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3.2 《大学问》释三纲领(上)

【视频课】3.2 《大学问》释三纲领(上)

00:00
39:31

相关原文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课程文稿

我们现在讲阳明心学,自然要从什么,《大学问》入手了。所以我们这第三部分,如何进入阳明心学?第一点就是讲《大学问》的思想内容,因为《大学问》是阳明心学体系的全貌或总纲。它有哪些内容呢?它讲了些什么?就《大学》所提问题的回答,叫《大学问》。那么《大学》最重要的思想内容,《大学》本身就曾子所作,这《大学》本身的基本内容可以被概括为,朱熹就做了这个概括的,叫“三纲领”、“八条目”,各位手中就有了这个《大学问》的文本。




我们先来说《大学》本身,讲的最基本的内容,三纲领、八条目。先来看三纲领,哪三条纲领?许多人都背的出来。现在有许多中国读者关注了《大学》,一提到三纲领,各位大家都朗朗上口的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耳熟能详,是吗。先来看大学之道,大学何意?不是我们今天讲的university,那叫高等学府,是吧。大学就是大人之学,由小人而大人,这叫做人的境界提升。大人就是君子,未经过学问我们就是小人,这不用怀疑,所以要讲学问。什么叫讲学问?精神修养。孟子讲的学问,精神修养,大人和小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之体都相同。心之本体,人与人之间没差别,但是为什么要经过精神修养,也就是学问呢?就是我先前讲到的,去除什么》去除对直心直行的障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种障碍中的,心为外境所染,在外面驰求、折腾、趋避,是吧,这就是障碍。并不是说我们心中没有心之本体,有,都有,但是为外境所染了,所以要修养。所谓学问,所谓精神修养,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这种学问之道是什么?三条,这个学问之道,三条。第一条明明德,第二条亲民,第三条止于至善。




于是便有人问了,阳明的学生问阳明了,我们看《大学问》,开头先问,问阳明先生,这么问,“《大学》者,昔儒”就以往的儒家,“昔儒”指的就是朱熹,因为朱熹讲的很清楚,大学怎么理解?大人之学矣。大人之学,朱熹注的很清楚,也对。“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就问第一条纲领了,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我们就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吧,有两个明字呢,在明德前面又加一个明字,德者,得也,就得到的得。从哪里得到呢?从天道,得之天道,得之于天道、这个得字,人性都得之于天道,天地造化万物,也造化出人这样的东西,也造化出猫、狗,于是猫有猫性,狗有狗性,是吧。人有人性,都是得之于天道,于是再把这得转一转,变成一个字,德。德本就是得的意思,这个德不是从别的地方得,从天道中得,于是一个德字来了。德我们可以用,这个德倒是用英语可以翻译的virtuevirtue。学过英语的朋友知道这个virtue表示德性,瞧你这德性,瞧你的virtue,这就是德。那么德前面为什么有明字呢?人对自己的人性,得之于天道的人性,是能领会的,能领会的,这种领会叫“明觉”。猫对于猫性没明觉,狗对于自身的狗性也没有明觉,人对自己的人性有明觉。这话怎么讲?人活着,同时还知道自己活着,就这件事。狗活着并不知道自己活着,人活着同时知道自己活着,这个知道是个心。




心,明德就是心,明觉之心。若还进一步的追问,人为什么活着还同时知道自己活着呢?因为人知道自己必有一死,那这等于是同一件事,人活着知道自己活着,就是人对存在有领会了。这个桌子它在,它存在,但桌子对这个存在有领会吗?没有。人领会到桌子的存在,这个椅子的存在,天地、山川、河流、星辰的存在,前提是人知道自己存在,领会自己存在,就是领会自己必有一死。假如我们可以没完没了的活着,会知道活着吗?比方说神、上帝,他会知道自己活着吗?不会,为什么?他不会死,是吧,一个不朽的存在,他当然不知道自己存在。人是面对虚无,面对死亡的存在,于是就领会存在,心来了。明德,明觉,这是哲学讨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西方哲学也讨论,中国哲学也讨论。到了海德格尔那里,讨论的非常彻底,他那本代表作,书名叫什么?《存在与时间》。想想这个书名就明白了,人怎么会有时间的观念?因为人领会虚无,领会虚无等于领会存在。我们向死而生,时间之观念必进入我们内心。这就海德格尔,人就是这样的,以领会存在的方式存在着,这个这种对存在的领会,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心”,也就是儒家讲的“明德”。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人,人性来自什么?天道。那叫一个德字,我们对此有领会,叫明德,不就是本心仁体嘛。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什么叫大人的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实际上就是程颢讲的什么?一体之仁。这个一体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小人难道就没这个一体之仁吗?也有,所以在程颢那里讲“一体之仁”,在孔子那里就是一个“仁”字,到了孟子那里叫“仁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心,孟子讲仁心。在孟子之前曾子讲什么?明德,是吗,都是一件事。孔子所说仁,曾子所说明德,后来程颢所说一体之仁,均是一件事。现在在曾子的《大学》中了,那么就用明德这个词了,在明德这个词前面还加一个明字,为什么?这不就是学生所问的嘛,“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明德前面还加一个动词,换言之它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明德可能不明了,然后要让它重新明起来,明德不明就是被遮蔽,把这个遮蔽去掉,去蔽就是一个动词了,明,去除遮蔽嘛,不就是个动词明。把本有的明德上的遮蔽去掉,于是叫明明德,让明德重新呈现。




