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行还是觉悟不高?为何专业的天气预报,总是表现得很业余?

技术不行还是觉悟不高?为何专业的天气预报,总是表现得很业余?

00:00
05:24

经常看天气预报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我们的天气预报,似乎越来越不准了。

比如天气预报说,某地某日某时将有大到暴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说好的暴雨成了大雨,然后成了成了中雨,再然后成了阵雨,最后晴空万里。如果说一两次这样还情有可原,毕竟谁还没有个看走眼的时候呢?但如果总是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天气预报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玄学?天气预报者到底是讲科学还是讲感觉?

其实,这是对天气预报的一个误解,首先天气预报肯定是科学,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数值天气预报,以及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首先,天气预报的基础是气象站观测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等,它们反映了大气状态的基本情况。全国各地的气象站,包括人工地面气象站和自动地面气象站,每天都会定时观测并记录这些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并发往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其次,气象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照射大气中的水粒子,实现对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精准预测。我国已部署了200余部天气雷达,单部雷达的有效观测半径能达到200多公里,在中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无死角覆盖。再者,气象卫星通过每时每刻探测和预报大气变化情况,进行全天时和全天候观测,快速收集和处理数据信息,反馈给地面接收站,绘制图像,确定走向。我国已经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如“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这些卫星从太空搜集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数据。

最后,天气预报还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和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数值天气预报是通过计算机解出描述天气演变的方程组,“算”出未来天气;而预报人员则通过分析天气图、气象卫星资料等,结合积累的经验,做出未来3天至5天的具体天气预报。综上所述,天气预报的预测是一个综合多种技术和人工分析的过程,旨在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未来天气情况预测。

然而,即便是如此,我们的天气预报也依然频繁出现偏差,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了深深的欺骗。那么科学技术如此先进,为何天气预报却依然显得很随意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尽管早在商朝,我国就开始气象观测并记录,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我国于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而众所周知,天气预报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学科,这直接导致天气预报容易失真;

其次是大气运动远比想象得要复杂。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由于空气运动本就飘忽不定,再加上受地面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再加上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将这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拟运算中精准详尽的描述几乎不可能,也可以说我们还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

再次,预报还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卫星、雷达等的诞生相当于给用预报员安上了“千里眼”,但这些高科技的观测手段也有缺陷,做不到百分百观测到位;最后,公众容易产生幸存者偏差。一般而言,当天气预报准确时,我们习以为常。而当天气预报失真时,尤其是因天气预报失真导致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时,我们不免对天气预报耿耿于怀,这是天气预报在大家印象中总是不靠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天气预报真的不靠谱吗?当然不是,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24小时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已经突破80%。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66公里,这些数据与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相比,均处于前列或领先水平。诚然,我们的天气预报,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但相信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将会越来越科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