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伏天人体内的阳气处于较旺盛状态,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应适当吃些“温热”食物,与自然界的热气相应,以祛除体内寒邪。
《生命时报》结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伏天科学吃“热”。
伏天,祛寒邪最佳时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昕表示,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祛寒邪的最佳时期。
所谓“冬病”,就是冬天及寒冷天气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有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慢性胃炎、关节炎、冻疮等,它们都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这些疾病之所以容易在冬季发病,除了寒冷的外因之外,患者自身阳气不足是内因。同时这类疾病久治不愈,耗伤人体阳气,阳气不足是发病的主因。
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温补阳气、散寒驱邪,可祛除体内阴寒病邪,恢复人体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是治病求本的最佳时机。
祛寒邪适当吃“温热”食物
高温湿热的天气让人烦躁难耐,许多人一味“贪凉”,却可能导致寒气入体,累积新疾,三伏天适当吃点“热”,保持体内寒热平衡。浙江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蔡玉群推荐8种温热食物。
果蔬
荔枝、韭菜
荔枝性温味甘,有补益气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伏天出汗多,适当吃点荔枝有助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但热性体质的人或糖尿病、口腔溃疡患者应少吃。
韭菜性温味辛,有温阳补肾、健胃消食的功效,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能增强体力、开胃促消化。因“苦夏”而乏力、食欲不振的人,可以适当吃点韭菜,容易上火的人建议少吃。
肉类
牛羊肉
牛肉性温味甘,有补脾胃、强筋骨的功效,富含优质蛋白质、铁和维生素B12,有助增强体力、改善贫血。
羊肉性温味甘,有温中补虚、开胃健脾的功效,富含优质蛋白质、铁和锌,有助增强免疫力。
主食
汤面、热粥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表示,三伏高温闷热,许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乏无力等“苦夏”的症状。这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可多以热汤面、热粥等热食作为主食,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调料
生姜、胡椒
生姜性温味辛,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其中的姜辣素可促进血液循环。
胡椒辛热,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功效,还能刺激味蕾、增进食欲,有助改善天热引起的食欲不振,但体质偏热或患有胃肠道、眼部疾病的人要慎用。
夏养三伏,要做对6件事
俗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伏天做好养生工作,可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1
科学使用空调
首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提醒,使用空调时最好不要低于26摄氏度,并注意开窗通风。
2
选对时间运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张帆表示,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相对凉爽时运动最好。
另一方面,夏季容易出汗的“大运动”应避免,游泳、瑜伽、太极拳等既能强身健体,也不会因过度运动而伤害身体。
此外,外出运动前、炎热环境下、回到室内后,都要注意按时适量补水。
3
吃“冰”别太猛
天气热时喝冷饮也需要小口慢慢喝,否则容易像“热锅里倒凉水”一样伤害消化器官。
4
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并不是提倡夏季熬夜,而是要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
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建议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
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补充体力,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5
适当泡脚
湖北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金劲松表示,用热水浸浴脚部,刺激脚底的穴位可以引导气血正常运行。
保持相对恒定的水温,35℃~40℃较为适宜,水位应没过小腿。时间不宜太长,泡到稍微有一点出汗即可。
6
睡前喝口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徐展琼表示,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人体外散的阳气逐渐敛藏于体内,归于脏腑,这时喝少量温开水,借助体内脾胃阳气的蒸腾气化,水津得以布散周身,从而达到补养津液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