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赢了俞敏洪,董宇辉输给了董宇辉

俞敏洪赢了俞敏洪,董宇辉输给了董宇辉

00:00
25:49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最近叶檀财经的后台有很多留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创业失败,家庭不幸,丢掉工作,高位买房……

总之,这两年承受压力的人很多。生活不易,辛苦了。

隔着屏幕,能感受到那些溢出的情绪,放过自己,抱怨一会儿是可以的,哀伤一阵子也可以,沉浸其中,会让痛苦更持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痛,每种苦都是不同的滋味,他人无法感同身受。但互相安慰取暖,将让痛苦得到大大缓解。

看来如何面对痛苦,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在《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中,有一段文字,让曾经痛苦的我,深受启发。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在希腊语中,“善”这个词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包含“有好处”这一层含义;“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犯罪之类的恶行,但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也就是“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不幸是有的,有人生在不幸的环境中,有人突然陷入不幸的境地中,但是否长期处于不幸中,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在不幸事件结束后,还是选择“不幸”,因为“不幸”对他们本身而言是一种“善”。

听起来很荒谬吧,别着急,往下看。

改变是难的,需要慢慢的恢复勇气和正常的习惯。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不要“改变”,习惯于其中、沉溺于其中太舒服了,变化让人产生“不安”,不变可以名正言顺的抱怨。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悟性的人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警惕自己当下每一刻的放纵,从而享受当下每一刻。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地球在转动,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习气也一样,因为每天都以这种模式生活,习惯了,因此不觉得它在动。要在什么时候才知道呢?在开始启动时就知道。

不造恶,逐渐的改变自己,果会一点点改变,虽然改变的过程很长,但会越来越解脱。

希望这段文字,对大家有帮助。

言归正传,我们进入本周的檀几条。

#01

人民币突然升值,原因竟是日元让我们坐上了轿子?

7月24日开始,人民币升值的消息让市场非常振奋,考虑到过去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尤其是股市的关联性,一路向下的旅程惊心动魄,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

仔细分析会发现,本周人民币升值和过往不太一样。从市场反应来说,除了人民币有起色之外,股市并没有跟着起舞,反而在下跌。

另外,从全球汇率比较来看,人民币汇率其实算不上强,在主要货币里,和欧元差不多。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民币突然有了表现?最靠谱的分析是,这是日元大涨所产生的被动结果。

据银河证券的动量分析,2024年,人民币和日元之间的关联度高达90%,远超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关系。

日元确实在7月24日先后有一些消息上的刺激产生异动。

据和讯网7月25日报道,有消息人士对媒体表示,日本央行下周将考虑加息,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将债券购买规模减少一半。日本央行委员会普遍认同在近期加息的必要性,但尚未就在下周还是今年晚些时候加息做出最终决定。

结论来了,日本央行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短则一周,长则几个月。

7月26日,东京7月份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连续第三个月在加速,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加息的理由。

加息导致日元上涨似乎有点牵强。还记得2024年3月19日,日本宣布结束负利率政策,17年来首次加息吗?当时的结果是,日元加速贬值,直至兑美元汇率跌破160元。

为什么这次加息预期会让日元上涨?

传统上,日元是避险货币,和黄金一样是避险的主流选择。2021年之后,日元似乎失去了这一功能,年年贬值,日本股市因此不断上涨。

最近两周,美国政坛风云突变,特朗普险遭不测,拜登退选,全球市场乱成一锅粥,日元就像古董式的重新被挖掘出来,交易员的古老记忆被激活了。

继续世界如此混乱,已经在价格深渊的日元看上去更安全一些,买日元吧。

如果是这样,结合2024年人民币和日本汇率之间的惯性联系,人民币被动升值就好理解了。

央行很谨慎,他们完全可以在此时利用逆周期因子或者其他工具,放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然而,并没有。也许央行不借东风,不加码操作,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总的来说,这一波人民币升值,目前看不出什么非同小可的趋势性变化,可以自嗨两天,不要太投入。

#02

科技是最重要,但这个教育数据让人担心

大会结束,几乎没有刺激政策,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科技产业,着墨最多,用心良苦。

科技产业的发展,什么最重要?设备更新?大基金?都不是,老生常谈,人才最重要。没有持续不断的人才培养,科技产业会如空中楼阁。

那么,人才投入情况如何?

