宿活动以“非洲狂欢”为主题。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将身着定制图案服装,化身“非洲土著马赛人”,“亲历”东非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大迁徙,领略非洲自然与文化。
事实上,早在7月初,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夜宿活动”就已启动。7月9日晚,闭馆后的中国园林博物馆依然充满欢声笑语。“夜宿园博馆”活动开启,十多位小朋友感受到不一样的园林夜景之美。
暮色四沉,岭南余荫山房中华灯初上。“这里是园中的正厅深柳堂,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精华的所在。堂前屋后的花窗、花罩等都是著名的木雕珍品。”“园林小讲师”孙一程带着小伙伴们游览余荫山房,介绍古建知识和木雕中植物和动物的寓意。
白天的暑气消散,伴着晚风,小朋友们走进了园博馆中的秘密花园。在这里,小朋友沉浸式体验着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原理和应用,大家戴上头饰纷纷“变装”,扮演蝴蝶、锦鲤等小动物,参与“园林奇遇记”创排科普剧。
聆听巨型硅化木形成的故事、在北京流动科技馆通过装置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一晚的奇妙之旅后,收获了知识和快乐的小朋友们钻进帐篷,进入梦乡。
观众为延时开放点赞,馆方多措并举保障服务
进入暑假以来,北京多家博物馆宣布延时开放。例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暑期每周五、周六延时开放,同时,将周一闭馆调整为周二闭馆。
正值周六延时开放日,记者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发现,临近下午6点,天还很亮,不少观众在馆内观看古建筑、在馆内空地上闲坐,还有的陆续进入不久前刚开放的神仓建筑群参观。
提及馆内的延时开放服务,不少观众点赞。观众王先生表示,“现在毕竟是夏天,下午5点关门确实有些早,天还很亮。”观众林女士说,“现在这样就挺好,夏天比较热,带小孩的家长可以等下午四五点、天气凉爽一些进馆,还有足够的时间参观。”
也有观众对博物馆延时开放表达了理性、谨慎的态度。观众张先生平时逛博物馆比较多,他指出,博物馆是否延时开放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有些博物馆不像故宫、国博等人流量那么大,可以根据以往的实际人流量,确定要不要延时开放。”同时,他表示,如果延时开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特色活动,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
他也表示,自己也并不了解当天馆内延时开放。“建议博物馆可以在检票口处进行提示,毕竟观众进馆都需要经过检票口,可以方便游客更合理地安排游览时间。”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博物馆延时开放增加了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打破了其原有的工作规律。“一线工作人员会辛苦一些,但对公众来说,是个福利,让来北京的观众都有处可去、有博物馆可逛。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目前,我们已经给馆内服务人员增加了补贴、加班费。”
王世雯同样对记者表示,博物馆夜间开放,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多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要坚守岗位。“目前我们下午5点闭馆,中间一个小时要清扫、整理设备,为夜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朱娜向记者介绍,此前,中国电影博物馆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情况、观众需求等因素,通过施行淡旺季开放时间,在每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期间,每日延时开放3小时,满足了观众来博物馆体验文化夜生活的需求。“延时开放期间,深受观众喜爱的巨幕影厅通过增加档期最新院线影片放映场次、举办影迷观影活动,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同时,她也表示,延时开放需要在满足日常接待的基础上大幅增加管理、服务接待、保安、保洁等人员工作时长,导致人员用工成本大幅上升。“我们调整班次增加值守人员,规范服务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并引入文明引导员、志愿者服务等,解决了人手不足问题。”
“此外,延时开放期间,设备超时使用,对灯光、放映等设备设施产生一定影响。馆内支持与保障部门与一线接待服务部门、影厅管理使用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相关设施维护、增加检查设备频次、及时更换损坏部件,对设备进行有效维护。”朱娜说。
■观点
博物馆应把夜间开放作为长期发展策略来研究
北京博物馆延时开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年,北京首届“博物馆月”期间,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30余家博物馆就积极探索延时开放服务模式,结合各馆特色,努力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今年5月,北京发改委发布文件提出,今年将试点推行首都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延时开放,并推动完善餐饮、寄存、文创等配套服务设施。
进入暑假,7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以及流动展览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如何看待博物馆“延时开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陈镭表示,博物馆适当进行夜间开放或延时闭馆有很多好处,欧美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有类似举措。
“这些举措可以缓解白天的客流压力,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的暑假,也方便观众更灵活地安排时间。”他说,游客可以把相对轻松的参观放在一天行程的最后,本地上班族也有了周末以外的观展时间。
同时,举行夜场活动或延时闭馆可以丰富市民游客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可以从夜间环境出发,策划主题活动、创新展陈形式、优化展览内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形成更好的地方文化生态。“另外,可以增加博物馆收费服务项目,带动周边区域的夜间经济发展。”。
他坦言,夜间开放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博物馆应当把夜间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来研究。他建议,馆方把夜间开放的支出作为年度预算的基本组成部分;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分班制、员工激励制度等;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兼职工作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弥补人力不足。
此外,陈镭建议,博物馆可以积极与社会力量、周边企业展开合作,联合举办夜间主题文化活动,缓解夜间开放的资金压力。同时,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之外,增加夜间的餐饮、文创、文化体验等收费项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