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0日午夜,开国上将陈锡联于北京病逝,享年85岁,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如此噩耗只能用“突然”二字形容。之所以笔者会这样说,除了老将军病逝前从未出现严重的病情,还有一件事能从侧面说明他的人老心未老。在他病逝前2个多月,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消息传来,陈锡联一度怒不可遏,在他口中,涉及主权的事件绝不能手软。5月8日,就在得知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老人家不禁涕泪交加,随即在餐桌上挥着拳头发出了一声怒吼。“虽然我老了,我还可以上战场!”历史赋予陈锡联身为军人的责任感,直至85岁高龄依旧在他的内心迸发着,在身边人的回忆中,当时的他一直都在关注着南联盟的局势以及美国对我国的道歉、实际行动。如此看来,老将军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还很是意气风发,事实上,他当时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眼看身体情况尚不如自己的老友们,很多都能达到90岁左右的高龄,陈锡联自认自己活过90岁是不成问题的,如此期许的真实原因便是,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这也是晚年之际,他常常看着地球仪描绘梦想的原因。大家看到这也就会明白,无论从年龄还是梦想等角度来看,老将军病逝于85岁还是充满遗憾色彩的,而如果我们回看他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的70年历程,这部厚重的“书”的确配得上“传奇”二字。与很多喜欢在晚年留下回忆录的名人不同,陈锡联毕生都不曾写过自传式文字,对此,他也曾做出过解释。“红军时期,和我一块儿打天下的有2000多人,解放时,剩下十几个人,现在就我一个人,我有什么好说的。”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吗?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一位被毛主席惯称“司令”的将军,被邓公赞许“心胸开阔,肚量大”的将军,即便他不曾留下只言片语,也值得后人频频回看,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人生养料。还记得1937年“夜袭阳明堡”这一战斗奇迹吗?是陈锡联在22岁时缔造的,至今还是我军军事教材中的典范以及后人常常提及的军事话题。就在攻打阳明堡前夕,刘伯承和陈锡联坐在阎锡山的小火车上,一路上,刘伯承用心地教陈锡联如何处置军情,如何灵活运用战术打败日本人,以及防毒气、防空袭的方法,分手之际,他最后给陈锡联下达了一项指示。“抓住敌情,请示后打行,不请示打也行。”当年的陈锡联恰恰是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打了胜仗,也有力地促进了晋北战局的暂时稳定,此后多年,他每每提及此事都会认真总结宝贵经验。“这一仗给了我独立作战的经验。以后我又独立指挥了若干战役,基本上以胜仗告捷。我的经验是战前侦察要清楚清楚再清楚,部署要周密周密再周密,打起来了,要勇敢勇敢再勇敢。我一直牢记刘师长的话:‘五行(时间、敌情、地形、兵力、任务)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所以说,世人常说陈锡联是个“特能打仗,打仗不要命”的威猛将军,殊不知,他的传奇恰恰是从粗中有细得来,战时善于摸清敌情,平时善于深入群众。要说陈锡联在和平年代最为令人难忘的贡献,毛主席临终前将三军指挥权交给他算是一件,虽说这一安排曾让他深陷“陈锡联夺了叶剑英的军权”质疑中,他还是用自己的诚恳与实际行动最终将这些质疑统统打翻在地。此外,因为陈锡联随后亲赴唐山地区慰问抢险救灾部队,成功分散“四人帮”的注意力,最终促成华国锋、叶剑英等人顺利将其粉碎。回顾毛主席及邓公当年对陈锡联的评价就会发现,两位领导人对他为人忠厚这件事都给出了高度评价,就在他病逝后,众人回顾老将军的一生也对此深有感触。“他能团结意见相同的人,特别是善于团结意见不相同的人。善团结、维护团结、讲究团结是他一贯的领导作风和个人品格修养。他组织观念极强,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委屈个人消化!”可想而知,一路见证中国革命历程以及新中国举步维艰的发展历程,老将军的爱国之情注定是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85岁高龄发出“我还能上战场”的那句怒吼也绝非作秀,而是真情使然,传奇将军实至名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