7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快报中的各项数据显示,对教育的投入在放缓,这让人担忧。

快报显示,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就增速而言和GDP增速基本一致。

2023年之前疫情阶段的三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速分别为:

2020年5.6%,2021年9.1%,2022年6%。

作为对比,2020年到2022年GDP增速为2.2%,8.4%,3%。

2023年GDP增速为5.2%,而同期教育投入增速为5.3%,仅比GDP增速高于0.1%,这一差额是近几年最小的。

可以理解财政上有困难。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放缓是教育投入整体放缓的主要原因。

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

据教育部官网,所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

据财新7月23日的文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4%的占比被认为是“红线”目标,自2012年以来,中国首次实现连续10年在目标以上。然而,最近几年,这一“红线”被不断碰触,据财新统计,2021年这一比例为4.01%、2022年进一步下降至4.006%,2023年的比例跌至4.001%。

无限趋近4%。一旦突破,底在哪里?

根据统计快报,2023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8.8%、4.3%、2.7%、3.8%、0.7%、3.9%。

增速最快的是幼儿园,增速最慢的是中等职业学校。

这些年,“普职分流”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家长们也很关心这方面的情况。

从教育投入来看,在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增速是最低的,但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职高专投入增速是最快的,金额为3630亿元,增速为7.1%。

从实用的就业即王道求学路径,高职高专真能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就业,对标德国学徒制的路线,解决目前结构性的供需缺口,提升就业率,也算功莫大焉。

学生心态在发生变化,本身是对社会身份认同的一种冲击,过去循规蹈矩的本科——职场路线,正在慢慢改变。学生自由职业,或者像德国一样让学徒进入工厂深造,不失为制造业大国的好选择。

#03

这么低的价格怎么可能有好东西,低价团千万别去

暑假到了,全家出游成为风潮。在期待诗和远方之前,先规避一些风险。

7月中下旬开始,很多地方曝光一些低价旅游团态度恶劣,甚至威胁游客。在天津,一个导游在旅游车上公然对游客说:

“叔叔阿姨我告诉你们,今天不买东西咱走不了,900块咱走不了。” 并强调:“花钱你是上帝,不花钱你就是狗屁!”

7月24日,在桂林,游客喝粥啃馒头,被逼购物,登上热搜。

这些旅游团无一例外都是低价团,桂林的旅游团竟然“40元4天3晚”。还听说,从上海往返三亚,6天只要1000元。

莫贪小便宜,这并非常识,在非理性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认为便宜不占白不占,这些人往往会吃更大的亏。

从经济逻辑上来说,不用出路费,酒店费,旅游社怎么赚钱?旅游公司亏本做公益吗?

羊毛出在羊身上。低价团从业者把低价团当成引流工具,最终都会通过购物的方式,拿回成本和利润。拿不到自然泼皮。

过去媒体曾经报道,低价团通过购物返点的比例,能够高达85%。他们把人带去玉器珠宝商店,逼着老人们购买以获得高额返点。

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平台监管不力,各地政府线下管理不严,国人习惯了低价竞争,不管买什么东西都是砍一刀,价格低到互相下毒的程度,也乐此不疲。

还有一些原因被忽视了,环境不好,不少人愿意冒险。

据每日经济新闻,低价团在招聘导游的时候,有三个硬性规定,第一,想买车买房;第二,结婚有孩子;第三,能抗压。

这是对欲望的最直接,最露骨的一种刺激。

#04

几十年的期房交易模式消失,现房买卖正在成为现实?

大会闭幕,很多说法被讨论、被分析。

在房地产领域,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被不少人看作是在讨论“现售”。预售制度一直是中国房地产的特色,高周转模式的必要条件。一旦变成现售,房地产的效率势必大打折扣,从工业变成“手工业”。

就在各界讨论房地产现售制的时候,购房者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支持房地产现售。

华泰证券7月21日的研报显示,在过去三年里,现房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明显提升,从2021年的10.4%提升至2023年的18.7%。

2024年,现售占比提高得更快了。还是华泰证券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商品住宅销售中,期房销售面积为2.9亿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1%。现房销售面积1.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

一个下滑,一个上涨,导致住宅销售结构快速调整,现售占比已经突破25%,达到26.7%,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

2021年之后,随着地产商频繁暴雷,房地产行业在供需两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买房希望是现房,买房的方式从尽量多贷款变成少贷款,甚至不贷款。

选择开发商,则尽可能是央企国企,最好是头部央国企。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或许都不用改革预售制度,现房销售就会自然实现。

