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堵则帝国衰?纳赛尔扼住苏伊士运河,打开了英法衰落的闸门

运河堵则帝国衰?纳赛尔扼住苏伊士运河,打开了英法衰落的闸门

00:00
10:01

苏伊士运河,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亚洲与欧非两洲往来的主要通道,世界上最重要也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2021年3月23日,中国台湾航运公司长荣海运旗下的集装箱货轮“长赐”号再从深圳市盐田港市往荷兰路特丹港的途中,因在河口南端6海里处突如其来的强阵风袭击,导致这艘长400米,宽59米,排水量达22.4万吨的世界最大远洋船之一全身偏离航道并搁浅。

由于这艘体型巨大的轮船几乎是横在苏伊士运河,导致南来北往的船只全部被拥堵,甚至还差点儿发生撞击事故。

事件发生后,尽管埃及方面迅速出动,采用牵引船牵引,挖沙船挖掘河道等方式疏浚河道,但都微乎其微。

因为全长约193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承担着全球约12%的贸易、8%的液化天然气以及每天约100万桶原油的运输量,所以全身牢牢“嵌入”河岸的“长赐”号,将影响航道通行数日。而苏伊士运河作为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这一意外状况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国际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蝴蝶效应。

毕竟,苏伊士运河虽短,但历史却相当的源远流长;苏伊士运河虽小,但却有着扭转乾坤、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能量。

对此,英法两国早已泣不成声。因为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英法两国殖民帝国的彻底没落,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才让这两个大国一夜回到解放前,并再也没有了上蹿下跳且耀武扬威的可能。

而埋葬两大殖民帝国的人,名叫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事件的导火索,是美英出尔反尔的一笔贷款。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让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更打破了西方列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从此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而埃及也摩拳擦掌,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军官团领导人纳赛尔陆军中校发动埃及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点燃了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星星之火。

革命成功后的纳赛尔踌躇满志,不仅有重整埃及军备,带领阿拉伯世界死磕以色列,捍卫巴勒斯坦利益的雄心,更有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解决工业用电和社会改革问题的经济需求。

为此,纳赛尔要求美英两国和世界银行提供资金。美国本来有意帮忙,但看到埃及在1954年9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通商协定,在1955年10月和叙利亚建立联合军事司令部,深感盟友以色列利益受损的美国态度逐渐消极。

而从1954年开始从埃及撤军的英国也心有不甘,在1956年7月中旬美国决定终止对阿斯旺水坝的贷款之后,英国也紧随其后,埃及瞬间陷入困境。

虽然苏联一再表示愿意贷款,但纳赛尔出于不结盟的考虑并未接受,而是在7月26日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依靠运河的过路费为阿斯旺水坝募集资金。

纳赛尔的操作,深深挑战了英法的底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殖民帝国,英法两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开拓了面积空前广阔的殖民地,英国更是成为日不落帝国。而英法之所以对苏伊士运河乃至埃及如此重视甚至大打出手,就是因为苏伊士运河扼守亚欧通道,一旦被对方切断就意味着必须绕行好望角,这个不仅耽误行程更耽误心情。

而当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完全驱逐,不仅严重损害了英法的经济利益,更让它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因为一旦埃及转投苏联的怀抱,切断苏伊士运河,尤其阻断石油航线,那么当年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交通的噩梦就将重现,虽然二战后英法在东方的殖民地基本丢得七七八八,但毕竟还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且更重要的是,彼时的埃及只是一个地区强国,英法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埃及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是对英法的极大挑衅,是对英法地位的极其不尊重,是真正的叔可忍婶不可忍。

所以当纳赛尔走出了国有化苏伊士运河的一步后,英法很快上蹿下跳,并发誓要武力报复。

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英法先是对埃及进行威胁和制裁,冻结了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

而后英法美三国大肆叫嚣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提交安理会讨论。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煽动几百名外籍职员离职,但埃及领航员成功保证了航运畅通。

