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4.12生命情感本属自然,不可添加一点私意

【视频课】4.12生命情感本属自然,不可添加一点私意

00:00
30:06

相关原文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传习录·陆澄录》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人于逆、亿。夫逆诈,印诈也,亿不信,印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闲,背觉合诈者多矣。不逆、不意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岓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先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斫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虽不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桤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荀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 ,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传习录·答欧阳崇一》


课程文稿

我们在这个课程的第四部分是讲养心的功夫,从第八条讲到第九条了。此心能明就是把心比喻为明镜,就不怕事情在变化,那么保持心如明镜就是要磨。如徐爱说的,在磨上用功。那么究竟怎么磨?我们看第九点。第四十一节,陆澄录的第四十一节,阳明的原话被记录下来,“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或者不及。”过、不及,是两种。一种过了是吧,一种没达到,这便是什么?私。话说的非常简单,而且还特别的希望我们普通的人都能听的懂,所以非常口语化吧。“才自家着些意思”只要自家着些意思,把自己的私心放上去了,私意放上去了,那一定是什么?过或者不及。这个情感过了,或者没达到,讲的过和不及都不是认识偏差,是情感本身的偏差。我们讲心,千万别把它想到头脑上去,明镜不是磨我们的头脑,认识保持清晰状态,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又走到“认识论”立场上去了,心学是“本体论”立场,心之本体,这是最容易误解阳明的,或者难以进去的缘故。




读着读着又想到认识论的问题了。刚才我们说磨镜磨镜,就好像是什么?认识要纠正错误似的,不是,是心。比方说,我们不要去依赖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就能面对事情的变化,这好像头脑认识问题,其实还是心,我们的心。如果抓住以往做成事情的手段和方法不放,是我们的心有问题。以往的成功我们老记在心里,是吧,老记在心里嘛,就是我们的“自家意思”在里边。这个成功你怎么判断的呢?被别人赞美了,或自己的目的实现了叫成功,这些都是心不明。所以把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总把它们当作一个,得到一个好结果的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这些表明,就是我们对以往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评价,仍然是有自家意思在里边,所以明镜,要磨这个镜。磨去的不是错误的认识,磨去的是什么?磨去的是私意,私意当然是份情感了,就从小我出发的情感。


所以阳明先要说本体,看到本体二字了。一定记住,朱熹的立场是认识论立场,阳明的立场是本体论立场,这个本体是指什么?心,心之本体或心体。就像阳明在别的地方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还记得吗?他讲的人心,人心很大、很深,人心是天、渊。底下说明为什么?心之本体无所不该。这该是什么?涵盖,一切都能涵盖。我们不可能拥有完备的知识,头脑里边的事情,知识永远不够,但我们的心足够涵盖一切,那是天、渊,就我们的生命情感不得了。人是最高的有情物,情感之大,可以和天一样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人心的喜怒哀乐是天下的大本,这才是根本。




人类社会的种种的变迁,社会的动荡,或者从动荡走向了和谐、和平,这一切无非是什么?人类的喜怒哀乐。所以就别把chatGPT拿出来说了,chatGPT叫人工智能,它不是心,对吗?它(心)本是中和的,它发出来叫中节的话,就是《中庸》那句话再回顾,“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就有节制吧,就既不过分也不是没达到,是吧,这就是合适了。这个节拍的节嘛,发而皆中节就是恰当,发的恰当叫和吧,然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么这个中和呢,阳明进一步说了,其实发或者不发,它本就是中且和,是吧。那么发出来为什么不中节呢?我们每每发的不中节,什么意思?因为自家着了意思,把一点私意放上去了。




