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危机与重构》:“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延续150年之久?

历史丨《危机与重构》:“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延续150年之久?

00:00
32:11
“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延续150年之久?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唐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但是随着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逐渐进入了藩镇林立的中晚唐时代。但极易被忽略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顽强地延续了150年之久,比一向被认为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为什么?这本《危机与重构》,就旨在通过系统考查唐朝中后期的藩镇,探究安史之乱后,大唐如何重树中央权威,延续统治。


一、安史之乱后,唐庭面临哪些危机?


让大唐由盛转衰的最大危机毫无疑问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已经形成了东西两大军事集团。安禄山身兼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是东部军团领袖;而哥舒翰统领河西、陇右两镇,是西部军团首脑。安史之乱表面上看是一场东部军团发起的叛乱,但实质上是一场由边境藩镇权力过度集中所引发的大军团危机。“安史之乱”的爆发就像一个导火索,还引发了后续一系列危机:


第一波危机是玄宗与肃宗间的中枢矛盾。唐玄宗在安史叛乱发生后,眼看长安即将沦陷,带领太子仓皇西逃,途中父子俩分道扬镳,玄宗西奔进入四川,太子则北上灵武,在朔方军的支持下称帝。天有二日,玄宗与肃宗间自然矛盾不断。


第二波危机来源于新兴的地方军将。乱世出英雄,在抵御安史叛军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实力派地方军将。他们虽然大都曾对抵御叛军南下起到过关键作用,但部队自己招募,粮草自己筹集,大有成长为地方军阀之势,备受猜忌。


第三波危机来源于西部的异族。唐庭为平叛,把西部边军大量东调,周边少数民族趁唐庭边防空虚,不断侵占其西部领土。到了安史之乱结束时,吐蕃甚至已经将双方对峙前线推进到了陕西凤翔一带,对关中地区造成了严重威胁。


“安史之乱”本身,以及与由其引发的上述危机交织在一起,沉重打击了大唐帝国的生存和权威。


2.       唐朝中央如何化解这些危机?


1.用藩镇打藩镇,平定安史之乱。


安禄山带领东部军团叛乱,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西部军团进行抵御。但因为准备不足、指挥失误等原因,西部军团节节败退。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和长安。玄宗带领太子及部分亲信仓皇西逃。期间,玄宗父子分道扬镳,玄宗西奔入蜀,太子北上灵武,并在朔方军的支持下登基称帝,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此后,肃宗一边依靠朔方、安西、北庭等忠于唐庭的边境军团与叛军周旋,另一边为了遏制叛军势力扩散,在战争前线新设了大量藩镇。玄宗和肃宗时期这种“用藩镇打藩镇”的策略,导致原先只在边境地区存在的藩镇,开始向全国蔓延。同时,肃宗还决定借回纥军队平叛。后来,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大唐顺利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是,没等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玄宗和肃宗就相继去世。


接着继位的是唐代宗李豫。他登基不久,就指挥藩镇军队联合回纥,彻底消灭了史朝义,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叛乱的平息并不彻底,乱后的河北地区仍由安史旧将占领,只不过在名义上服从中央罢了。安史之乱后,帝国北方几乎全由乱前的边境军团势力占领。不同的是,无论是来自叛军方面的东部军团,还是阻击叛军的西部军团,都被分割为更多的小型藩镇,实力大为削弱。


2.削弱强势藩镇,重树中央权威。


代宗之后,唐德宗李适继位。鉴于吐蕃势微,德宗着手削藩。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拒其子袭位,于是,成德联合淄青、魏博、襄阳,爆发了所谓的“四镇之乱”。开战初期战果辉煌,但德宗在分配战果时没有充分满足服从中央的藩镇的利益。于是,原本听话的部分藩镇干脆也造反了。期间,被派去支援的泾原军队途经长安时,由于赏赐不足,还发生了所谓的“泾原之变”,攻占长安,德宗趁乱逃至“奉天”。为平息战争,唐德宗发布了“罪己诏”,声称削藩都是自己的错,承诺除了占领长安并称帝的朱泚,既往不咎。藩镇并没有消灭大唐的实力和打算,相继归顺。德宗经此一役,发现削藩急不得,执政后期一门心思地敛财整军,为子孙积攒家底。


德宗死后,唐顺宗李诵继位,但顺宗身体不好,属于一个过渡性人物,自己只当了八个多月皇帝,就将皇位传给了唐宪宗李纯。


宪宗继承了爷爷德宗的积累后,又开始强势削藩。宪宗即位后的前三年,主要是整治那些势力弱小却不听话的小藩镇,很快按预期平定,信心大增。不久后,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继承人年幼,将士们拥立兵马使田弘正掌权。田弘正干脆力排众议,带领魏博归降朝廷了。此后不久,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也死了,他儿子吴元济请求继承,宪宗不答应,淮西就反了。宪宗派名将李愬前去平叛,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消息传开后,淮西各州相继归降。淮西平定后,成德、幽州等藩镇恐惧不安,纷纷上表请求归顺。唯有淄青独力顽抗,但很快也被打败。