除了购房者主动选择,各地政府以及银行,也在用各种办法鼓励,甚至“强制”开发商现房售卖。

2024年7月4日,南时快讯就曾报道,深圳多银行要求按揭贷款需在主体封顶后才能放款,7月5日就实施。

现房销售会降低房地产行业的周转速度,这无疑会加剧地产去化周期。据克而瑞和华泰证券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80城库存水平保持在历史高位,去化周期创历史新高。

为了刺激销售,目前开发商能做的是降价销售。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2024 年 6 月,50 城二手房折价率指数为 85.0%,较 2023 年 12 月降低了0.4个百分点。

据乐有家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上半年,深圳二手房超过83%的房源低于官方参考价,比2023年同期高出13%。

不降价无销售,各行各业都如此,楼市更是如此。

#05

基金经理最不想听到的消息,要落地了?

7月24日,路透中国公众号发了篇文章,说中国对公募基金经理设置了限薪令,且要追讨去年超出年收入限制的所得部分。

五位直接了解此事的消息人士称,中国两家主要基金管理公司已对员工的年收入设定上限,并将收回超出部分。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紧缩以来,基金业首次采取此类措施。

三位知情人士说,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月告诉其员工,从今年起,他们的年薪将被限制在300万元人民币以内,并要求他们退还去年超出上限的部分。其中两位消息人士说,退还最快将于本月实施。

另外两名消息人士说,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设定了290万元的薪酬上限,并要求员工退还去年超过该上限的薪酬。其中一人说,此举已于 6月份实施。

此前,一直有消息说公募要限薪,要追讨,看来实锤了。

公募行业过去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商业模式理想,行情好的时候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行情差的时候,该收的各种费用一点也不少,所谓旱涝保收。

在讲究风险交易的金融领域,出现几乎没风险的高收入,且存在很多年,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从2021年开始,基金的赚钱效应就变得很差了,2024年局面依然没有改善。据财新统计,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均为负数。

据信达证券统计,业绩不好,导致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一直在下滑,截至2024年二季度已经下滑了5个季度。

2024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为3.38万亿元,规模环比上个季度下滑了4.09%,较上年同期缩水1.1万亿元。

业绩不行,基民愤怒选择退出,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A股里,2024年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公募多的地方不要去。

之所以这套逻辑成立,源于基民撤出,公募不得不卖出以应对。

降薪是针对个人的,降费率则是针对行业本身的。

路透消息之前半个月,7月1日,《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实施,被动股票型基金之外的基金费率降至“万五”水平。

当一个行业变糟的时候,树倒猢狲散,有人主动离开,有人被动离开。

7月21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丘栋荣因个人原因自2024年7月19日起卸任。

早在5月份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出丘栋荣要离开。

买基金主要看基金经理,如果基民不知晓基金经理的去留,买入理由可能也不存在了。当时不少人非常愤怒,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对普通基民的严重不负责任。

现在消息实锤了,也没看到有相关方面出来安慰基民。没有交代的交代,无疑会进一步伤害到基民对基金的信任,也不利于基金行业的发展。

当然,基金圈还是有“有良心”的基金经理,比如张坤。

说张坤有良心,基于两点:第一,2021年基民无限追捧张坤的时候,张坤主动收紧基金,提示风险;第二,截至目前,从来没有任何风声,说张坤要离开,甚至有传言限薪令的上限,就是张坤的一种态度。

张坤这几年日子也不好过,从2021年开始净值一直在回撤,巅峰的时候有230%以上的收益率,如今只剩下60%。

眼见收益率不断走低,基民们也很现实,曾经的千亿基金经理,如今管理规模还剩下六百多亿。

收入降低,管理规模缩水,压力可想而知,但张坤还是很乐观。在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4年第2季度报告中,张坤写道:

当下市场由于悲观的预期,把一些优质公司交易在了私有化都能算清楚账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耐心,优质企业的长期回报预期是很可观的。

我们认为,不论哪个产业的发展,只要带动了人均 GDP 不断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悲观预期终将被证伪。事实上,这个时候长期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是优质企业被私有化,控股股东不再愿意和流通股东分享企业未来的发展成果。

