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明显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傅佩荣直译:
天所赋予的就称为本性,顺着本性走的就称为正路,修养自己走在正路上的就称为教化。正路是不应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而继续走的就不是正路了。因此,君子对于他所没见过的事也戒惕谨慎,对于他所没听过的事也担心害怕。然后,隐蔽的事变得最清楚,细微的事变得最明白。因此君子在独处时特别谨慎。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时,称之为中;表现出来都能合乎节度,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天下众人的共同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众人通行的正路。天下众人完全做到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生育发展了。
仲尼说:“君子做到的是中庸,小人做到的是反中庸。君子所做的中庸,是说君子在任何时机都合乎中的标准。小人所做的反中庸,是说小人没有任何顾忌害怕的事。
孔子说:“中庸实在是最高的德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够做到的。”
孔子说:“道得不到实践的机会。我知道其中的缘故,明智的人所想的超过了中庸,愚笨的人所想的未达到中庸。道得不到彰显的机会。我知道其中的缘故,贤良的人所行的超过了中庸,不长进的人所行的未达到中庸。人没有不吃喝的,但很少能够分辨滋味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