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在我们所熟知的数字中,最小的自然数是0。阿拉伯数字有0到9这十个数字,但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并首次将0作为一个自然数。到了公元8世纪,印度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来阿拉伯人把印度数字传到欧洲,欧洲人觉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于是就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13世纪后也就是元代之后才传到中国。中国很早就使用十进制计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一到十的计数单位。也有空位思想,但还没有0这个数字。当时最小的数字是一。老子赋予“一”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我先朗读一遍: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这一章的开头是一个排比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用六句话来说明古来得到“一”的情况: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验,河谷得到“一”而满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能使天下正常、安宁。这里的“一”究竟是什么意思?河上公认为“一,无为,道之子也。”严遵认为:“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王弼认为“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因为“一”是数字的开始,所以可以指代万物的开始,“一”作为万物的开始,也就是《周易》第一卦乾卦“元亨利贞”的第一个字“元”。孔子《易传》解释“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资始”,万物靠它而开始。老子虽然没有提到“元”这个字,但老子说的“一”其实就是“元”的同义词。老子这里讲的“一”也可以看成就是“道”,因为“道”就是万物的总源头。“道”是第一位的,是纯一的,是混沌未分的整体,所以用“一”来代称“道”。天和地如果得“道”,就会清明和安宁;神灵如果得“道”,就会灵验;山川河谷如果得“道”,就会盈满;万物如果得“道”,就会茁壮成长;侯王——统治者如果得“道”,天下就祥和,就能当天下的首领。“贞”马王堆帛书本版本写作“正”,“正”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正常、祥和,一种是首领。
对一个人来说,“一”就是人的本性本心,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最本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人生三大根本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是谁?这些问题都是“一”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抓住了“一”,就找到了人生终极目标,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会快乐地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也就会美满、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每一个过程。请大家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找到生命的“一”了吗?“一”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接着老子从反面来说明如果不能守一会发生什么情况:“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致”马王堆帛书写的是“至”,可以理解为推而广之的意思,“其致之也”可以理解为把它推广开来说,天如果不能清明,恐怕将要破裂;地如果不能安宁,恐怕就要崩毁;神如果不能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河谷如果不能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如果不能生长,恐怕就要灭亡;侯王如果不能守正而贪恋高位,恐怕就要被颠覆。“贵高”是以高位为贵,意思是统治者贪恋高位。为什么天不能清明、地不能宁静、神灵不能灵验、河谷不能盈满、万物不能成长、侯王不能守正道还贪恋高位呢?追究一下原因,当然就是没有“得一”,没有按“道”来做。
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守“一”、怎样守“道”呢?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上以低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穀。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高贵的东西一定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尚的东西一定要以低下为基础。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既是教我们做人,也是教我们做事。从阴和阳这个角度来说,贵是阳,贱是阴。高是阳,下是阴。也就是说阳刚的东西一定要以阴柔为基础。你要想高高在上,那必须以下面为基础。就做人来说,要居下、退让、谦卑,就做事来说要从低处做起,慢慢地从下往上、从低往高发展。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侯王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可是总是谦卑地称呼自己是“孤”、“寡”、“不穀”,“孤”、“寡”本意是孤单、寡少的意思,这是自谦,说自己孤德、寡德,以此取得臣民的帮助和同情。“不穀”是不善的意思,也是谦虚的说法。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认为“不穀”是“仆”的合音,侯王自称“仆下”,是十分谦虚的。后来皇帝都这么谦称,比如称自己是“孤家”是“寡人”,后来就演变成一个成语叫“孤家寡人”。
帝王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孤家寡人”?“此非以贱为本邪?”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马王堆帛书本作:“此其贱之本与?”这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吧?这里的“低贱”就是指老百姓,老百姓处于最低的位子,但帝王要把他们作为国家的根本,这样国家才能安稳。“本固邦宁”,根本稳固了国家才安宁。“邦”就是国,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所以改“邦”为“国”。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君王自称孤家寡人,是一种姿态,也是时时提醒自己要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要关注百姓,时时把百姓放在心上。“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帝王越不自我称誉就越能赢得百姓的称誉。“至誉无誉”充满了辩证法,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至德无德,至美无美,至善无善……就是说最高的德、最高的美、最高的善其实都不需要刻意地表现出来,也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朴实无华而又真实不虚的。反过来,就不是至德、至美、至善。
最后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不要像宝玉那样华美,而要像石头那样粗糙朴实。“琭琭”形容玉的华美,“珞珞”形容石头的粗糙。这里老子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要求君主不要像宝玉,要像普通的石头,也就是不要追求外表的华美,而要追求内在的朴实。石头是用来打地基的,是居下的、坚实的,但用处却是巨大的,一座高楼大厦离不开基石;而美玉只是用来欣赏的、把玩的,虽外表华美但对建造高楼大厦来说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那么今天世人都在追求物质享受,我们怎么做才符合大道呢?请听下一讲。
对一个人来说,“一”就是人的本性本心,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最本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