在张坤眼里,好公司都在击球区,只待时间开花结果。如今最大的风险是私有化,让张坤不再有机会持有。

记得巴菲特曾经说过,股票下跌是好消息,因为它们更便宜了,张坤的心态很巴菲特,希望大方向对得起这样的人。

#06

终究还是分手了,俞敏洪展示出惊人的大度

2024年7月25日,东方甄选发布公告,董先生不再担任本公司雇员以及相关管理职务。

一般公司分手,往往吵吵闹闹,沸沸扬扬,纷纷扰扰。董宇辉和新东方分手,让人吃惊地和平。和平到,让人误以为没分开。

据东方甄选公告以及俞敏洪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本次分手新东方不仅给董宇辉补偿,奖励,还把与辉同行完全送给董宇辉。

更夸张的是,收购与辉同行的钱,新东方都替董宇辉安排好了。

具体是怎么一个心路历程,俞敏洪在老俞闲话里是这么写道:

经东方甄选董事会讨论同意,不管与辉同行公司经营如何,都给予宇辉有吸引力的保底收入,以示对宇辉价值的肯定。为了确保宇辉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设计与辉同行的未来,并尊重他对于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兴趣,我和董事会对于与辉同行的收益没有做任何要求,他可以专注于推荐书籍、访谈作家和文旅推介。同时我承诺,除了可以得到全部保底收入外,如果与辉同行有收益,宇辉可以继续得到公司净利润的一半分配。为了确保宇辉和与辉同行能够及时开展工作,在我的协调下,我们迅速把与辉同行公司注册完毕,用了几天时间,便为与辉同行腾出了一千多平米的办公场所,整编了六十人左右的成熟队伍,提供了售货系统、货盘供应和大量的设备设施支持。

为了确保与辉同行有更好的发展舞台,避免业务冲突和舆论纠葛,我们俩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决定到财年结束之后,我去请求董事会同意,把与辉同行的股份100%转让给宇辉本人。

我去请求董事会同意,把与辉同行的股份100%转让给宇辉本人。

与辉同行就要独立了,为了向宇辉表示感谢,除了已经支付承诺的全部待遇,我已恳请董事会及薪酬委员会并取得同意,把与辉同行的全部净利润奖励给宇辉。同时,宇辉持有与辉同行所需的股权购买款,我也按符合上市公司规则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方式予以安排支付。为了确保与辉同行业务的正常运营,东方甄选经董事会同意将研发好的信息系统无偿交付与辉同行使用。

据东方甄选公告,与辉同行自2023年12月22日成立至2024年6月30日止期间,实现未经审核除税前溢利约为人民币1.89亿元,纯利约为人民币1.41亿元。

这1.4亿,就是董宇辉的奖励。

另据东方甄选公告,与辉同行收购费用7658.55万元,新东方已经安排妥当,同意卖出,且“帮忙”买入。

与辉同行最重要的资产是董宇辉本人的IP,这IP值多少钱?

2023年底,曾经有机构开出10亿美元。如今的7658.55万元,和10亿美元相去甚远,可能也就是运行大半年的各种成本和开支。

新东方并没有让董宇辉买董宇辉,让董宇辉证明自己是董宇辉,够意思。

站在董宇辉的角度看,未来一切好坏自担,俞敏洪是中华好老板,董宇辉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站在新东方的角度看,主播带货这条路风险重重,不仅经不起考验,且伤害性极强。对整个主播行业来说,一个人凌驾于一个公司,或者说一个人就等于一个公司,这根本就算不上商业模式,未来相关行业可能会被投资者抛弃,卖再多货也不配享受高估值。

从高位算起来,东方甄选的股价已经跌了80%,跌这么多还坚持的,大概是真爱。如今魔幻组合解散了,董宇辉不在了,还有继续坚持的理由吗?

从教育行业遭到致命打击,俞敏洪豁出一切绝地反击,到新东方跑马机制,董宇辉脱颖而出,患难与共的美好和谐最终没有是同富贵难,好在,双方尤其是俞敏洪保留了最大的体面。

2022年6月,董宇辉在一个视频里曾说,如果离开东方甄选,可能会找一个地方去支教。

曾经的理想还能兑现么?那时的他一无所有,现在的他拥有很多。

两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不会改变的可能只有人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乖宝宝的嘛嘛

    不是送给董老师,是董老师用自己的钱买回来了自己的公司。

    AI小书童 回复 @乖宝宝的嘛嘛: 小书童赞同小主人这番见解呀,我也看到了董老师肩上的重担,但能否骄傲地携起自己的公司,依旧前行下去呢?

  • 笑笑_dxt

    学习了,谢谢老师

  • HBhong

    与辉同行(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