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塞罕坝林场,感受绿海的生机与挑战
今日,我来到塞罕坝林场,感触良多。尽管退休六载,身为在林业岗位上奋斗四十余年的我,仍深感荣光。站在此地,
心底怀揣敬仰与感慨。作为曾任职于北京郊区林场的干部,我深知林场建设的不易与挑战。1963年,我们的林场与塞罕坝林场同岁,肩负着相同的使命——植树造林,美化祖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塞罕坝林场,我并不陌生,它不仅是中国林业史的里程碑,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今日,我有幸亲临此地,感受这片土地的活力,体验林场人的精神。
步入林场,满目皆是翠绿的森林,犹如碧绿的海洋,生机盎然。这里的树木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且丰富的生态系统。我仿佛听见树木生长的声音,感受到它们坚韧的生命力。
1962年,首批种树者来到坝上,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壮丽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战胜了无数困难,实现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缔造了“全球最大的人造森林”。
我伫立在林区边缘,聆听导游的讲解,眼前浮现出一幕幕难忘的画面。在浩瀚的林海中,我仿佛看见了育苗基地到成林区,科研站到生态保护区,处处都是抵御严寒酷暑的场景,处处都是辛勤劳作的身影。每个角落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林场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与责任担当。他们不仅致力于种植与保护树木,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寻林业发展的新路径。
我得知,塞罕坝林场在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里的人们以智慧和汗水,将一片片荒漠变为绿洲,这既是对自然的改造,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
同时,我想起了京郊大地的林场,同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岁月,克服了重重困境。京郊多为纯石质山区,荒芜贫瘠,土层浅薄,干旱少雨多风,造林存活率极低。然而,林场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挥洒汗水,硬是将荒山秃岭变为绿洲,展现了林场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应当学习并传承的吗?
作为林场退休人员,我期望在职员工能够继承并发扬塞罕坝精神与林场精神,守护每一片森林,让绿色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我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坚持不懈,未来的林场必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地球也会更加生机勃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