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忍有三种,一是生忍,又名“众生忍”。对于众生的轻贱凌辱,都能忍受。第十六分佛陀提到,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能消除堕入恶道的罪业。所以在我们初发菩提心,以“众生忍”为修持的功课,逢人轻贱,护于口,忍于心,以感恩他人为其“消业”,入圣人行,必得无上果。
4-有我即生我见,由我见妄起我爱执著,于菩萨行道,如胶着手,无法攀进上升,所以佛陀于《金刚经》中,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述无我无法实相的重要。权教菩萨,依事相修六度时,如果不能解佛所说的“无住”妙理,就像此分的宝施菩萨,无法得成于忍。
3-在第十四分,佛陀以己身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因无我等四相,心不嗔恨……又云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菩萨为利益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十四分以佛陀明真空妙理,远离我等四相,行利益众生事。《圆觉经》: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此爱涅槃,而憎生死,即未离妄想执著,反为其害,名之为贼);其家则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2-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我们称菩萨为“菩萨摩诃萨”,摩诃名大,见一切人,不论善恶,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生爱憎邪念,就如经文所言:“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分以宝施菩萨和得忍菩萨所得的功德作校量,两者都是菩萨,不同的是,宝施菩萨是在凡夫位者,只是依文解义的知解,未真正证得一切法空,所以行布施时,心未离相,仍旧循着有生有灭的漏习,如此著相行施,功德即成有漏之福德。
2-二、菩萨所怍不贪福德《金刚经》的前二十六分都在剖解“真空”之理,要发无上菩提心者,须知世出染净圣凡,乃至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当体全空,并没有个“实我”的存在。菩萨若能会得“空不住空”,“我无我法”,二者皆能忍可(即真正印可我法二执皆空,得无住智慧,谓忍可)。
1-【讲话】前文说过真实的菩萨,要通达无我法(见十八分),又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见二十五分),此我无我法,甚深难明,因此以菩萨行业布施,以显般若之理。此分的校量功德,不是与凡夫布施的功德作比较,而是菩萨与菩萨修行阶次不同的较量。菩萨能能知一切法无我,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以此住心无住的内证,广兴佛事,度无人之众生,得无我之佛果。一、无我无法证无生忍
1-【一、无我无法证无生忍】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宝施之菩萨,为有得心,心量有限的功德,是无法与得忍的菩萨相比的。因为得忍的菩萨,已忍可一切法无我,无为心遍及三干恒河沙界,心体无滞,来去自由,不行小道,能弘市三宝功德,无有边畔。《六祖坛经般若品》: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里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