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智慧 第九讲 4 - 6节

《金刚经》智慧 第九讲 4 - 6节

00:00
22:02
四、一念净信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个善根醇厚的人,一接触《金刚经》,就会直接契入。「净信」是指直接契入离相无住的道理,六祖惠能不识字,也没有学佛,当惠能到客栈送柴,听到一位客官诵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一念相应
心即开悟,这便是「一念生净信者」最好的证明。 惠能没有听经,也没有看书,当一个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净其意」,自然「一念净信」。你们常常会问:怎样才能开悟?如何放下执著?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才能清净?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越想越不清净。 心不清净的人,一定是做错事情。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杀人、放火、诈骗、抢劫,可是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因为我们的身、口、意不善。心安理得不需要修,只要我们不做错事情;心定安然不需要禅修,只要专心于当下即可。所以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如果我们不孝顺父母、不照顾家庭、不真诚待人,不认真工作,不随缘尽分,只会去道场听经闻法、参禅打坐,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 当先生把先生当好,当太太把太太当好,当子女把子女当好,当老板把老板当好,当部属把部属当好,当学生把学生当好,当老师把老师当好,这就叫本分。如果属于我们的角色没有做好,一定会烦恼不断,一定会心有罣碍,自然是吾心不安。当我们把本分事做好,「诸恶莫作」,不该做的不去做;「众生奉行」,该做的一定去做;自然就会「自净其意」,心安理得,不需要靠打坐、唸佛、诵经等。 有的人虽然不学佛,还知道如何做人做事;但有不少学佛人,反而不会待人接物,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怎么越学越愚痴,越学越执著,反被没学之人看成笑话。能够一念清净,因为他随缘尽分,一旦因缘成熟,直接契入般若无相法门。既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没有什么值得胡思乱想,自然妄想止息,内心清净。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佛知道持戒修福能生实信的人,会得到无量的福德。
中国人常常讲五福临门,书经洪范篇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德、五曰考终命。」
我们现在也来讲五个福报: 一是「钱福」:有的人一辈子不愁吃穿,没有金钱物质上的困恼。
二是「人福」:有人一生人缘很好,夫妻相爱,子女孝顺,父母疼爱,兄弟和睦,朋友相助,身边的人对他都好,人际关系很圆满。
三是「身福」:此人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只是偶而会有小病痛。
四是「境福」:有的人一生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没有什么坎坷及灾难。
五是「清福」:这是人世间最大的福报!清福是指心中没有事、没有障碍、没有烦恼。前面四种福都不彻底,无法解决心中的烦恼,唯独第五种清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念生净信者」,就是能够一念契入般若无相法门的人。有时只要一句话契入,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比如听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任何一句话,都能契入我们的心。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念生净信,我当初读《金刚经》的时候,听到龙树菩萨的一首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听完之后我感触良多,对于我后来研读《金刚经》,就依此偈来贯通全文。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善根,因缘成熟定会一念契入。前面的「持戒修福」属于修福,后面的「一念净信」属于修慧,两句话做到,便是福慧双修。
五、三相并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佛陀向须菩提说,一念净信的众生,已经做到「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样的人已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归纳起来就是无「我相」,亦不执著「法相」和「非法相」。按照佛法所讲,人由五蕴组成,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条件所组成。我们有身体、有感情、有情绪、有意念、有思想种种等概念,都是五蕴身心的存在,让人误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真实的我存在,叫做「我相」。执著此现象,就是我执。 如果真有一个生命主体的存在,就代表我们是永恒的、独立的、不变的、不需要各种因缘而存在的,生命是如此吗?人可以不需要空气、阳光、水及其他因素,而独立生存下来吗?可以主宰自己永远停留在年轻吗?可以让身体不会生老病死吗?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破「我执」。 我们要通过如是观察,方能够渐渐的看清楚自己,就是「缘起有、自性空。」什么叫做「缘起有」?缘起就是说需要各种条件来呈现、完成一件事情或现象;其形成的事相是假有的,表面上是短暂的存在,其实是刹那生灭的无常变化。什么叫「自性空」?是指一切的事物,既然都是条件的组合,那么它们就不会有自己的本性,没有不变性、永恒性、和自主性,就是这样而已。“缘起有、自性空”,简称为「缘起性空」。
所以《心经》教人要破除“我相”,就要「照见五蕴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我相”破除才能解脱,如果我们认为有生命体的存在,就会被这种错觉所束缚。 「法相」是指五蕴的五个条件,其条件形成一个“我”的概念。无我相之人,承认“无我”,但他认为有“法”的存在;认为形成我的五个条件“色、受、想、行、识”,是真实的、是永恒的,这个概念就叫「法相」。其实五蕴仍然是因缘生起,例如色身,是地、水、火、风
四大假合形成,感受事经由根、尘、识三者接触而生起的。所以,佛说这样的人,已经达到不执著「法相」。「我相」「法相」都是“有”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不执著“有”了。 「非法相」,是“空”的意思;「无非法相」,指此人亦不执著于空。前文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是指缘起假有的一切现象,「非相」是指性空的本质。修行者若能不执著“空、有”两边,就能契入中道实相,见到本来面目。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指此行者,已不再执著我执、法执、空执,也叫做三空,就是我空、法空、空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心执取我相、法相,即执著于“有”;若心执取非法相,即执著“空”。不论执著“有”,还是执著“空”。只要内心有所执著,便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存在,如果“我”不成立,还会有执著吗?六、总结离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所以,不应执取“有”,不应执取“空”,两边都不可执著,即契入中道义。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如来说法的目的,是让执迷的众生,究竟解脱自在。故以竹筏,是用来渡河的交通工具,来譬喻一切法。佛所说之法,是让众生乘此法船,渡生死之河,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渡河须借舟,上岸不用舟;有病才吃药,病愈何须药。此处「法」和「非法」有三个层次:第一种解释,法指「善法」,非法指「恶法」,善恶皆不可以执取,如六祖所说「善恶都莫思量」。
第二种解释,法指「佛法」,非法指「不是佛法」,佛法都不可以执著,何况不是佛法,如经雲:「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三种解释,法指「有」,非法指「空」,有尚且不执著,何况是空。如前文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什么时候能离相无住,就在那此刻「一念生净信」。
行持:龙树菩萨曾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心是学佛的入门,甚至是我们修道行善的动力。它能帮助我们长养种种的善根功德,但它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唯有智慧的修学,才能获得身心清净,与真理实相相应。 我们从不信、迷信、浅信、深信、实信,唯有深入法义,理解一分,信心自然增长一分;理解十分,才是真实的信心。
有信解,方能真正的實修:水到渠成,便能親證實相般若。
故奉勸諸位,信心要時時培養,日日增長,若是有疑必不可錯過,直到破疑為止,方可罷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