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人性”之争,决定命运的是个人还是环境?丨北大钟杰讲精神分析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人性”之争,决定命运的是个人还是环境?丨北大钟杰讲精神分析

00:00
13:34

大家好,我是带你进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谈谈一个精神分析世界的世纪之争——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冲突。这是一个关于人性问题的“世纪之争”,借由此,听众朋友可以了解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对人类关于自我心灵发展“根基”问题的争议和理论进展。


18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开业的一群医生在一个专业研讨例会上,围绕着弗洛伊德提供的神经症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弗洛伊德感到十分沮丧,因为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似乎还无法被当时的主流医学界接受。导致弗洛伊德一度处于一种“偏执状态”,他开始怀疑这些维也纳的医生们到底是在反对精神分析,还是在排斥他这个犹太人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犹太医生站了出来,无比坚决地力挺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方法做出了极大肯定和维护,这让弗洛伊德无比感动并恢复了信心。这位年轻的医生,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刚刚拿到行医资格证书,开设了私人诊所,他年轻气盛、求知欲旺盛,不仅头脑开放,还带有骑士般的“侠肝义胆”,为帮助患者常涉猎不同的领域和最前沿的知识。


由于阿德勒骑士般地挺身而出、为精神分析学辩护,弗洛伊德因此开始与阿德勒“情投意合”。阿德勒也对精神分析学产生强烈兴趣,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随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阿德勒至始至终不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门徒,而是平等相待的同事,感情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他的“精神分析大哥”!如果说,在心理上,弗洛伊德与荣格是“父子情”,那么,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就是“兄弟般的情谊”!阿德勒在弗洛伊德眼里,就是一个有侠肝义胆的犹太兄弟!


1902 年,阿德勒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关于释梦理论的文章,这让弗洛伊德这个“精神分析大哥”十分感动。在获得奥地利教育部副教授的荣誉头衔后,弗洛伊德开始准备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医生和学者一起研讨精神分析学说,于是阿德勒这位“小弟”受邀加入由弗洛伊德主持的“星期三心理学研究会”,成为这个学术小组最初的加入者之一,并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精神分析讨论小组的首席主任,占据了精神分析这个山头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第二把交椅”。


要理解阿德勒的思想发展,我们还需要从阿德勒的人生经历入手:


1870年2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经营谷物生意的商人。阿德勒在家排行老三,很有缘分的巧合是,阿德勒的一个哥哥也叫西格蒙德,还是远近闻名的“邻家孩子”——模范儿童。


在维也纳长大的阿德勒不幸在童年经历了一些创伤,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三岁时,睡在阿德勒身旁的弟弟去世,幼年时阿德勒还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这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他因患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期间,他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非常自卑。但幸运的是阿德勒有一个慈爱的父亲,作为排行老三的孩子,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没有被父亲忽视。在父亲爱和鼓励下,阿德勒最终成为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这些经历为日后阿德勒的人性观奠定了特定的基础。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开始作为一名眼科医师从业。由于自身经历的原因,阿德勒特别关注人们对自身身体的自卑,认为这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很快,阿德勒把兴趣转向精神病学,开始关注到弗洛伊德对神经症病因学的假说和治疗手段。18964月到9月,阿德勒应征服役,在一家奥地利军队医院工作。


1897年到1898年,阿德勒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在此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艾普斯腾(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他们育有四个孩子,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继承了阿德勒的衣钵,成为了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而我们都知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儿子们都没有继承其衣钵,只有他非常宠爱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成功获得了父亲的传承,开创了现代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学派”。


这样看来啊,父亲对孩子的期待、以及来自父亲的爱与鼓励,决定了孩子对父亲的心理上的认同程度,尤其是对父亲的价值观的继承。因此,各位听众朋友,如果您作为父母,无法给到孩子良好的物质资源或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不知道怎么教育你的孩子,那么就去简单而傻傻地去爱孩子吧!多鼓励、多认可您的孩子,多欣赏、多理解您的孩子!做到中国古训的告诫:“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不把自己的不良心态和心理压力转移给孩子,这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了!


让我们继续回到1899年的维也纳,这个时候的阿德勒也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并因维护弗洛伊德而成为精神分析的早期追随者之一。不久后,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一起参与《心理分析汇编》的编辑工作。


1902年,阿德勒参加弗洛伊德星期三心理学研究会,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然而,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有所保留。他一直不赞成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心理内驱力的看法和观点。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开始明显化,文中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


1908 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期间,阿德勒发表了论文《攻击的内驱力》(也被译为《好斗的冲动》),主张用追求的内驱力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作为主要内驱力的性。


1910 年,阿德勒进一步提出用“作为过度补偿的男性抗争”来取代弗洛伊德的“内驱力”概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追随者。同年,他当选为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年,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矛盾走向白热化,弗洛伊德要求阿德勒刊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荣格的检查,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式激化。同年在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反对弗洛伊德以力比多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生物学基础的观点,否定用性欲力为核心的理论——如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作为神经症的病理学原因。


最终, 1911年,因阿德勒坚持强调社会力量个体意志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驱力理论,导致两人关系急剧破裂——阿德勒因此从精神分析社团出走,带走了当时大约三分之一的精神分析追随者, 并以此为基础,另行建立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随后,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并在1912年,把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改名为个体心理学会,从此个体心理学开宗立派,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学派。


1920年后,阿德勒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34年,阿德勒定居纽约。


1937年,阿德勒应邀到苏格兰亚伯丁做学术讲演,由于过于忙碌和劳累,阿德勒突发心肌梗塞,病逝在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作为精神分析的出走者和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走完了他忙碌而充实的一生。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观点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其从精神分析“出走”,成为弗洛伊德学术生涯中一次“极大的伤痛”!


但在客观上,二人开启的学术争端却成为人类理解自身心理世界的一个幸运的开端,因为他们开启了关于人性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的“世纪之争”——人性,是受到生物学本能决定和影响的吗?还是受到环境因素决定和制约多一些呢?或者,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抛弃“宿命论”,去做自我决定——通过自我的主观意志去改变我们的命运?


而这个从哲学延续到心理学的争论,几乎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世纪之争!


那么,阿德勒的理论观点有些什么?以及他对精神分析学界乃至世界的贡献到底有哪些呢?各位听众朋友稍安勿躁,且听我下回分解。我是带你进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我们下节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彩虹小米

    特别喜欢钟老师的精神分析课堂,特别详细!每天早餐时间的精神m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