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店,我的城” 三位书店主理人的故事

“我的书店,我的城” 三位书店主理人的故事

00:00
18:46

7月13日晚,重庆降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曾家岩书院主理人吕真在家倚窗而立,她在朋友圈写出如下的文字:中山四路,暴雨的此刻,最是怀念,可惜了那棵黄葛树锯掉了,不再会有雨打树叶淋淋的音乐响起……吕真的惆怅,其实是随着5月31日曾家岩书院的闭门而泛起。

当晚,在不夜重庆的另一隅,古星院书店主理人成于思正思考着书店的未来,如何在数字浪潮中为实体书店寻得一方生存之地。

而在两江新区财富大道,瓦屋书店主理人张鹏程送走最后一批书友,心中满是对书店未来的期许。

这三位书店主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喜欢看书,所以开设了实体书店。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体书店的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始至终选择坚持。

“文化传承,亟需‘透气’。”这是三位书店主理人共同的心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里,他们希望书店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够静下心来,品味书香,感受文化的魅力。

曾家岩书院。

坚守与热爱:书店背后的故事

吕真,自上世纪90年代投身新闻界,至2014年成为纪录片导演,她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与不懈努力,吕真创立的传媒公司,专注于短视频与口述历史,并在全国崭露头角。2016年,重庆市委宣传部一行调研文旅工作时,走访了吕真的公司,同行的渝中区电子创意产业园区负责人被她的作品深深吸引,随即诚邀其入驻。

“我与渝中区中山四路有着不解之缘,那里的第一份工作让我满怀情感。因此,这份邀请让我欣喜不已,我们一拍即合,我便欣然前往。”吕真回忆说,面对园区提供的四个选址,她最中意的是上曾家岩19号。

吕真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吕真带着团队用无人机对建筑进行全方位拍摄时,她发现了这栋老房子的美。拱券的轮廓,虽被岁月尘封,却依然能窥见往昔的辉煌。因此,吕真断定,这是一座承载着百年故事的建筑,值得被重新唤醒。

于是,一场关于历史与文化的挖掘之旅悄然开启。吕真带领团队穿梭于街头巷尾,寻找上曾家岩19号的“活历史”——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讲述了建筑物的过去,同时,尘封的档案资料又丰富了历史资料。原来,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物,曾是曾氏望族的私塾,后又成为加尔默洛女子修道院的教室。

这份发现,让吕真激动不已,她决定把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于是,吕真放弃了在上曾家岩19号开办公司的念头,转而做一家实体书店,“曾家岩书院”应运而生。

几乎与吕真筹开曾家岩书院的同时,成于思放弃在深圳的房地产设计工作,毅然回到自己上大学的重庆。因为爱好阅读,成于思萌生了开设一家“有调性”书店的想法。2016年,极富设计感的南之山书店出现在南山上的放牛坪。

还是同一年,张鹏程也作出了大胆决定,辞去500强高管职位,自己创业开书店。只不过,张鹏程把书店选址在彼时开发热度极高的两江新区。

“我也曾感到焦虑、抑郁和失眠,渴望找到一个能够释放情绪的地方,而非每天穿梭在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张鹏程说,他的书店就是要打造出具有“疗愈效果”的阅读空间,要成为现代人的心灵避风港和文化充电站。

在曾家岩书院阅读的市民。

挑战与应对: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

2018年,曾家岩书院正式开门营业。6年来,书院坚持每日开放,“虽说辛苦万分,但我心甘情愿。”吕真感慨连连。

每天上午9点,吕真准时到达书院,映入眼帘的就已是安静的阅读场景。随着有历史的书院的名气逐渐传播开,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打卡留影,为此,吕真专门设立了儿童绘本角,并把家中的百余本绘本拿出来分享,这一举动引发不少市民献出爱心,捐赠书籍。

曾家岩书院不只是一个阅读场所,还是一个文化历史公开课堂。吕真精心安排了多达120场的免费公益文化讲座,邀请相关专家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分享给市民。每一场讲座都座无虚席,深受欢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曾家岩书院的一切,在今年5月31日戛然而止。不过,吕真对此很淡然,她说,书院关闭的确有种种客观原因,但六年来,书院传递出的精神永远长存,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曾踏入这片书香之地人的心中。

相比而言,成于思在南山的书店开办之旅,则多了几分波折与挑战。从2016年首开南之山书店,到次年第二家南之山书店——“小森林”开业,再到2023年,“小森林”停业,他坦言,“重庆的商业环境与天气变化给经营造成不小挑战。”

成于思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不过,成于思并未就此放弃,他又在重庆天地开设新书店“古星院”,尝试以“书店+”的模式谋求发展,上下两层分别布局咖啡与书店,同时还计划拓展学习功能。

与吕真和成于思相比,张鹏程的书店创业历程倒颇为顺利。从加盟樊登书店到创立自己的品牌——瓦屋书店,他想为热爱阅读的人们打造一个松弛且充满文化气息和浓厚学习氛围的空间。

“我们的书店可不单单是为了卖书服务的,更多的是为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服务的。我们要营造出一种氛围和环境,让大家来到这个空间就能放松下来,喝杯咖啡,参加一场读书会,读一本好书,在自然中实现文化的积累。”张鹏程说。

营业中的古星院书店。

文化传承需要“透气”空间

当谈及自己开书店与城市文脉传承的关系时,三位书院主理人感触颇深。

“一座城市需要‘文化气孔’。”吕真认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渴望一片可以深呼吸的“透气空间”,让心灵得以休憩。

“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之地,人们可以在此观展、阅读、品茗、交流,心灵得以舒缓与放松。不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空间,作为心灵的避风港。这样的空间无需宏大,做到小而精便已足够。”吕真说。

