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人》|每日一书

《梦游人》|每日一书

00:00
05:29

推荐理由:

赫尔曼·布洛赫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纺织品制造商;1927年,为了专心写作,布洛赫卖掉纺纱厂;1938年,犹太人身份让布洛赫难逃纳粹迫害,被捕入狱;出狱后布洛赫和他的众多同胞一样开始流亡生涯,最终落脚美国,于1951年去世。1931年出版的《梦游人》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受到米兰·昆德拉的极力推崇,无论是小说结构上、“崭新的看待人的方法”上,还是对“象征思维”的理解上,都给他带来启发。正如昆德拉所说,这部三卷本、长达900多页的小说的连贯性不依赖于人物,而是“主题”的延续性。这一“主题”布洛赫在第三卷《1918年:胡桂瑙或现实主义》中有明确的阐述,即“价值崩溃”。虽然在第三卷插入十个哲学论述般的章节确实降低了阅读小说时的愉悦感,但这种论述符合布洛赫个人对一部艺术作品的预想,也与他对“哲学”的一贯追求相契合。

在第三卷的《价值崩溃》一章中,布洛赫回眸中世纪,那时,还有一个“价值中心”存在:“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紧紧依附于这一中心,世界显得井然有秩且和谐。而在整个社会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各个价值领域也逐渐彼此分离,以至于士兵有士兵的逻辑,商人有商人的逻辑,画家有画家的逻辑,政客有政客的逻辑,每一个都是自主的,然而,“糟糕的是,如果在刚好保持平衡的各个价值领域之间出现这种冲突,且有一个价值领域获得了优势并发展壮大到超越所有其他价值……这种优势会席卷世界,席卷并消灭所有其他价值,就像一群蝗虫掠过庄稼地一样。”这一点,如今的我们绝不会感到陌生。也许更糟糕的是,就像布洛赫在《价值崩溃》中所说,“价值崩溃中最小的碎片单位是个人”,当一个碎片化的个人独立于任何价值,其行为就失去了任何准则和底线,“只能由非理性支配”,第三卷的主要人物胡桂瑙就是这样的人,至少在小说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内是如此。

分崩离析是一个过程,布洛赫在历史中选取了三个时间点和三个主要人物来展现这一过程的发展,以及每个人的应对方法。第一卷《1888年:帕瑟诺或浪漫主义》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瑟诺出身于贵族地主阶级,后从军成为军官。与帕瑟诺相关的首先是制服,“制服就像一个硬壳,将外界和个人既紧密连在一起,又明确分隔开来。这才是制服真正的作用,即表明和确立这个世界的等级和秩序,不让生活的界限模糊和消失……”帕瑟诺试图依靠制服来抵抗价值混乱的不确定的世界。而在小说主体,也就是他的三角恋故事中,妓女鲁泽娜和同为贵族阶级的伊丽莎白成为帕瑟诺主观投射出的一种象征。鲁泽娜感情热烈、自由奔放,帕瑟诺迷失其中,但最终,帕瑟诺还是选择了在他眼中具有圣洁光环的伊丽莎白,两个没有爱情的人组成了基督教家庭,也是帕瑟诺“皈依上帝的信仰承诺”。第二卷《1903年:艾施或无政府主义》,公司小职员艾施同样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个可以分辨善恶的标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孤独灵魂的托盘,甚至一个可以拯救世界的途径。但无论是他的放荡,还是举报他人的行为,都显示出其自身的分裂和混乱。在对一个他所谓“纯真无罪”、正义、自由的新世界的狂想中,艾施构建起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个人幻觉,最后被胡桂瑙杀害。1918年,世界正陷进彻底的无序和残酷中,曾经的生意人、如今的士兵胡桂瑙当起逃兵,开始四处游荡,后来遇到帕瑟诺和艾施。与两人不同,“钱”是胡桂瑙的核心追求,为此他可以无所不作,诈骗、杀人、胁迫女性对他没有造成任何困扰,仿佛这一切只是一场偶然的游戏。至此,价值崩溃跌至谷底。

不过在小说最后,布洛赫认为,“价值依然会永远重生”,并给“人类的合一”保留了必要的火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