到公元818年,大唐终于基本解决了边境藩镇带来的大军团危机,史称“元和中兴”。此后,各地藩镇虽然也屡有叛乱,但朝叛冲突再也没有像安史之乱时期那样剧烈,藩镇的空间版图基本稳定下来。


3.分区域化解藩镇危机。


前面,我们从时间维度简单梳理了一下唐朝化解藩镇危机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朝廷在处理各地藩镇问题时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各地区的特殊性,在处理顺序和方式上各有讲究。


关中地区是中央所在地,必须优先解决。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机攻占了关中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关中地区直接面临异族威胁。为了保障首都安全,朝廷陆续在关中西部和北部设立了八个藩镇。控制这些藩镇的,初期主要是原先边境上的朔方军、四镇北庭军和幽州军,始终不被信任。到了德宗时代,朝廷开始通过撤换官员、削减军队、分割地盘等方式,系统削弱这三大派系的实力,并同步培养起一支中央直属的神策军,关中地区的藩镇问题被最先解决。


江淮地区是朝廷主要收入来源,必须重点解决。唐德宗时期,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频发,为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唐德宗在江淮地区设立一个强势藩镇——镇海军。不过,强大的江淮藩镇对帝国而言并不安全,德宗在削藩战争结束后,马上就把镇海军的地盘一分为三。到了唐宪宗的时候,朝廷又在当地实行了军事、政治、财政改革,强化其经济职能,弱化其军事力量,牢牢掌握了江淮地区。


河南地区是江淮财富运往关中的必经之路,也必须完全掌控。德宗在制裁完关中藩镇,以及宪宗在制裁完南方藩镇后,都选择了继续向河南藩镇开刀。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的淮西与淄青都属于河南地区的强势藩镇。经历过德宗和宪宗时代的削藩战争,中央通过分割淮西、淄青等强势藩镇,新建小型藩镇的方式,实现了对河南地区的完全掌控。


河北地区是朝廷最后啃的硬骨头。安史之乱后,河北依旧由安史叛军降将控制。唐廷曾多次对河北藩镇进行打击,但成效不佳。同时,发现河北的藩镇只想割据自保,且能为朝廷减轻不少边防压力。所以,中央越来越倾向于战略性放弃河北。最终,中央和河北的关系在唐武宗时代以“河朔旧事”的规则比较清晰地确定下来,即河北藩镇承认中央的统治地位,中央不再干预藩镇的内部事务。


总之,安史之乱虽然打破了盛唐的繁华,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拉开了唐朝解决藩镇危机的序幕。此后,唐朝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代,通过重构藩镇的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成功构建起一个以关中为政治中心,以江淮为财赋来源,以河南为运路保障的地域格局,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危机,使得唐朝得以继续延续下去。后来黄巢之乱爆发后,江淮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之河南地区运路断绝,大唐才最终土崩瓦解。


书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作者:李碧妍

撰稿人:田晋文

编辑:枫窗 佳音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劝劝 曾馨仪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把凳子jayden

    历史永远在告诉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

  • jinjiantie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重构,以恢复秩序和中央集权。正如昨晚听的《梦回唐朝》这首歌所表达的,它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也是对唐朝由盛转衰历史转折的深刻反思。安史之乱不仅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导致了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和藩镇割据的加剧。战争期间,唐朝为了激励将领和安抚叛军,增设了新的藩镇,战后这些藩镇成为中央政府处理的主要问题。尽管遭受重创,唐朝通过政治重构和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如确保江淮地区的稳定和运河运输的安全,维持了国家的基本稳定和中央政府的运作,从而延续了150年之久。此外,唐朝还通过调整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和职责,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藩镇的扩张,维持了中央的权威👍

  • 动静等观YL

    李愬l#sùr#雪夜入蔡州,不是李朔

  • 农民不会种地

    关中本位,到中央本位,大一统帝国的极限在玄宗朝达到顶峰,但是绝对的皇帝集权和统一的大帝国的维持是有结构性矛盾的或者有内在的张力,这要求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结构要进行调整。这恰巧是在动乱中被迫调整开始的,经历半个世纪逐渐定型,然后延续半个多世纪,最后大唐镇在王朝周期率中缓慢死亡。某种程度藩镇是良性毒瘤,它的存在有对外维持帝国运转更灵活的的分权模式的诉求。

  • 1309461nweh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無問乄

    李世民开了个好头,他的继任者们当政都有叛乱,安史之乱后,很多地方都是接班的,子承父业继任地方大官

    听友444425695 回复 @無問乄: 这是最正确的大实话

  • 硬派老生_龙哥

    👍

  • 硬派老生_龙哥

    👍

  • 微热xxx

    回纥?回鹘?

  • 勤奋者健强

    本来用于防外敌的节度使军队一旦把枪口对内,中央政府的内忧就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