在她看来,重庆不仅仅是一座网红城市,吸引人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留下,这需要讲述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打造充满文化底蕴的空间。重庆亟需文化沉淀,以丰富其内涵。

吕真期待,老一辈知识分子和学者能持续著书立说,中青年人更加主动学习并传播这些知识,各级政府及国有文化管理部门,应真心实意地支持各类文化机构,确保它们能够持续发展,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展活动,讲述城市故事、传承城市文脉。

张鹏程表示,物质终将消逝,唯有精神与文化永恒,“一个城市不能全是网红打卡,要让游客来了之后能够沉浸其中,比如在一个空间里去感受,可以用新的方式去激活它,让人们真正去感受,不只是用视觉去看,还能用听觉去听,用嗅觉去闻,用触觉去摸,这才是实现真正的实现城市文化传承。”

“重庆的城市文化,汇聚了独特的山水风貌、深厚的人文底蕴、激昂的抗战精神与独有的陪都文化,这些多元的文化形态共同构筑起重庆的全国文化名片。”张鹏程说,希望能看到重庆人的阅读热情高涨,平均读书量显著提升;同时,他也盼望相关部门能积极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深远意义的文化活动。

“从商业角度来看,经营书店的前景并不乐观。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开设书店比较合理,但并不意味着私人就没有参与的必要。”成于思表示,考虑到资金、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私人开设书店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市场并不乐观的时候。

他认为,对于书店这一文化载体,应根据其性质与功能来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书店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更多地介入公益文化领域,利用社区资源建设图书馆,让文化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成于思呼吁。

封面新闻:能否分享一些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让您印象深刻的甜酸苦辣的经历?

吕真:每天上午9点钟我踏入书院,总能发现一群读者沉浸在书海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年约七旬的老夫妇,他们无论春夏秋冬,总是坐在同一位置,轻轻翻开书页,细致地做着笔记。每当我步入,都会远远地为这份坚持与热爱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份温馨而不打扰的美好。

成于思: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才能够维持店铺的经营。尤其是夏天山上电力不稳,冬天阴雨连绵,导致游客减少,这些都给我们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再者,线下图书售卖行业的整体趋势在下滑,经营更加困难。

张鹏程:瓦屋书店的特色凝聚为两句精炼的话语:一是“精神的减压舱”,二是“文化的充电桩”。时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在此长期驻扎,享受高度专注的学习时光。我见证了许多学子在这里学习备考,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他们纷纷传来捷报,分享在这方天地中取得的成就。我个人也是在这里备战研究生考试,并最终如愿以偿。

瓦屋书店内景。

封面新闻:您认为城市文化如何实现更有效地传承?

吕真:一座城市需要“文化气孔”。我们所说的“气孔”,意指在都市丛林的钢筋水泥与快速发展之中,人们仍需寻得一处能自由呼吸的空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这样的空间变得尤为珍贵。

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之地,我们称之为“雅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观展、阅读、品茗、交流,心灵得以舒缓与放松。

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需要在高楼林立间保留这样的“气孔”,以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与压抑感。不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空间,作为心灵的避风港。这样的空间无需宏大,每个城市若能有两三个这样的角落,便已足够。

因此,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多一些这样的小而精的“气孔”,让它们充满书香气与雅致,成为人们愿意驻足、停留的温馨角落。

成于思:对于书店这一文化载体,我们应根据其性质与功能来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书店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鹏程:春节期间,我前往西安,亲眼见证了兵马俑等历史遗迹的宏伟。当时,我告诉孩子,物质的东西虽珍贵,但唯有极少数能以文物的形式流传后世。相比之下,精神和文化则能以更加深远的方式被传承。

同样,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也在于其文化的传承。这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关注衣食住行等表面物质。我们更应重视精神与文化,它们是民族和城市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城市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更应注重内在的体验与感悟。我们可以创造空间,让人们沉浸其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

吕真对曾家岩书院进行讲解。

封面新闻:您如何理解重庆的城市文化?对于促进其更好发展,您有何见解?

成于思:从我的观察来看,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城市文化通常更为繁荣;而国有经济主导的地区,城市文化则可能相对较弱。原因在于,民营经济让资金更多地掌握在民众手中,从而促进了更多有趣、有活力的文化现象的产生。

我曾认为重庆缺少一个空间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化元素,但现在我意识到,单凭个人或单一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将书店视为公益项目,可以由政府或社区来主导,利用现有资源如烂尾楼或空置空间建设社区图书馆,或许更为适宜。这样既能满足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又能避免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

吕真:重庆不仅仅是一座网红城市,吸引人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留下,这需要我们讲述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打造充满文化底蕴的空间。重庆亟需文化沉淀,以丰富其内涵。

虽然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价值。或许在财政分配中,我们可以为文化留出0.5%的份额,让这颗闪闪发亮的珠宝得以传承。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毕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张鹏程:重庆城市文化,汇聚了独特的山水风貌、深厚的人文底蕴、激昂的抗战精神与独有的陪都文化,这些多元的文化形态共同构筑了重庆的全国文化名片。

在此基础上,我期许能进一步铸就文化的辉煌。具体而言,希望能看到重庆人的阅读热情高涨,平均读书量显著提升;同时,也盼望相关部门能积极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深远意义的文化活动,让重庆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夺目。

记者手记:

在这个充斥着电子产品的时代,书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在重庆,还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通过开办实体书店的方式,努力为城市文化传承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实体书店面临着诸多挑战,经营成本上升、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等等。但正如这三位主理人所展现的,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他们的故事其实仅仅是个开始,文化传承的漫漫征程,还需更多的力量汇聚,更多的梦想绽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之光温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保留住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韵味和历史记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