看来不着任何自家意思是难的,难在哪里呢?我们总有一个小我,对吧。小我呢叫我执,这我执呢,并不是一开始就错,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保的本能,这种我执叫什么?“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这没有任何问题。每一个动物的个体也一样,每一个植物的个体也一样,它没有自保的本能,它怎么生存呢?这个我执不用去,不用去。要去的是什么?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也就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就有人我别了吧,这种人我别的我执,要去掉的,这种我执叫“分别我执”。分别我执让我们每个人都很小了,本来心很大,结果自己弄小了,形骸间隔是吧。俱生我执是求生的欲望,这没什么错;但是人不是单个活在这世界上,他只要活在这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他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关系中,他这个求生的欲望就变成什么?小我的欲望,就人我别了嘛。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去掉分别我执,这个社会呢,人类社会就很难维持。见死不救,让别人死自己生,丛林法则不都来了吗?这是我们的生命情感的最根本的毛病,病源在此,分别我执。我们把分别我执去掉了,在禅宗里讲的叫“平等性智”。转识成智,把第七识转,第七识叫末那识,末那识就是小我,把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人我别就去掉了,禅宗这么说。这是它一套修行的语言,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什么叫转识成智?改变心的用法,从求如意的心变成了如如之心。那么如如之心所生的就是智慧,如意之心所生的叫业识。识,转此识为智,是吧,改变心的用法。




那么在阳明心学看来呢,其实意思一样。回归我们本真的生命情感,本心。如果回归本心的话呢,也就是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本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是中和的。在分别我执当中它就偏了,中和的什么意思呢?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我看到了也心生欢喜,是吗?中国人文化病症蛮多,有一种叫红眼病,听说过吧。那个中国台湾作家柏杨,写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其中有一个病就叫红眼病,看不得别人好了。这是不是分别我执?这样的生命情感是不中和的。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带来人性的光辉,它的价值,而这是倒过来了。所以阳明在别处讲,良知是什么?只是一个真诚恻怛。我们求生,俱生我执,人心真诚恻怛的求生,这生便是天理,一定是要真诚恻怛;若不真诚恻怛呢?恻怛就是恳切了,若不真诚恻怛意味着什么?每每自己求生,导致别人不能生。真诚恻怛的求生,自己生,别人也生,在别人的生当中也得到喜悦。第二,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心真诚恻怛的求爱,这爱便是天理;一切摧毁爱的都是恶,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一切摧毁生的都是恶,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善恶之区分,就在于真诚恻怛这个根本上,人人都求生,人人都求爱,只在一点上有了区别。是否真诚恻怛,换句话说,是否在良知中;再换句话说,是否在明德中;再换句话说,是否在本真的生命情感中,就是这样一件事,它绝不是头脑的事。




这问题提的非常的好,我们提前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答欧阳崇一这封书信。在《传习录》中卷,答欧阳崇一,这封王阳明写给欧阳崇一的信,一共分了四节。第四节,欧阳崇一写给阳明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假如我们觉察到别人可能欺骗我,这叫欺诈,也可能是说话,将来不会守信用。我这样觉察了,我就自然进入了什么?逆和臆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能否做到这一点?就我们不去揣度别人,不去怀疑别人,而我们能预先明白。若有欺诈,会不会出现我要先觉,是不是良知能做到这一点?“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好我们看一看这个注释一,就知道这话哪里来?出于《论语》。子曰,就孔子说,“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夫。”什么叫逆诈?逆就是一个动词,表示预先怀疑,诈就是别人的欺诈,逆诈就是预先怀疑别人有诈;这个臆就是揣度了,预先揣度别人说话不讲信用,这叫臆不信是吧。而孔子主张什么?不要这样,不逆诈也不臆不信。这叫什么,先觉者,这样叫贤人。




这样呢就是引起了一个讨论,引起谁呢?欧阳崇一。不免在此有怀疑了,我们真应当不逆诈吗?我们真应当不臆不信吗?现在你看人情机诈百出,这个社会,我们都不去防备对吧,“御之以不疑”对吧,御就是对付他们;面对他们,我却不疑,结果是什么?往往为所欺,对不对。然后我们还是去怀疑他们的话,我要觉察出他们的机诈的话呢,我又落于什么?孔子所反对的逆、臆中了嘛。这该怎么办呢?孔子讲这个境界讲的很高,就当我们去逆别人诈,或臆别人不信的时候,我们自已经进去了,也进入了诈和不信,就我们自己也不干净了。但是我怎么实践呢?明明我经常会被人欺嘛。这件事情怎么讲,我们从小父母教育我们,就是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关键是别人有欺诈。别人不诚信这件事情,你不要预先去防着他,就像别人跟你打交道,跟你说几句话,你要把它当真,别马上想到它背后是一种欺诈,你要把它当真。




