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进入这个课程的第三部分了,今天的人如何进入阳明心学。为什么要学呢?心学之所以是学,这个学,我们讲的心为何物?现在说心学,人的生命实践其实都是生命情感的实践,生命情感在心里,所以人的生命实践其实就是“心之行”。“行”就是实践的意思,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的动力都来自我们的情感的推动,情感来自心,心起念嘛。我们从本心仁体出发,从心之本体出发,本应该没啥问题吧,但是我们的心之行会遇到障碍,遇到障碍的话呢,我们的生命实践就偏离了生命情感的本真,这种障碍来自我们的生活处境。如果我们被生活处境牵着走了,这用禅宗的话说,就是什么意思呢?被外境所染,为我们的处境所污染了,这是禅宗的语言。因为被外境所染的缘故,我们的生命实践就不能直心直行了。直心直行,是禅宗的主张,佛经当中就有这样的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干净的净。但是我们会转弯,所谓三思而行,转弯了,转念了。为什么会转念?外境,为外境所染。
所以宋儒,宋代的儒家有一句话这么说,“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初念”就是仁心发动,从心之本体出发,仁心发动,“见孺子入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这叫仁心发动,于是情不自禁要救这个孩子,救这个入井的孩子;但是千万别转,转了出问题,怎么叫转念了呢?想了一想,我若去救这个孩子,这个行为对自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念就转了吧。宋儒说的特别有意思,转念就是禽兽了,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处境,为外境所染,便会转念,叫一念之差。千万别转,但人总会转,这是问题所在。
于是心之行遇到了障碍,因为有障碍的缘故,就要去除障碍,去除对心之行的障碍,这就是学。于是说心学,这个学不是理论,心学你可以把它作为理论体系来研究,这不妨。但心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它的意义不在理论,而在于实践的指导。既然是对我们的生命实践的指导,我们就应当“实践”。
王阳明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传习录》,《传习录》要点在一个“习”字。这个习繁体字怎么写?这个字分了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是一个羽毛的羽,其实指的就是鸟的翅膀;白就是白天,我们去想一想,一只鸟白天一定要飞好几次吧,一日数飞,合起来就是个“習”字了。我们现在说学习,学并且习就是实践,离开实践也谈不上学,所以学习二字连在一起,是吗。这是普通的道理,就是不能忘,忘了一个习字,只说一个学字,就我们空说学问而已,就在口上说;还可以辩论,辩论的也可以很热闹,偏偏没实践。所以心学是实践的体系,下功夫的体系,功夫在哪里下?一日数飞。每天我们都在生活中嘛,我们在生活中去实践,实践心学给我们的启发,给我们的指引。这样我们说了,心学之所以是心学,实践的功夫。
当然我们在前面部分,已经区分了心学与心理学,是吧。心为何物?心理学认为心就是mind,用英语来说,意识状态,心之状态,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形成一门科学。但心学这个心是本心仁体,心之本体甚大,大的跟宇宙一样大,也就是陆象山那句著名的话,“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它不是个具体的经验事物,是吗。
那么现在我们就转入讨论心学了,如何进入阳明心学?今天的人,在一个资本和技术的文明中生活的人,不断在异化的状态中,我们又如何去进入阳明心学呢?这里我就想起了冯友兰先生一段话,这段话说明整个阳明心学的体系该怎样进去,这段话说的非常好,我念一念冯友兰先生的话“阳明心学的体系,以《大学问》为其全貌。”《大学问》是一篇文字,本是口上讲,讲给他的弟子听。阳明,那么阳明的弟子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希望它能够被刊印、流布。一开始王阳明不答应,他说我们彼此讲习也就够了,不需要去刊印它,后来阳明一位弟子叫钱德洪,在王阳明晚年的时候再次提出了这个请求,能否把你说的《大学问》录为文字,让它被刊印呢?王阳明答应了。这样我们就读到了《大学问》这个文本。这个文本没有收录《传习录》,但是是必读的,为什么?就是冯友兰先生讲,整个阳明心学的体系,以《大学问》为其“全貌”,以致良知为其“结论”。阳明心学的结论就是三个字,致良知。以四句,有四句话,阳明有四句话,以四句为全貌的“概括”,并为致良知的说明。我再念一遍,阳明心学的体系,以《大学问》为其全貌,以致良知为其结论,以四句为全貌的概括,并为致良知的说明。
这样我们恐怕如何进入阳明心学。第一步,先要了解整个阳明心学体系的全貌吧,或者说总纲,《大学问》是阳明心学体系的总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了解四句,哪四句话呢?我先念一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著名的四句,也被称为四句教,就教我们如何致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的意念动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人都有的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做事情,把事情做对了;什么叫把事情做对了?为善去恶。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四句教”。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如何进入阳明心学。第一步读他的《大学问》,第二步了解它的四句教。《大学问》不是指伟大的学问,《大学问》是《大学》之问,就四书之首《大学》。阳明的弟子提了许多问题,阳明一一作答,成为一篇完整的文字,一个标题叫《大学问》,就《大学》所提问题的回答,就《大学问》的意思。四书之首《大学》,第二本《中庸》,第三本《论语》,第四本《孟子》,合起来叫四书。我们前面提到过王阳明对陆九渊学问的评价,他说好是非常好,但是粗了一点。粗了一点的意思是什么?它未成体系。这个体系呢,王阳明完成了。阳明心学的体系的经典依据是什么?《大学》。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的一个在经典上的依据,就依据了这本经典,叫《大学》。据说是孔子的一位弟子叫曾子所作,拿它来教子思,就孔子的孙子子思,后来子思又作了《中庸》,拿《中庸》来教孟子,这样一个传承。
我们先前也提到了理学派和心学派的对立,理学派主张性即理,心学派主张心即理。走上性即理的程朱理学讲精神修养,走的路径就是要格物,然后致知;就《大学》里边八条目,第一个环节格物,第二个致知,第三个诚意,第四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次第,先后的次第;从格物入手,朱熹主张这一点的,于一事一物上求天理,这叫格物了,“即物穷理”,朱熹整个这个精神修养的体系。理学的体系也有一本代表作,就是朱熹的《格物补传》,看这篇文字的标题就明白了,重心在格物。《格物补传》这是理学派许多代表人物,重要的人物都承认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就是朱熹作的《格物补传》。他的意思是通过穷事理来穷人理,转而人认识他自身,由穷事理而转为穷人理,这是《格物补传》的主题,可以看作是整个理学派的代表作品。与此相应,心学派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大学问》。这就表明这两部作品《格物补传》,理学的代表作;《大学问》,心学的代表作。想要了解理学和心学的对立,他们的分歧,那就分别读这两部作品,因为都是代表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