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高高在上,今天人人喊打?公知的形象为何崩塌得如此之快?

昨天高高在上,今天人人喊打?公知的形象为何崩塌得如此之快?

00:00
06:23

今天的公知,是世界上最尴尬的群体。公知,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都是公知的典型代表。鉴于公知散发着自由和人性的光辉,所以公知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群体。相比于世界,中国虽然历史源远流长,但公知的出现则相对较晚,比如清朝晚期睁眼看世界的的魏源、林则徐等,而公知成为一个群体性名词,则更是晚到21世纪。2004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周末》第七期,特别策划评选了当时50位影响中国的知名公共知识分子,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知"一词就此进入普通民众百姓们的视野,成为一个现象级名词。2005年新浪博客开通后,新浪为了吸引流量,重金从当时的龙头博客网挖走了大批流量明星,于是方舟子等公知纷纷投身新浪旗下,新浪微博也由此成为公知们活动的最主要平台,掀起了空前猛烈的公知风暴。然而,仅仅过了十多年,公知的含正量就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臭不可闻的词汇,这个群体也逐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一飞冲天,而公知却在朝着反方向狂奔。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公知之所以诞生,根源在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被列强野蛮欺凌和掠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而因为物质的相对匮乏,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当稀缺,于是,公知作为少数能获取外部信息的人群,相比于人民群众有了巨大的信息差。而尴尬的是,这些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恰恰又离人民群众最远,不了解广大人民群众,不知道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它们只看到,中国相比于其它国家,尤其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发展差距实在太大,于是它们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对中国的奋起直追不再抱有期待,从此成为西方所谓先进文明的忠实拥趸。在这样的认知下,它们开始疯狂批判中国,将中国的一切贬斥得一无是处,同时又将西方文明鼓吹得高山仰止。在社会经济发展尚且落后的时代,这种思想在中国大有市场,很多人在公知铺天盖地的煽动下放弃了努力,成为新的公知。但问题是,经过几十年的奋起直追,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宽,尤其是自媒体的繁荣,打碎了公知的信息垄断。然后大家突然发现,这些公知这么多年来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原来如此不堪甚至令人作呕,就比如令全世界惊掉下巴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而这种“列强竟是我自己”的思想一旦生根发芽,就必然会爆发出可怕的力量,并将昔日愚弄人民群众的公知彻底反噬。面对这种可怕的反噬,公知们不仅没有调整心态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繁荣和发展的代言人,反而逆潮流而动。比如巴黎奥运会的辣眼开幕式,连西方国家都看不下去了,国内的公知还在不遗余力地寻找闪光点,什么松弛了,自由了,包容了,总之怎么恶心怎么来,其结果也必然是令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恶痛绝。公知们不知道这样会成为众矢之的吗?当然知道,但它们依然这么做,在静夜史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作为一群西方文化的俘虏,思想上早已被西方文化文化上被殖民主义洗脑,成为西方国家的奴隶。在早已变节的情况下,想让它们改弦更张是不可能的,毕竟它们已经病入膏肓。所以,它们的表现越来越不像个人,比如它们鼓吹西式生活,宣扬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什么德国的下水道、日本的礼仪,反正西方的月亮就是圆;然后,它们打着科普的旗号来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或者是个人的一些私货,并找到较为冷门的切入点,用刁钻的角度进行别有用心的过分解读。当然,最令人反胃的,还是双标,性质类似的一件事情,如果在中国,公知们往往可以抹黑得一文不值,进而上纲上线质疑国家;而到了国外,公知们便会白内障发作,甚至还恬不知耻地让中国反思。如果说在几十年前,也许这样的说辞就能忽悠很多人了,然而如今早已今非昔比,于是公知的伎俩和把戏,非但不能混淆视听,反而会自取其辱。而且,随着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昔日高高在上的公知早已被拉下神坛,概括来说,公知诞生自中国贫弱之时,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贫乏,反映到精神层面也就缺乏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西方思想和制度的美化来批判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劣质成为当年的主流。然而当中国经济不断赶超西方,人民群众接触的外国社会更多,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更重要的民众的发声渠道更加多元和容易,导致信息传递更加有效和公平,公知的信息垄断必然被打破。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知的冥顽不化,最终导致其恶名远播,并最初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存在。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雅客

    你的价值观

  • 所以能

    没有公知就只有公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