我小时候呢就这样,然后我父母就觉得这家伙傻,明明这是一个进来要偷东西的人,他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朋友,我就很热情的给他倒杯水,结果他拿了块表要走,后来我妈回来了,正好逮住那个人。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呢,家里开了个会,就提醒我,防人之心不可无。那么我从小就受到这教育了,长大以后我想一想,我当时也没错,我为什么一定要怀疑你是骗子呢?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彼此应该信任的,你别把人家的话当成不是真的,为什么先要把它当成不是真的呢?但是它真不真你能发现吗?能发现的,只要你真诚。




你比方说在商业的舞台上,有的人不是行骗吗?比方说你开个小的烟杂店,假定,那么以前进货,你的烟杂店开出来就是为这个小区服务的;假定在小区就没这个店,你开了家店来为小区的居民服务,那么你进货,然后呢,卖给了小区的居民是吧。本来市场价是这样一个价格,那么供应商呢后来跟你提出来,我可以降价,是吧,可以降价,你进吧,你进我这货;你很高兴,为什么?你一算,这个价格差比原先更大,我中间得了更多的利润。那么在这样想的时候呢,你自然会不知道别人其中有诈,你不这样想,你第一也别怀疑他。你总在想一件什么事,我为小区居民负责任,我卖给小区居民所有东西都应当货真价实,你现在要降价了,那么我可以相信你是真想降价,打开更多的销路是吧;那么我还是要严格的检验你提供给我的货物,价格先不谈,货物要检验,保证货物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愿意降价就没什么欺诈;如果他降价是因为那个次等的货给你了,这其中就是诈。你不要预先猜他是诈,而是你保持你原来的真诚,你做这件事为谁?为小区居民负责任,你守住这一条。




现在有许多骗子吧,现在公安部门不断提醒我们防止诈骗嘛。你为什么要防呢?他为什么能诈骗成功呢?你心不正嘛。你有贪欲嘛,你会贪便宜嘛,骗子成功,每每就是抓住我们这个弱点嘛。我所以就相信这一点,不管你这个电话打给我是真还是假,我不要,可以吧。因为我没有这份贪心,我要买任何东西,我是正常的去买来,不要你给我一个诱饵。你也许是真的,现在中国移动也打电话的,给你装宽带是吧,有吧?我有宽带的,然后他说,你装了我的宽带有多大的好处,我不要这好处,谢谢他,电话挂了。他有没有诈,我不要去考虑。照理中国移动不会有诈,他有诈也罢,没诈也罢,我不去逆诈,这是很重要,很根本的。




再讲到一件事,我们都知道兵不厌诈这个成语吧。按照兵不厌诈这一条原则,孔子的那个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打仗我们都在防范对方诈了,是吧。那么孔子说不逆诈,不臆不信,怎么站的住脚呢?仗就没办法打了嘛,天下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兵不厌诈嘛。天下人的境界都低于孔子,我把“兵不厌诈”要改成另外四个字,“用兵贵诚”。人家一听就笑了,宋襄公,迂腐的很,真的迂腐吗?为什么用兵贵诚?打仗,交战双方,敌我双方,我自己的军事力量有多大,对方有多大;在打仗的这时候,我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是不利的地位,这点要不要诚?要诚,要实事求是,是吧。那么对方如果设一个陷阱呢?你会不会跳?你不会进去的。因为我就知道,这场仗这样打的话是相当艰苦的。对方要诈我怎么诈呢?就是说让我捡个便宜,设了个陷阱,我这里很弱,佯攻之后马上逃是吧;你开心了,追,追了,他的包围圈已经设好了,埋伏全设好了,然后你就被他干掉了。你为什么去以为这里有便宜可得呢?你还是要知道此刻的形势很严峻,我目前真打不过你,这是真的,然后你让我呢,觉得好像很容易就可以得了某种好处,其实它就是陷阱。你不要预先想这是不是陷阱,而是你总是诚,不是我能得的我不干,所以你设的所有圈套我都不会进去的,因为我诚;我倒可以看到你不诚,一旦你不诚,我就设圈套,我就设陷阱,我所设的陷阱正好让不诚的人进去,就这样。但是你设陷阱我不会进去,因为我诚,所以打仗最后取决于什么?双方谁诚。诚者一定能看清楚什么?别人的不诚,因为你诚。