我们看阳明怎么解释,解释这个明明德,“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视就是看,这个视力的视,其就是大人,大人看天下,怎么看?“其视天下犹一家”天下就是一个家,“中国犹一人焉”家中有一个人叫中国,中国有那么多人呢,现在说万亿兆民是吧,现在么十几亿是吧,犹一人,几亿人是一个人,大人的看法,大人的境界。但是没达到大人的境界,就是小人了,因为没做那个学问,就是没做精神修养。“若夫间行骸而分尔我”形骸就是body,用英语来说不就是身体嘛;间是个动词,人与人之间在形骸上间隔了,隔开了;尔就是第二人称,你,尔我,把你与我之间做了区分,这就是间形骸而分尔我。“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这就是小人了,底下再念,“大人之能”能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大人要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体的,非意之也,并不是他要有意去这么看,叫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个仁体,本心仁体这个仁,本来就这样嘛。这话是说的好,假如大人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他自己主观上这么想了,那么另外一些人就可以主观上不这么想,是吧。所以不是大人主观上这么想,而他的“心之仁本若是,“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都这样的吗。难道大人之心是有仁体的,小人之心就没有仁体的,不。“岂惟大人”哪里仅仅是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其实没什么差别的嘛。但是小人怎么会小的呢?“彼顾自小耳”怕他自己把自己看小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讨论。所以中国人,中国思想,不把人群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你说有大人、小人的区分,对;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没错;但没有根本区分,小人通过努力,通过学问,也就是精神修养能够成君子的。这就跟基督教不一样了,基督教真分了两类人了,一类是上帝的选民,一类是撒旦的朋友,那叫魔鬼,不同性质的人。中国思想没这一层,这就很根本的。我这里又想起爱情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注定要爱一场的,这不是他们自己主观做的决定。假如他们是自己主观做的决定,这世界就很奇怪,一部分人决定爱,另一部分人决定不爱,有这种事吗?所以无差别的,但是差别会出现在哪里呢?把自己心中本有的那份爱,爱之本体遮蔽掉了,把爱情转化为另外一种事情,爱本身就是目的,它不是手段,对吧。若他完成这种转变叫小人,与此同理,所以爱情也是座伟大的学校,我们也在里边做学问的,那叫精神修养。每一个人都要进入这所学校的,这是不由他们自己做的选择,每个人注定要爱一场,然后进入这个学校。爱情这座学校之后呢,看能不能成功的毕业,这就有差别了,有的人肄业了,没毕业,有的人毕业了。毕业意味着什么?让爱情转化为夫妻的恩爱,进入婚姻,是吗。与此同理,每个人的心本有仁体,就看你的生活实践,你的心之行,是否背离了仁体。就像在爱情中的人是否背离了爱本身,什么叫背离爱本身?把爱作手段了,这就是区别。所以人活在这世界上到处都是学校,都要一个个毕业,成功的毕业。然后大人,就是学问,就是精神修养,小人本不是小人,他把自己看小了。怎么会把自己看小了呢?小我的私欲,把自己本来很大,弄小了。“彼顾自小耳”,彼就是他了,这个小人了自己把自己弄小了。