在纳赛尔始终不上道的情况下,英法决定上演全武行。不过为了保证打击效果,英法拉上了阿拉伯世界的宿敌以色列,并约定由以色列在前打头阵,英法联军随后就到。为了表达对以色列炮灰精神的感谢,英法特意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援助。

金钱的力量是巨大的,以色列很快就在10月29日于西奈半岛和埃及军队接上了火。而在以埃两国打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英法在10月30日下午6点,向埃及和以色列下达了最后通牒,内容包括:

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

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军撤至运河东10英里处;

埃以政府同意英法联军暂时占领富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作为隔离埃以军队以及保障一切国家船舶根据国际法在运河航行的保障。

收到最后通牒,以色列很快回复同意,毕竟英法和自己穿一条内裤。而纳赛尔则在30日深夜拒绝通牒,并在31日上午6点命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并将此前在西奈半岛严阵以待的军队撤回苏伊士运河和开罗。

纳赛尔的姿态,大有“你算哪根葱”的不屑,就差“你过来啊”的怒吼。

而再度被无视的英法两国更加出离愤怒,誓要用行动表示“我们不仅是葱,更是会让埃及流泪的洋葱”。

10月31日晚7点,英法联军轰炸埃及机场,揭开了武装侵略埃及的序幕,在英法联军海陆空三军的猛烈进攻以及以色列的配合下,埃及很快不支,节节败退,但损失惨重的埃军仍然坚决抵抗。

埃及的反侵略斗争,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多个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并对英法实施石油禁运,高歌猛进的英法联军在道义上极其被动。

而更尴尬的是,昔日和英法沆瀣一气的美国竟然反水了。

11月1日,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抛出立即停战的提案,随后被高票通过;

11月5日,刚刚从波匈事件中抽身的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侵略,并同样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决心以暴制暴,使用武力恢复和平。

这一吓可见不得,英法联军当时就hold不住了,而美国作为以色列的坚定靠山此时态度也极其“中立”,也就是暧昧,这让英法更是体会到了西伯利亚的冰凉。于是仅仅开战一周,英法联军就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在12月22日全部撤走。

随后,以色列也在1957年3月8日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了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巨大胜利,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苏伊士运河危机,虽然时间很短,但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首先,埃及虽败犹荣。

虽然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损兵折将,甚至在多个战场一败涂地,但终于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从此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同石油、旅游、侨汇一起,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而经历了这次恶战,作为败军之将的埃及收获了阿拉伯世界的尊敬,埃及一度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在中东有了更强大的号召力。

其次,苏联收益颇丰。

苏联的“路见不平一声吼”,除直接吓退了英法,更以反帝反殖民的姿态,成为中东民族主义者的靠山,在这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打开了局面;不仅如此,苏联还通过帮助埃及的方式,在苏伊士运河这个咽喉之地有了影响力,对资本主义阵营同样是一个巨大威胁。

再次,美国无本万利。

没有英法的陨落,就没有美国的真正崛起。所以当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一败涂地,进而彻底失去主动权的情况下,美国顺势而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与此同时,通过背弃以色列支持埃及,美国也获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好感,为接下来美元石油霸权等的谋篇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英法人仰马翻。

战场上的高歌猛进,是英法联军最后的回光返照,从此殖民帝国时代一去不返,广大殖民地纷纷独立,属于英法的时代彻底结束,不得不接受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边缘化的尴尬命运。

战后的英法,为了应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严重威胁,选择了放下宿怨,抱团取暖,由法国和德国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稳步推进,最终诞生了实力强大的欧盟。

而英国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在经历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洗礼”后,也终于认清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残酷现实,从此作为美国祖宗的英国顺势跪在美国的牛仔裤下,并为了美国的利益前赴后继。

而以色列,则继续在美国似是而非的支持下,在中东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可以说,一次苏伊士运河的危机,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不知这一次运河危机,会引发哪个大国从神坛跌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