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雨来”的20个小时

北京“等雨来”的20个小时

00:00
10:31

7月24日18点,北京城区终于迎来大雨,不少市民刚在朋友圈问“雨在哪里”,转头又分享雨水瓢泼的视频。

9个小时前,北京市气象局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彼时仍是晴空万里,闷热的伏天令人汗流浃背。

对于大雨,人们心情复杂——期待其冲走严酷暑热,又忧心暴雨打乱了生活节奏。

从橙色预警发布的前一夜起,城市与山村的防汛工作已悄然展开。在这20个小时里,村民们收拾行装,前往高地的安置点;特种救护车清点物资,值守等待;工人们在高速路清掏沟渠、地铁进站口排布沙袋……

7月23日 深夜

山村进入应急状态

暴雨橙色预警的前一天,门头沟韭园村进入应急状态。

韭园村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常住人口接近200人。村子位于深山区和浅山区交界处,2023年的暴雨曾让村庄受损严重。

村干部王志斌告诉记者,7月23日,村子接到门头沟区和王平镇的通知,之后关闭了景区、民宿,劝返游客,同时进行村民转移和安置。经过一夜的工作,大部分村民投亲靠友转移出山区,少部分村民陆续转移到了村里的安置点。22点,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已经做好了防汛准备,村里的安置点还有村干部在彻夜值守。

记者24日来到韭园村安置点,看到大厅中并排放着许多行军床,十多位老人或躺或坐,或者看手机。隔壁屋中,堆放着方便面、水、救生衣等应急物资,还有专门为糖尿病患者准备的无糖面包。

安置点位于韭园村最高处,准备了短波电台、发电机、应急厕所等设备,每隔一段时间,值守的工作人员都会用短波电台和各个点位沟通,村里的广播不断播放各种应急事项。

7月24日 上午

“乌尼莫克”待命

7月24日一早,晴空依旧,但预警已然升级。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特种救护车”全地形越野救护车乌尼莫克已值守待命。去年8月,乌尼莫克就曾用于门头沟灾区救援工作。

在车辆内部,救生衣、卫星电话、应急照明灯、800兆通信设备、急救设备、个人防护及生活物资等已经由工作人员清点配齐,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科长周慧聪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汛期可能用到的装备。

根据汛期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通知,在备汛期间,北京各区院前急救要结合属地地理环境、急救资源分布情况制定辖区防汛工作预案,提前做好梯队建设和车辆、物资管理。市急救中心要求,内部所有车辆、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应急物资充足,急救人员处于备勤待命状态。

“如遇汛情,我们的车辆、人员随时可以出动。”周慧聪说。

城区内,不少地铁口正在进行防汛准备。

记者在地铁1号线西单站、地铁15号线望京东站看到,进站口距离下行扶梯几米处已经安装好约30厘米高的挡水板,沿着挡水板垒上了一排沙袋,并在明显位置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提示牌。广播内循环播放着“请您注意脚下安全”的提示,一旁还有专人值守,不断提醒来往乘客注意脚下。

望京东站的一名值守人员告诉记者,她是望京站的保洁人员,接到通知来支援望京东站,“这边人流量大。”记者注意到,望京东站附近聚集了多个大型写字楼,企业众多,是附近白领们通勤的主要出入口,早晚高峰时段人流量较大。

24日上午,地铁站的挡水板和沙袋已安置好,值守人员主要负责在进站口处提醒来往乘客注意安全,确保有序进站乘车。尽管此时还是艳阳高悬,但是地铁进站口已经做好了准备。

7月24日 中午

村民乘车转移

密云区大城子镇下栅子行政村张家台自然村,离密云城区约40公里,四面临山,是泥石流易发区。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在24日大雨到来之前,整个张家台村都需要转移。

中午,村东头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十来位村民,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老太太拎着布袋子,里面放了被褥、枕头还有水杯,大爷们则坐在石墩上抽着旱烟聊农事。

张家台村基本农田很少,但有几百亩板栗,常住人口40多人,村子里张姓是大户,渊源上都同属于一个家族,遇到大事儿的时候,村里人要共同想办法应对。

镇里派来的包村干部介绍,张家台村村民转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城区投靠亲属;另一个是由镇政府协调,统一去镇上的大城子学校安置。现在学生放暑假,大城子学校有足够的空间供转移的村民们居住,食品也由镇政府供应。

尽管村里人口不多,但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村里都是山路,有的人家会比另一家高出一间屋来。包村干部、村干部共有七个人,挨家挨户把所有村民家都叫了一遍门。有的村民年纪大了,耳朵不好,村干部反复在门外喊,直到里面有回应。

镇政府派来的两辆依维柯开进村里,村干部臧亚杰协调村民们排队上车。80多岁的张瑞忠家住在山坡上,腿脚不便,平时都得扶着轮椅走路,臧亚杰和同事帮他推轮椅,搀着他进入转送车里。

汽车发动时,张瑞忠嘴角微动,臧亚杰看到了,说道:“您放心,去学校了,会有人照顾您的。等下完雨,咱再回家。”臧亚杰哄着他,张瑞忠点了点头。

7月24日 下午

汛点值守人:“从这2分钟就能下去”

7月24日下午3点,在位于五环路内环与京哈高速进京方向的交叉匝道上,养护工人赵岳华和赵金贵脸颊、鼻尖上满是汗珠,他们要尽快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设备都能正常运转,还要再次对排水沟渠进行清掏,确保降雨后排水通畅,不影响高速公路通行。

首发养护公司第一养护项目部工区长马修强告诉记者,这个交叉匝道是一个防汛的重点位置,地势相对低洼,又是两条公路干线的交会要道,因此准备了一台大功率的应急排水单元,可以同时控制三台水泵,在三台水泵同时启用的情况下,一小时能排水约800立方米,具备比较大的排水能力。

“正常情况下,高速公路的路面上不会出现积水,但在极端强降雨天气中,部分低洼点位可能存在周边客水倒灌的情况,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启用排水泵等应急措施。”马修强说。

下午3点半,郭磊拿上装备,与同事赶往程庄路铁路桥,这里是北京2022年确定的64个积水内涝风险点位之一。

郭磊是丰台区城管委道路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日常负责巡查管理,对程庄路铁路桥这处“汛点”非常熟悉。南北走向的程庄路与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重要次干道——丰台西路相交,日常车流量较大,且由于是下凹式立交桥,如遇降雨容易形成积水。

下午4点,郭磊和同事将抢险车停到了桥上,区水务局第二抢险大队也已经赶到现场。站在桥上向下看,通行正常,但郭磊明显感觉车辆比平日少。预发布警之后,很多市民都减少了外出,一些单位也采取弹性办公。

“从这2分钟就能下去。”郭磊停车的位置就在铁路桥上,如果雨大起来,需要人工作业,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郭磊告诉记者,桥下已经画好了标尺,如果积水达到25厘米及以上,他们就会采取封路措施。再由作业人员使用抢险救援车上的泵站向外抽水,另一部分人会清掏雨箅子,避免树叶杂物等堵住下水通道。

下午5点,大雨未至,天气格外闷热。郭磊穿着短袖工服和黄色荧光的安全作业马甲,只消在室外站上几分钟,汗就顺着脖子、耳后往下淌,他和同事们还在原地,“等雨来。”

1个小时后,北京城区大雨倾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