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6年级,184斤”,肥胖儿童涌入暑期减重门诊

“小虎6年级,184斤”,肥胖儿童涌入暑期减重门诊

00:00
08:57

184斤的小虎,连走路都费劲;刘语200斤时,脑子总是“糊糊”的,怎么也睡不醒。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有不良影响,并可持续至成年,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正不断走高。

当拿着学校“超重”“肥胖”的体检报告,担忧近在眼前的体育考试,很多家长才幡然醒悟,领着孩子冲向医院,开始了全家人“禁嘴”“陪练”的减肥战斗。

减重门诊,日挂号量过百

6年级的小虎,身高179厘米,体重184斤。由于“块头”太大,小虎在班上常被同学嘲笑,体育测试时,同学们能轻松做出的动作,小虎做得很费劲。不光如此,小虎就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暑假来临,“小胖墩”们的减肥计划也开始了。

“我们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都开设了减重门诊。暑假是高峰期,平时内分泌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二三十个,现在一百二三十,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来个增加到了二十来个。”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内分泌专家闫洁告诉记者。

在二楼的营养科门诊,沿着墙壁放置了四台人体成分检测仪、若干食物模型展示橱窗、还有小胖墩家长送来的锦旗。有的小胖墩会直奔橱窗前,指着里面的肉类宣告“我喜欢!”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 3.6%,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 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 0.2%。

肥胖不单关乎审美,更关乎健康。肥胖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肉发育和认知发展,也对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小胖墩’几乎都有脂肪肝和高尿酸的问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见。肥胖也让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为肺部脂肪堆积影响呼吸循环、心脏循环,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很多孩子还容易犯困。”闫洁说。

200斤的刘语用初三暑假减了肥。减肥之前,他觉得怎么睡都不清醒,脑子里总是糊糊的,因为体重问题,性格有些自闭,走在路上见到熟人也不想打招呼。瘦下来后不容易犯困了,与人交往时外向了许多。

对“小胖墩”问题的重视,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食品评估中心,有关医院、学会、协会等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要求各单位参照使用。

7月12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北京两家三甲公立儿科医院均设立了减重门诊,暑假一到,这些门诊便进入高峰期。不过,对家长而言,减重最直接的驱动力还是成绩——闫洁观察到,来门诊的四五六年级孩子最多,因为涉及体育考试,“其实从我们专业角度看,孩子减重没有所谓黄金期,要始终贯穿在生活中。”

肥胖的根源:从基因到习惯

“小胖墩”是如何养成的?

刘语告诉记者,父母体型也胖,从小家中的饮食习惯便好肉类、高油盐。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中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肥胖遗传的比例很高,有研究表明,父母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在七八成,父母一方肥胖,孩子有近一半的几率肥胖。”闫洁介绍。这种“遗传”可以理解为肠道菌群的结构,菌群的种类不仅影响大脑对于食物的判断和偏好,还影响脑神经发育,而饮食模式又影响到肠道菌群……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由此与身体内环境联系在一起。

想喂养出良好的肠道菌群,需要遵循“膳食宝塔”,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蔬果、肉蛋、油盐等五类,其中学龄前儿童每天至少要摄入300克的蔬菜和300克鲜奶类制品,是五类食物中质量最大的部分。但在生活中,“小胖墩”往往偏好肉类、零食,对蔬菜兴趣缺缺。

在医生看来,儿童不均衡的饮食偏好往往是养育过程中形成的。由于蔬菜需要咀嚼,幼童从小会拒绝蔬菜,在添加辅食时碰到孩子吐菜,家长一般会将蔬菜打成糊或者弄得更碎,导致孩子难以适应蔬菜,长大后更加抗拒蔬菜的口感,只爱吃肉喝奶,菌群记忆就如此形成。正确的方式是在孩子最初吐掉蔬菜后,下次喂养继续添加,慢慢孩子就会习惯。

对于“大孩子”,培养吃蔬菜的习惯需要下更多功夫。该院近期举行的减重夏令营中,医生们通过科普、带孩子参与植物种植等方式,吸引“小胖墩”们接受蔬菜。

孩子减肥,全家“陪跑”

与成人减肥不同的是,孩子减肥,大多离不开全家“陪跑”。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家长要戒掉吃零食的习惯;想让孩子减油少盐,家长大抵也要向炸鸡薯条大鱼大肉的日子说拜拜,并努力喜欢上蔬菜……

在此期间,家长——尤其是负责做饭的家长,其养育观念是否科学尤为重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减重专病门诊虽然迎来暑期高峰,普通营养科门诊却是“小瘦子”多于“小胖墩”。比起孩子胖得圆滚滚,孩子少吃了几口,更能引发家长的担心。在门诊,我们看到有瘦瘦的小男孩BMI及其他指标正常,家长听到医生的结论,仍然不放心,认为孩子吃太少了。

“甭管他胖了瘦了,爷爷奶奶只要一段时间没见孙子,准要说瘦了,然后就开始给他催肥。”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吐槽,她的儿子目前134厘米、80斤,BMI显示偏胖,学校建议减肥。暑假开始后,儿子上爷爷奶奶家住了十天,回来后整个人又胖了一圈。有时候小孩一两顿不想吃,在家就由得他去,但奶奶在时会千方百计让他吃,还喜欢喂他汤泡饭。

“每次在门诊,碰到这样的观念冲突,我们会在复诊时把做饭的家长叫过来,拿着孩子化验的指标给他看,‘孙子都这样啦,再疼孩子也不能那么喂’,让他意识到肥胖的严重性。尤其是家里有肥胖糖尿病病史的,提醒家长孩子有这个基因,更需要重视。”闫洁说,由于正处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减重不能依赖“节食”,家长采取健康的饮食结构十分重要。

减肥要一起,运动也要一起。陈女士属于“不忍心给儿子节食”的类型,没有控制饮食,但会和孩子一起跑步、骑车、跳绳,并给孩子报了运动课程……从爷爷奶奶家领回来“小胖子”后,她又要重启亲子减肥计划。

等到孩子年纪再大一点,说不定会成为长辈管理体重的契机。减肥成功后,为了维持体重,刘语增加了运动量,调整了饮食结构,父母也跟着他开始低油盐饮食,增加锻炼,减了十来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