这《中庸》讲的“自诚明”,圣人的境界。因为我们诚,实际上就是从诚到明,因为诚,故明。明在哪里?第一,不会上当,不会落了别人的圈套;第二,会发现对方不诚,你明了,对方不诚,正是你可设诈的地方了。如果对方双方都诚,双方的诈都没用,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是吧。为什么总是兵不厌诈呢?就是说,你要设计是吧,计很多是吧,读《孙子兵法》还有三十六计等等的,种种的计。离间计,离间计为什么能成功?调虎离山计为什么能成功?围魏救赵为什么能成功?用到你身上为什么它成了呢,因为你不诚嘛,就这么件事。所以王阳明跟宁王朱宸濠打,王阳明设了很多诈,你们知道吧,设了很多狡计,结果宁王都上当了,原因是什么?因为宁王不诚。宁王不诚阳明自然看见,宁王要设计诈阳明,不可能的,阳明诚着呢。所以我这四个字大概能站住脚了,用兵贵诚。




毛泽东也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就是诚。重庆谈判一时成功后来就结束了,对吧。然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干起来了,大概是二十万大军,胡宗南直破延安,当时整个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力量悬殊吧,敌强我弱,敌多我寡,不光他们人数多,而且美式装备,我们这里叫小米加步枪,是吧,这种情况你得承认。毛就坦率的承认这一点,这一个诚字就在嘛,不要想什么诡计可以干掉国民党军队。你来我不跟你对抗,实事求是,你强我弱,让开,可以吧,一座延安城你占领吧。然后国民党的报纸上欢呼他们的胜利,共产党的老巢被干掉了,你知道吧。他正得意呢,毛(泽东)跟他打运动战,你来我就让开,然后呢我也不走,在边上兜圈子,那么你要跟着我走了,在打运动战的过程当中可以造成什么?局部的优势。毛泽东的原则是那么的分明,不瞒天下任何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全局你优势我劣势,真的,但我可以造成局部的优势。你五个旅来是吧,我五个师上去了可以吧,无论如何赢了呀,就这个道理。你在打运动战的过程中会造成这个局面嘛,造成局面么,你五个旅来,我五个师扑上去,这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这样兜啊兜啊,一直跟他打运动战的。不可以打阵地战,打阵地战弱方肯定结束了,你干不过他的,大家打阵地战是不行的,全局的优势在对方。在运动战打到一定阶段之后,因为一个一个的局部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整个战略改变了,局面的战略性转变,终于是共产党的军队占了全局的优势,国民党军队变成弱势,接下去是什么?横扫千军如卷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的这个转折点,就这么被无数的小胜积累起来的,这没什么狡计的,没什么欺诈,没什么好诈的,就这么干。当然还有个政治因素,人民支持了解放军,民心嘛。




这些例子都非常说明问题,不要一想到打仗就想到这四个字,兵不厌诈;先要想到四个字,用兵贵诚。你得实事求是,否则你是自欺,然后欺人,这就孔子的境界,不逆诈,不臆不信。否则我自己陷进去了,那么双方用计,对吧,就这件事了,任何狡计,只能在谁身上成功?不诚之人身上成功。《中庸》当中的关键的一句话,“自诚明”,因为我们诚,我们便明。所以我们父母教导我们的话呢,还得注意,境界是不高的,就永远别害人,这是对的。但是永远要防人也不对的,你不用防,你诚着,别人的诈用不上了,对吧。如果他真是诈的,你不是因为贪心的缘故,也相信了他,你还是对的。比如说有朋友向你借钱吧,你看到他真困难了,他能不能还呢?他说我一定还,两年或者一年之后一定还,结果到时候他不理你了,不用难过,你也不是被欺骗了,你这个叫布施,财布施。有什么被骗的问题呢?人因此就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不是?这一条功夫条理就先讲到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树LOOK

    老师这节对诚其意深解得很精彩🌹🌹感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