好,现在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真是这么回事吗?真是每个人都有心之仁吗?都有心之仁吗?这是个大问题,也就是人心共同的东西有还是没有。孔子认定有,不同的人心不大一样,这也是自然的。欧洲人的心跟中国人的心,有很大的不同,但欧洲人的心就没有跟中国人的心共同的呢,共同的东西有没有?有啊,有的。不要把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过分夸大,天下人都一样,都一样的证据在哪里呢?“是故”,底下我念下去“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这本是引用了谁?孟子。孺子就是小孩,掉到井里去了,这叫孺子入井了,“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怵惕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同情,必生惊恐同情的心。这一刻是什么?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这一刻叫什么?仁心发动。发动之后就感通到小孩身上了吧,这感通到小孩身上,不就是我们与小孩为一体了吗?本来倒是形骸间隔,此刻我们与小孩为一体了,这个一体,怎么会为一体的?仁。这个仁字,仁心发动,一发动就感通,打破形骸间隔了,打破了,与孺子为一体了。那么有人不免又要疑问,就有某人见到小孩入井,他不惊恐也不同情,有可能的。实在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他终于没去救孩子了,为什么?转念呀,转念了嘛,转了嘛。你若不转的话,初念嘛,这初念就是什么?怵惕恻隐之心。不用怀疑,这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十八个路人经过了看到了,终于都转念了,没救,走了;那天晚上不是十八个路人之一到医院里去了吗?他很急切的想要了解小悦悦被救活了没有,医生问他,你是谁,他说我不是小悦悦的亲戚,他说我是路人,我经过看到了,没救,现在希望你们想尽办法把她救活。这说明什么?这个路人的初念有过吧,肯定有过的嘛,一转念么,好了,现在心不安了。




好,我们看阳明继续说下去。他说这件事恐怕倒是能理解的,为什么?我们跟这个小孩都是同类,都是人,“孺子犹同类者也”人见到自己的同类面临死亡的威胁,会惊恐,会同情。那么不是同类会怎么样呢?“见鸟兽之哀鸣觳觫”,哀鸣就是它叫唤了,假如鸟兽生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它感受到肉体的痛苦,它不就哀鸣了吗?它看到威胁它生命的,恐惧的,让它恐怖的情景,它会发抖。我们人见到了,“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我们也不忍了,这不是仁心发动吗?感通到鸟兽身上了,“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我们怎么可能跟鸟兽为一体呢?他说也行,可以的,我们也会有不忍之心起来,当我们不忍之心起来的时候,是不是跟鸟兽为一体了,也一体了嘛。继续看下去,那么鸟兽这件事似乎还能理解,这阳明说的“鸟兽犹有知觉者也”就是我们现在说也有灵性,是吗。




那么有生命没有灵性的草木一类呢,植物,“见草木之被摧折”,草木无端的被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我们也会悯恤的。花草无端的被践踏,我们也会生悯恤之心,这时候是什么?“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我们这时候跟草木为一体了,因为仁心发动,感通到草木上去了,于是与草木为一体。那么这件事似乎还能理解,为什么?“草木犹有生意者也”什么叫有生意?它有生命,那么没生命的东西,无机物、瓦石一类怎么样呢?阳明继续说,“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照顾的顾,可惜的惜,叫顾惜之心,也生了。当顾惜之心起来的时候,“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这时候仁心发动,感通到瓦石上去了,这时候我们与瓦石为一体了,“是其一体之仁也”这就是程颢当时注说的什么?一体之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其实小人本也有的。




我们刚才讨论这一段话,我们念了这一大段话,我们就看到了儒家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把宇宙万物,以人的心的仁来关联起来了,仁是生命情感的本真,用佛教的话说,比如说草木、动物、人都叫有情物是吧,因为它们有知觉。草木不算,动物、人有知觉,都是有情物。而人是其中什么?最高的有情物。他最高最高,高在哪里?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仁”。一个人最高的生命情感,因为这个最高的生命情感让天地万物关联起来了,怎样一个宇宙?宇宙有无机界、有机界,有机界里有植物的生命,也有动物的生命,最后指向人的生命,整个宇宙的趋向很清楚;无机物是为植物的生存存在,准备条件的,植物必须生长在土壤中,要有合适的养料、空气、水分,无机界为植物的生命做了准备,植物的生命又指向什么?动物的生命;动物的生命最终指向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的情感,最高情感就儒家讲的一个仁字,这就是儒家的宇宙观。看来跟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大相径庭。




西方哲学的宇宙观怎么看宇宙?物质的宇宙怎么构成的?现在说基本粒子,以前说原子,现在还说基本粒子也不基本,还可以到夸克,这就是物质的宇宙。中国人不这么看宇宙,中国人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人的家,确实如此。人存活于其中,在其中诞生,在其中死亡,在其中展开自己人生命运的道路;或得到祝福,或被惩罚,或希望,或绝望,这就是我们的家嘛;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改造的对象。那么西方哲学的物质的宇宙观,终于会导向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这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当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自然界会报应人类,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从这一点上讲,中国儒家的宇宙观是对的,那叫天人合一。这个天,此刻,这句天人合一当中,“天”指的是自然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这就是儒家的宇宙观。当然要跟西方科学观念,科学讨论。西方科学不能接受这一点,我们正在研究着它,用概念把握它,用技术处理它嘛,这叫自然界是吧。中国人不这么看呢,未来的文明应当是在这一点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未来的文明应当在儒家思想的启发下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关系。




