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守到快天明,雨渐停了才敢合眼

驻村干部守到快天明,雨渐停了才敢合眼

00:00
11:20

下了大半宿的雨,总算停了。一连数天的闷热消散。北京密云区大城子镇聂家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庞俊,走出村委会的屋外,长舒一口气。山村四面漆黑,只有村委会的灯亮着。他看了下手机,已经是凌晨三点了。

北京市气象台7月23日预计,7月24日午后至25日傍晚,北京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密云区气象台预计,7月24日17时至25日20时,密云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小时降雨量超过70毫米的强降水。

为应对强降雨天气,大城子镇政府派出77名包村干部,下沉到每个行政村,重点检查各村值守、险户转移、防汛物资的储备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并和属地村干部在7月24日晚上之前,完成险户66户135人转移工作。

7月25日9时25分,密云区气象台解除暴雨橙色预警,称影响密云区的降雨云团已减弱。这一夜,村里的降雨量不大,经过这场浇灌,庄稼变得更加鲜亮,安置点里的村民也准备返回家中。几乎一夜未眠的村干部们,短暂休息后,继续一天的工作。

雨前完成所有险户转移

处于京郊东部山区的大城子镇,林木覆盖率近90%,向来夏天较为凉爽,但近些时间人们却感到异常闷热。今年56岁的聂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柱说,哪怕在凌晨五点,人在河边走几分钟后,身上都会起一层黏糊糊的汗。

“天太闷热,就容易下大雨。”早在7月中旬,王立柱就和村干部们商讨防汛计划,他们根据村里地形,找出易发泥石流、山洪等灾害的区域。打算在气象台发布强降水天气预警信息时,提醒住在这些区域的险户转移到安全区域。

7月23日21时5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王立柱看到这个信息后,随即去村里险户家里走访,提醒他们做好转移准备。7月24日上午9时10分,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称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

“我们村里共有三个险户,是在7月24日上午转移的。他们恰好在城里都有房子,就都临时搬到城里住去了。”王立柱介绍,险户转移有多个选择,可以选择投亲靠友,也可以选择去大城子镇政府安排的转移安置点。

紧挨着镇政府的大城子学校,是镇政府所设立的转移安置点。据镇政府介绍,现在学生放暑假,大城子学校有足够的空间供被转移村民们居住,村民所用的食品是由镇政府供应。

大城子学校转移安置点里,多是下栅子行政村张家台自然村的村民。这个自然村是泥石流易发区。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在大雨来临前,整个张家台村都需要转移。7月24日下午4时,张家台村常住人口共40余人都完成了转移工作,有约20个村民选择去大城子学校转移安置点。村民都觉得转移安置点环境不错,因为房间里有空调、饮用水和每顿荤素搭配的套餐。

村干部通宵在村委会值班

北京市气象台7月24日9时10分发布消息称,预计7月24日17时至25日20时,本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小时降雨量超过70毫米的强降水。“我们要做好下午五点就要下雨的准备,所有事项,都得在五点前完成。”7月24日下午两点,王立柱对庞俊说。实际上,他们两个在午饭前,就把村里角角落落都检查了一遍。

从地图上看,聂家峪村是由两条山谷组成的,每条山谷里有一座自然村,东边的是蔡家峪自然村,西边的是聂家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又都被沟渠贯穿,还各有座塘坝。王立柱说,聂家峪村的防汛重点是塘坝,如果降水过多,需要安排人及时开闸泄洪,降低水位。为了保障工作万无一失,王立柱要求所有村干部都要留宿在村委会待命。

到了下午五点,聂家峪村没有雨滴落下,空气却显得更加闷热了。庞俊拿着卫星电话走出了屋外。根据大城子镇政府要求,每个行政村要在晚上之前拨打镇政府值班电话,以测试卫星电话通讯是否正常。“大城子镇聂家峪村卫星电话使用正常。”庞俊拨通号码,向镇政府值班人员报告了设备情况。他再走回屋里时,后背衣服已经被汗湿透了。

晚上八点,天上下起了雨。王立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盯着雨量计的液晶屏幕。液晶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降雨量数据。庞俊走出屋外,看地上的雨滴,“这雨越下越大了。”王立柱听到后,看了下雨量计数字,“我们得看后半夜的雨势,要一直这样下,得准备泄洪。”

到了晚上十点,村里民居的灯几乎都熄灭了。庞俊说,村里常住人口多半是老人,他们习惯早睡。王立柱一边盯着工作群信息,一边看着雨量计在逐渐走高的数据。他介绍,聂家峪村在十多年前曾经遭遇过洪灾,当时街道上就像喷泉一样,冲倒了不少庄稼还有房屋。后来,村集体在政府支持下重建了塘坝,并加固了河堤,此后聂家峪村再也没受过洪灾。但每到汛期,聂家峪村人心里的弦仍会绷起来。

“我们不仅是干部,还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中年人。所以,我们有义务保护好村子。”庞俊说。他凌晨一点出门时发现,雨势渐渐小了。等到凌晨三点,他发现雨停了,草丛里响起了一片昆虫的鸣叫声。雨后的夏夜凉爽起来,他伸了伸腰,说终于能睡着觉了。

汛期度过后继续发展乡村产业

7月25日凌晨五点,天空飘起毛毛细雨,聂家峪村主干道上已经有老人在散步了。80岁的张桂荣,却走到一处玉米田块前停下,蹲在地上拔草。她说,昨天的雨下得不错,把土壤都浇得松软了,这使得她拔草更省力了。约一个钟头后,来村里田地边上散步的老人多了起来,他们发现庄稼被雨水一浇,比以前更鲜亮了。

被转移安置到大城子学校的下栅子村村民张永旺,是在凌晨五六点钟起的床,发现窗外雨停后兴奋不已,他估计今天大概率可以回家了,而且他判定,经过这场雨田里头的蔬菜肯定比以前长得更好了。

“现在来看,这一场雨对村子来说是好的。”王立柱凌晨四点时候,在办公桌上打了个盹儿,但到七点,离开村委会去忙村里事务了。临走时瞄了下雨量计数据:13毫米。按照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到24.9毫米之间只能被判定为中雨。“下场中雨,能退暑气,还不影响村里的正常生产。”他说。

在王立柱看来,即使没有如天气预报预计的那样遭遇持续性强降水,但村干部们付出大量精力去防汛仍是有必要做的,“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人只有都平平安安的,才能有条件发展产业不是?”

他说,聂家峪村没有成规模的蔬菜粮食种植业,但村民几乎家家都种了一点儿蔬菜、玉米,供自己吃。2018年,村集体注册合作社,打造了养蜂产业,这几年特别受市场青睐,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约10万元。7月24日晚上八点多,雨越下越大,王立柱和庞俊打着雨伞,特意去蜂场查看蜂箱情况。蜂箱是防雨材质的,雨滴顺着箱子边沿流淌在地上。

“这些蜂子,是我们村的宝贝。下雨了,我不来看看,是真不放心。”王立柱说,聂家峪村和大多村庄一样,村庄老龄化空心化显著,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他认为,农户挣不到钱,大多是缺乏一技之长,同时,年龄结构偏大、缺少家庭就业项目,也是原因之一,而养蜂是劳动强度小、较易学的技术,比较适合村民去做,而且蜂业产品比较丰富多样,还可以拉动文旅行业发展。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庞俊一届任期只有两年时间。他来村里快半年时间了,但他已经对聂家峪村产生很多期待。他说,他在想办法怎么能让村庄的河道变得更有观赏价值,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村消费,“当然,现在我们村首先要团结起来,平稳度过汛期,然后再一起建设家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