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的21名师生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和北京艺术中心参观,并参加“青春拍客秀”活动。许多同学手持相机等专业设备,边参观边拍摄记录,感悟运河中的红色文化。
本次活动也是2024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的一部分。据悉,“红色行”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主办,推出“觉醒年代”研学行、“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青春拍客秀”“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四个项目,通过红色历史我来学、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视频我来拍、红色展览我来看,引导高校学生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首都高校学生走进城市副中心文化地标
在大运河博物馆,跟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这条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千米,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的历史故事。驻足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前,同学们感受到大运河在滋养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塑造北京城市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城市,要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再建勋业。”讲解员说道。
走进北京艺术中心,同学们穿梭在各个剧场内,欣赏艺术品、巨幅京剧画作等,感受文化与艺术的滋养。“整个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源自通州古粮仓,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是一座‘文化粮仓’。”讲解员说道。
讲解员介绍,整座艺术中心包括1800座席歌剧院、1550座席音乐厅、1000座席戏剧场、500座席小剧场、650座席绿心露天剧场。讲解员介绍,2024年,北京艺术中心预计将提供300场演出,通过未来几年的发展,预计会达到一年600场演出。“不仅为周边地区,也会为整个北京和其他城市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对大运河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伟大。”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张留勋说道,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一直对大运河进行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对运河的保护起到进一步的作用。
“在大运河博物馆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大运河的知识,还学习到了大运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这些都是历史书以外的知识。”北京工商大学大三学生董逸鲲提到。
除参观外,这些同学还将参与到“青春拍客秀”活动中,通过拍摄视频、图片,用光与影记录红色文化。参观中,同学们也没有忘记这个任务,不时举起相机,或随手拍、或精心设计,将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
手持专业摄像设备的董逸鲲告诉记者,他主要以大运河的展品为主拍摄了一些视频,包括瓷器、历史展等等。打算回去后对视频进行混剪,以历史时间轴为顺序呈现大运河的展品,让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对于一些不方便来到这个博物馆的人,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这些展品。”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中国音乐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李先灵此次带领学生们参与到此次“红色行”之中。她表示,大运河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今年恰好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同学们通过走进大运河博物馆,来参观、来学习、来聆听、来感悟,正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李先灵表示,此次参观之后,会让大家去欣赏雷佳老师演唱的《运河谣》,从音乐的角度感悟这个作品对他们的指引作用。此外,将拍摄的作品尽快完善并提交。“希望我们同学尽可能多多参与。”
记者了解到,“青春拍客秀”——首都大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创意随手拍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由新京报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于2024年5月10日正式启动,面向首都高校全体青年学生,征集体现红色历史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强国故事和新中国重大成就等相关主题的短视频作品。此前,该活动已经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等地。活动中所拍摄的视频,将经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专家评审,优质视频将在全网进行展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