这就是王阳明对明明德的说明。为什么呢?这个明德是乃根于天命之性,我们的一体之仁,根源在哪里?天命之性。这不就是《中庸》第一句话嘛,“天命之谓性,而自然灵昭不昧”就是我们的心,叫明德了。这个德性是根于天命,来源于天命,这叫virtue,人的virtue,人的德性;而人对自己的德性有领会吧,那叫心,合起来叫明德,自然灵昭不昧,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小人之心就是什么?还在这个人与万物的什么?间隔状态中,叫小人之心,但是小人之心本有什么?一体之仁吧,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他也会怵惕恻隐吧,为什么会呢?“是其未动于欲”,他没有从欲望那里起念,“而未蔽于私之时也”,他没有被私心所遮蔽,未被欲念所推动,也未被私心所遮蔽。若这种情况下,小人跟大人实际上没区别。“及其”一旦他“动于欲蔽于私”,为欲望、欲念所推动,被私心所遮蔽,叫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问题就出在这。动于欲蔽于私,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兄弟姐妹,比方说今天有兄弟姐妹对簿于公堂,诉讼于法庭来争夺财产的时候不就是骨肉相残吗?“其一体之仁亡矣”当小人这么做的时候,一体之仁什么?亡了。亡就是丢失,还是有办法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所以要学问,这就是对。




大人之学何以在明明德乎的说明,三纲领。第一条纲领,说了一件根本的事情,人皆有明德,明德在孔子那里就是一个仁字,在孟子那里叫仁心,在程颢那里一体之仁,当然在曾子那里说明德了,本是一件事,这是儒家立它的学问的根本。精神修养要有根据,对吧,没有根据怎么行,根据在每个人身上呢,就这个道理。所以我开玩笑说,我们有没有必要把猫召集在一起,给它们讲思想品德课,跟它们讲猫性是怎样的,你们要记住,然后你们的一辈子不要背离猫性;也把狗召在一块,给它们讲思想品德课,跟它们说狗性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我一一告诉你们,然后你们这一辈子就不要背离狗性。有必要吗?因为它没明德嘛。人对自己的人性有明觉,那叫明德。因为有明觉的缘故,也会被遮蔽嘛,于是要学问了,这个道理很清楚吧。




讲起禅宗的故事,也能来佐证一下。有一个僧人,路远迢迢的赶到马祖道一那里去,马祖道一这时候已经是禅宗祖师了,那个僧人叫大珠慧海,后来也是禅宗祖师,但当时他没有悟,路远迢迢的到了马祖道一那里。跟马祖道一说你到我这里来干嘛,求佛法,马祖道一说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没东西给你的,你放着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你把自己的家抛了到处走,为什么要这样?大珠慧海非常的惊讶,他就问马祖道一了,什么是我的自家宝藏?马祖道一回答了,“即今问我者”此刻问我的便是你的宝藏。此话一说,大珠慧海言下大悟。各位参一参这个对话,为什么大珠慧海言下能大悟呢?马祖道一跟他说了什么呢?你本有宝藏的,但是大珠慧海就搞不明白什么是我的宝藏,你此刻来问我了,问我什么?来求佛法了吧,不就是你的宝藏吗。什么意思?我们有可能去求钱财吧,也有可能去求权力吧,做官去,想要求个官,在我们身上其实都有根据,有根据吧。钱财是养生之资,没有钱财怎么行;那么官为什么也在我们身上有根据,因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么被人支配,要么支配别人是吧,你总不想被人支配吧,于是你动了心了,我去支配别人,与其让别人支配我,不如我去支配别人,不就对权力有欲望了吗?也在我们身上本有根据。那么大珠慧海到马祖道一那里是求钱吗?是求权吗?倒是求佛法。假如佛法在我们身上没根据,我们会去求它吗?跟我们不相干,你要求的东西一定本在你身上有根据,就这个道理。




你要做如孟子讲的学问,叫精神修养,也在你身上本有根据,这根据是什么?明德。我们本有明德,我们才谈的上精神修养,把对明德的遮蔽去掉,于是叫明明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齊_風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